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户外金犀牛奖
提名
提名理由
2019年5月~9月,藏十年志愿者峰行团队南卡、伊冉、张恒多次前往雪山。在希夏邦马徒步路线上,他们沿途捡垃圾,装满了10个大编织袋。在贡嘎山域,他们清理了1吨多的垃圾,装满了21个大编织袋。作为摄影师,三人拍摄了一系列雪山垃圾为主题的作品,并受邀参加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向全世界展示藏十年在公益路上新的探索。
藏十年缘起于1998年,21年间,他们16次进藏,行程30万公里。从自驾探索极致风光,到公益助学,到探索新方式守护雪山家园。时代留下印记,藏十年也用时间书写答案,一群人只为一事,就能温暖一地、改变一地,让希望生根发芽。志愿者在贡嘎山域捡拾垃圾。
对于户外摄影师南卡来说,垃圾是回避不了的问题。
拍摄时,南卡常在户外环境见到垃圾。最直观的影响是,垃圾在画面中非常刺眼。像大多数摄影师一样,他会用PS修掉。大地荒凉,没有任何人工痕迹,雪山傲然耸立,不染纤尘,这才符合大家向往的远方与诗意。
风光拍得多,就要一次次用后期技术处理画面中的垃圾。为什么不把它拍成一个专题呢?一边是雪山,一边将垃圾作为前景对比。人类会对自然造成怎样的影响,南卡想用自己的镜头表达出来。2015年,珠峰东坡的一次拍摄后,南卡开启了“雪山垃圾”专题的拍摄。
珠峰东坡徒步,是国内最美徒步线路之一。在措学仁玛营地,能看到珠峰、洛子峰、马卡鲁峰3座8000米雪山的倒影。美景之外,同样不容忽视的还有垃圾。2015年~2017年,南卡每年都会来此拍摄,越往后走,垃圾就越多。措学仁玛营地就在湖边,营地旁的土坑填满了垃圾,一阵大风过后,垃圾就随风飞往更远的冰川和峡谷。南卡曾向当地旅游部门反映此事,他们牵了15头牦牛上山清理。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垃圾和数量众多的游客,这只是杯水车薪。
“我知道写下这篇文章会得罪很多人……虽人微言轻,却义不容辞。”2017年4月,以此为开头,南卡发布《触目惊心的牛背山》。牛背山曾被誉为亚洲最美观景平台,贡嘎雪山、云海日出引得众人向往。游客看到的是美景,南卡看到的却是满目疮瘼。遍布山间的塑料袋、水瓶触目惊心,文章迅速发酵,阅读量达到300万,当地管理部门很快上山清理。南卡后来写道:“牛背山只是户外污染问题曝光的导火索,国内还有无数个‘牛背山’。”
文章获得关注,南卡没有想到,当地人的不满却在他预料之中。在牛背山结识的好友与他疏远,恐吓电话一次次打来。2018年再次去牛背山,一位客栈老板很快通知山下,他们开始满山找南卡。如此一来,南卡再也没敢去牛背山。
2018年开始,伊冉、张恒加入,3人组成峰行团队,前往各地拍摄。2019年5月,3人到希夏邦马徒步,本是去拍摄雪山,却在沿途发现成堆垃圾。
海拔5000米左右,每次弯腰捡拾,人都会喘得不行。在一处开阔草地,垃圾被风吹得散落在各处,南卡边走边捡。一片草丛间挂满垃圾,他干脆蹲下来,捡起一次性餐具、粘在土里的塑料袋、袜子……表面的垃圾捡完,草丛下出现一个水洞,南卡只能脱下手套,徒手去掏。被捏扁的啤酒易拉罐、破碎的玻璃瓶、没完没了的塑料袋,七八分钟过后,这一处的垃圾已装下半个编织袋。人们有力气将沉重的啤酒带上山,却无心将垃圾带走,又不好意思明目张胆地扔,就找个地方藏起来。殊不知此举更为恶劣,这种遮羞行为污染的,恰恰是宝贵的高原水源。
