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画报》的往事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住医院了,我去看他,他拿给我看一小纸条,上面有四条:泰然处之,坚定信心,配合治疗,还有一条我没记住。我说,您这都老套了像喊口号,不泰然又能如何。我给您四条吧:“九十在手,争取九五,遥望百年,活好当下”。病床是忆旧的温床,尘封往事,哪怕芝麻粒大,也翻腾上来了。父亲说到一个名字“舒宗侨”,一本画报《联合画报》,我格外有兴趣,因为我存有几十本这个画报。我写的东西,父亲不爱看,他叫我学余秋雨写大散文。
  父亲少小离家,自作诗云“弱冠旅食四方游”,十六岁那年他差一点被困在1937年12月的南京,城破之前逃了出来。后来辗转到了重庆。父亲讲在重庆无依无靠,有一阵子他叫卖过《联合画报》,藉以为生。这是一份有美国新闻处背景的画报,以前他是不敢跟我们说的。
  关于舒宗侨的资料,网上网下都有不少。他和曹聚仁编辑的《中国抗战画史》,被琉璃厂中国书店出版社盗印,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了。我的印象当年逛琉璃厂常常看见这本盗印的画史,别的书没记住就记住了它。画史今年再版,得到了舒曹两位的后人的授权。画史图片珍贵,文字部分也非常出色。我注意到原书有一页“本书图片来源”,内云“本书刊用图片,除本报《联合画报》自行摄取收藏者外,系由下列机关及个人所摄取或收藏,承赐交发表,热心史料保存,无任感荷;兹特郑重致谢!”下面列机关18家,个人26人。机关内有苏联大使馆新闻处、美国新闻处等外国机关。个人有韩尚义、罗谷荪等。画史这种尊重作者权益的光明磊落做法,真该叫今天某些出版者和某些作者看看自己是怎么做的。最近我买了本研究上海文学的书,作者引用了我很多图片还有别人的图片,书后的“参考文献”中列了208种图书资料,却没有一处提到我写的书。我由此倒想得了一个好题目“引文须注明出处,引图难道无须注明出处?”即刻动笔。
  《联合画报》之刊史与国家史与个人史一样,是曲折的,是难以完整复原的。《上海图书馆藏近现代中文期刊总目》号称“上图馆不仅是北京馆的2倍半,重庆馆的4倍,南京馆的3倍,而且它的馆藏总量约占整个近现代时期出版期刊总量的75%。”(按,上海图书馆总藏18508种)确实有这个实力,总出228期的《联合画报》(1943年2月至1949年4月),上图只缺2期。所缺2期,一本是总第2期,一本是最后一期总228期。我写过《终刊号丛话》,深知最后一期的重要性仅低于创刊号,“知其始不知其终”也。
  《联合画报》有一阶段的出版周期采用二期合刊,如“第一九五/一九六期合刊”。合刊一般是无奈之举,赶不及出版日期了才两期合为一期,我还见过三期合为一期的。最极端的例子是《朔风》杂志(北平,1938年11月至1940年4月,总出25期),它竟然将第18期到第25期共8期合并为一期,期刊史最牛之“合刊”非《朔风》莫属。《朔风》编者说:“本刊自改为综合性杂志后,因种种关系及改组之先所迟欠各期,总未能如期出版,对于读者十分致歉!此次将所欠各期出一合刊春季特大号。”出版“特大号”也是推销刊物的好办法,过去的老杂志常采用此法来招揽读者。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出过一期“狂大号”。但是像《联合画报》这样连续几十期都是出版“合刊”,倒不多见。
  还有一处也该说明一下,总目的著录将“一七一/一七二期合刊”列为《陈公博受审画辑》,还说明是“专号”。其实,“专号不专”,陈公博的受审照片只占全部20页的5页。本期照片是魏守忠、康正平等拍摄的,康的作品在上海沦陷时期的刊物上常见,魏在摄影界的名气比康要大得多。
  陈公博被处极刑,战后“肃奸”正酣,《联合画报》于此多有报道,几乎每期都有篇幅。画报的优势是图片,譬如《南京大屠杀战犯三名执行枪决》,前几年山东《老照片》才给予披露。《华北大汉奸起解》的图片最为清晰,谁是谁,看得分明。起解时两人一铐,胸前别着条子,条子写有姓名,分坐敞篷大卡车游街,脸朝外坐。有“杀人魔王”之称的吴世宝的妻子佘爱珍,后来与胡兰成结为夫妇,画报中有其照相。我一直认为胡兰成绝非寻常之辈,他在不同阶段选择不同女人的本事,不能全都归诸“风流成性”吧。
  “肃奸”也波及到文艺界,女画家李青萍有受审讯照片,上世纪50年代慕张爱玲之名而求见的影星李丽华,也有尴尬的照片。偶像明星陈燕燕亦未能幸免。我一直认为苏青这段话是大实话:“是的,我在上海沦陷时期卖过文,但那是我‘适逢其时’,亦‘不得已’耳,不是故意选定这个黄道吉期才动笔的,我没有高喊打倒什么帝国主义,那是我怕进宪兵队受苦刑,而且既使无甚危险,我也向来不大高兴喊口号的。我以为我的问题不在卖文不卖文,而在于所卖的文是否危害民国的。否则正如米商也卖过米,黄包车夫也拉过任何客人一般,假使国家不否认我们在沦陷区的人民也尚有苟延残喘的权利的话,我就是如此苟延残喘下来的,心中并不觉得愧怍。”(《关于我——续《结婚十年》代序》)
  画报之封面多为人物照相,不拘一格,川岛芳子竟然上了两期。秦怡一期,吕恩有一期,秦怡这回没拍好,整个画面人像只缩在一隅,远不如吕恩这张充满画面的有冲击力。前几年在《开卷》百期研讨会上,见到吕恩,后来我从电子邮箱里给老人家传过去这张封面。老人家九十岁了,还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开了“微博”。我们不是喜欢回顾历史么,那就翻翻那些老画报,老画报的图片较少撒谎。中国尚无《中国之画报史》,我再次呼请好赖有人写一本。
其他文献
西泠印社拍卖一向在书画方面别具擅场,每季拍卖都有难得一见的佳作推出,颇受藏家和市场认可。据悉,今春西泠拍卖将于7月12日至15日在杭州浙江世贸君澜大饭店举槌,书画部分阵容分外耀眼,尤其是三件出自陈继儒、任伯年和王石谷的佳构十分悦人眼目。  香中别有韵 清极不知寒  崇祯九年(1636年)三月的禊日,耄耋之年的董其昌应他的白首至交陈继儒之请,为陈氏所著《白石樵真稿》作序。在这篇序言中,董其昌将陈继儒
期刊
1918年5月14日下午,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迎来了一位新导师。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他面对与他年龄相仿的学生发表演讲,而这第一句话就是:“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这个初出茅庐的青年面对中国千年画坛发出这振聋发聩的声音,让所有听者为之一震。  这位年轻导师便是徐悲鸿,而让他站在这个讲坛的,则是当时北大的校长蔡元培。  1917年12月,在听完陈师曾的演讲后,蔡元培深感传统画学的衰微,遂有创立画
期刊
我们再不能安于这样妥协的环境中。  我们再不能任其奄奄一息以待毙。  让我们起来吧!用了狂飙一般的激情,铁一般的理智,来创造我们色、线、形交错的世界吧!  我们承认绘画决不是自然的模仿,也不是死板的形骸的反复,我们要用生命来赤裸裸地表现我们泼辣的精神。  我们以为绘画决不是宗教的奴隶,也不是文学的说明,我们要自由地、综合地构成纯造型的世界。  我们厌恶一切旧的形式,旧的色彩,厌恶一切平凡的低级的技
期刊
银阙苍苍玉漏迟,年年为尔足愁思。长门怨妾不成寐,团扇美人还赋诗。  团扇因形似圆月、质地轻柔、造型飘逸,极受到女子的喜爱。史书上虽也有男性使用团扇的记载,但使用团扇的仍多为女性,故团扇与女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是障日引风、祛暑纳凉的器具之外,更是感时伤怀、寄托情感的常用之物。  中国历史上有着新娘用扇蒙面的记载,在盖头出现前,扇子曾一度在女子出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女子出嫁时要以扇遮面,在婚礼