海拔如此高,垃圾数量却触目惊心。15天的徒步,峰行团队捡拾的垃圾装满10个大编织袋,垃圾种类相当于小型超市。他们每人都背着20斤的摄影器材,雇了当地牦牛队才把垃圾带下山。
2015年~2019年,南卡和同伴的足迹遍及珠峰、乔戈里峰、年保玉则、牛背山、冈仁波齐等高海拔地区。最初,他们是在拍摄风光时关注垃圾问题,渐渐转变为专门组织人员去捡拾垃圾。
2019年7月,南卡、伊冉、张恒等5位志愿者来到贡嘎山域。3天里,他们在子梅垭口、雅哈垭口和冷嘎措进行拉网式清理,最后清理出21袋、共计1吨重的垃圾。他们开来的SUV变身垃圾车,后备箱被塞得满满当当,连副驾驶都堆了3个编织袋。垃圾被悉数送往甲根坝垃圾站处理,他们还在游客多的地方竖起提示牌,呼吁大家自觉将垃圾带下山。
刘剑是天津藏十年的创始人,与南卡最初因摄影结识。1998年开始进藏,他熟悉藏地,南卡也在藏十年的交流群中,有时两人会一起研究拍摄雪山。伊冉是天津人,原本就是藏十年的志愿者。
天津藏十年公益服务交流中心成立于201 4年,其前身是西藏有约自驾车俱乐部。1998年开始,刘剑组织自驾爱好者进藏,拍摄藏地风光。那时自驾车队都会带着文具、衣物,遇到学校、村庄就会捐给那里的孩子们。刘剑也不例外,但他更多的心思还是在拍摄上。直到2011年,车队行至日唁则浪卡子县,百十来个孩子搬着小板凳,在高原的草地上考试。他想到,在索取美景之后,也要真正回馈这里的孩子。
2012年,他多年来第一次没有进藏,全年都利用业余时间整理《藏十年》的公益画册。第二年,画册出版,当年即筹集善款50余万元。那时“郭美美事件”余波仍在,刘剑坚持不走邮寄,而是车队将物资直接送到孩子手中。
提名
天津藏十年公益服务交流中心
提名理由
2019年5月~9月,藏十年志愿者峰行团队南卡、伊冉、张恒多次前往雪山。在希夏邦马徒步路线上,他们沿途捡垃圾,装满了10个大编织袋。在贡嘎山域,他们清理了1吨多的垃圾,装满了21个大编织袋。作为摄影师,三人拍摄了一系列雪山垃圾为主题的作品,并受邀参加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向全世界展示藏十年在公益路上新的探索。
藏十年缘起于1998年,21年间,他们16次进藏,行程30万公里。从自驾探索极致风光,到公益助学,到探索新方式守护雪山家园。时代留下印记,藏十年也用时间书写答案,一群人只为一事,就能温暖一地、改变一地,让希望生根发芽。志愿者在贡嘎山域捡拾垃圾。
雪山背后
对于户外摄影师南卡来说,垃圾是回避不了的问题。
拍摄时,南卡常在户外环境见到垃圾。最直观的影响是,垃圾在画面中非常刺眼。像大多数摄影师一样,他会用PS修掉。大地荒凉,没有任何人工痕迹,雪山傲然耸立,不染纤尘,这才符合大家向往的远方与诗意。
风光拍得多,就要一次次用后期技术处理画面中的垃圾。为什么不把它拍成一个专题呢?一边是雪山,一边将垃圾作为前景对比。人类会对自然造成怎样的影响,南卡想用自己的镜头表达出来。2015年,珠峰东坡的一次拍摄后,南卡开启了“雪山垃圾”专题的拍摄。
珠峰东坡徒步,是国内最美徒步线路之一。在措学仁玛营地,能看到珠峰、洛子峰、马卡鲁峰3座8000米雪山的倒影。美景之外,同样不容忽视的还有垃圾。2015年~2017年,南卡每年都会来此拍摄,越往后走,垃圾就越多。措学仁玛营地就在湖边,营地旁的土坑填满了垃圾,一阵大风过后,垃圾就随风飞往更远的冰川和峡谷。南卡曾向当地旅游部门反映此事,他们牵了15头牦牛上山清理。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垃圾和数量众多的游客,这只是杯水车薪。
“我知道写下这篇文章会得罪很多人……虽人微言轻,却义不容辞。”2017年4月,以此为开头,南卡发布《触目惊心的牛背山》。牛背山曾被誉为亚洲最美观景平台,贡嘎雪山、云海日出引得众人向往。游客看到的是美景,南卡看到的却是满目疮瘼。遍布山间的塑料袋、水瓶触目惊心,文章迅速发酵,阅读量达到300万,当地管理部门很快上山清理。南卡后来写道:“牛背山只是户外污染问题曝光的导火索,国内还有无数个‘牛背山’。”
文章获得关注,南卡没有想到,当地人的不满却在他预料之中。在牛背山结识的好友与他疏远,恐吓电话一次次打来。2018年再次去牛背山,一位客栈老板很快通知山下,他们开始满山找南卡。如此一来,南卡再也没敢去牛背山。
帶垃圾下山
2018年开始,伊冉、张恒加入,3人组成峰行团队,前往各地拍摄。2019年5月,3人到希夏邦马徒步,本是去拍摄雪山,却在沿途发现成堆垃圾。
海拔5000米左右,每次弯腰捡拾,人都会喘得不行。在一处开阔草地,垃圾被风吹得散落在各处,南卡边走边捡。一片草丛间挂满垃圾,他干脆蹲下来,捡起一次性餐具、粘在土里的塑料袋、袜子……表面的垃圾捡完,草丛下出现一个水洞,南卡只能脱下手套,徒手去掏。被捏扁的啤酒易拉罐、破碎的玻璃瓶、没完没了的塑料袋,七八分钟过后,这一处的垃圾已装下半个编织袋。人们有力气将沉重的啤酒带上山,却无心将垃圾带走,又不好意思明目张胆地扔,就找个地方藏起来。殊不知此举更为恶劣,这种遮羞行为污染的,恰恰是宝贵的高原水源。
海拔如此高,垃圾数量却触目惊心。15天的徒步,峰行团队捡拾的垃圾装满10个大编织袋,垃圾种类相当于小型超市。他们每人都背着20斤的摄影器材,雇了当地牦牛队才把垃圾带下山。
2015年~2019年,南卡和同伴的足迹遍及珠峰、乔戈里峰、年保玉则、牛背山、冈仁波齐等高海拔地区。最初,他们是在拍摄风光时关注垃圾问题,渐渐转变为专门组织人员去捡拾垃圾。
2019年7月,南卡、伊冉、张恒等5位志愿者来到贡嘎山域。3天里,他们在子梅垭口、雅哈垭口和冷嘎措进行拉网式清理,最后清理出21袋、共计1吨重的垃圾。他们开来的SUV变身垃圾车,后备箱被塞得满满当当,连副驾驶都堆了3个编织袋。垃圾被悉数送往甲根坝垃圾站处理,他们还在游客多的地方竖起提示牌,呼吁大家自觉将垃圾带下山。
寻找
刘剑是天津藏十年的创始人,与南卡最初因摄影结识。1998年开始进藏,他熟悉藏地,南卡也在藏十年的交流群中,有时两人会一起研究拍摄雪山。伊冉是天津人,原本就是藏十年的志愿者。
天津藏十年公益服务交流中心成立于201 4年,其前身是西藏有约自驾车俱乐部。1998年开始,刘剑组织自驾爱好者进藏,拍摄藏地风光。那时自驾车队都会带着文具、衣物,遇到学校、村庄就会捐给那里的孩子们。刘剑也不例外,但他更多的心思还是在拍摄上。直到2011年,车队行至日唁则浪卡子县,百十来个孩子搬着小板凳,在高原的草地上考试。他想到,在索取美景之后,也要真正回馈这里的孩子。
2012年,他多年来第一次没有进藏,全年都利用业余时间整理《藏十年》的公益画册。第二年,画册出版,当年即筹集善款50余万元。那时“郭美美事件”余波仍在,刘剑坚持不走邮寄,而是车队将物资直接送到孩子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