期刊
也许,站在国内的名人手札拍卖史上看,此次由钱钟书书信拍卖所导致的纠纷只是一个“特例”。虽然拍卖界、收藏界均普遍认为,不管结局如何,该事件不会对这一领域的收藏市场产生实质性影响。但是,其中所折射出来的一系列有关法律、道德、文化的思考,包括种种冲突与缺失,却是耐人寻味的。  风波回放  5月中旬,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对外宣布:6月将在北京举办一场“也是集——钱钟书书信手稿专场”拍卖会。届时,钱钟书
期刊
1920年8月16日下午三点,晨光美术会发起人谈话会假报界联合会举行,次日《申报》载:“公推朱应鹏为主席,汪英宾记录,并由主席演讲该会之宗旨。谓中国今日之美术界,旧的抱秘密主义,新的抱信仰自然主义,两者各趋极端,长此以往,中国美术前途实无希望。吾人有鉴于此,故共同发起此会。其次通过章程,讨论该会之志趣:(1)使美术家晓得发挥性;(2)使中国明白东西洋美术的精意;(3)鼓动社会领会美的兴趣。”  1
期刊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社团,幸运地碰上了一个全新的传播媒介:期刊杂志。社团的主张通过期刊杂志得以弘扬;社员(会员)的作品通过期刊杂志得以进入公众视线;西方的美术理念通过期刊杂志得以散布;留洋画家通过在期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给古老的美术传统带来革新的思想和技法。我很赞同舒芜先生的观点,他说所谓文坛的“坛”是由大大小小的期刊杂志组成的,失去了期刊杂志也就等于失去阵地。他说蝴蝶鸳鸯派之所以溃不成军地败给了新文化
期刊
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时代,总有它挥不去的一笔,少了这一笔,便无法称之为那个领域,那个时代。社团之于近代画坛,便是那不可或缺的一笔。  中国近代画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动荡和繁杂,传统没落、西画冲击、朝代更迭、战乱频仍……一系列看似负面的影响却促成了一个正面的结局,那就是,从来只是分散在书斋里的画家们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这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阶段都不曾出现过。  因为画社,『濒危』的中国画显现出与乱
期刊
中国文人讲究以文会友,若是多才多艺就更好了,便可以诗会友、以琴会友、以画会友、以字会友……一幅字画的上款既表明了这件作品的来历与归属,或许更能牵出一段不同寻常的情谊。  英雄相惜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的志趣、爱好,从他的朋友们身上便可窥之一二。近代中国,因对于书画、文物、收藏的共同兴趣相识、相知的至交不胜枚举。  穆清邈斋主人陆佑申先生世居上海,是知名的鉴藏家,多收藏晚清海上名家书
期刊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素有“百花之王”、“中国四大国花之首”的美称。其枝叶茂密,花型硕大,每逢花期都会成片开放,盛开的花朵雍容华贵,色彩艳丽,作为装饰极富民族特色,历来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被视作富贵的象征。历代以牡丹为主题的装饰纹样层出不穷、千变万化,被广泛运用在建筑、家具、服装、瓷器、首饰等艺术形式中。  传统民俗银饰上牡丹纹样更是屡见不鲜—新娘陪嫁用的花瓶、粉盒上有牡丹;小宝宝出生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