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

来源 :房地产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_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系效应的特点和影响要素,基于目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具备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适于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效应评价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效应评价;PSR评价体系
  水利水电工程是国家大型工程项目,对经济、社会、生态的影响巨大。一直以来,对于水利水电项目利弊的讨论从未停止,从不同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在经济领域内,水利水电工程拉动了内需,刺激了经济增长,并且带来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但从生态角度分析,水利水电改变了河流、湖泊的天然属性,对工程区域的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产生的连带效应甚至扩散至相当远的区域。怎样建立起科学的可操作的水利水电生态效应评价体系是综合评价工程项目利弊的有效依据,根据目前最为流行的联合国环境署“压力—状态—响应(PSR)” 模型,本文试图构建新的评价指标框架。
  一、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效应的含义
  我国的水利水电项目的建设目前正处于生态制约的阶段,现阶段工程的设计规划都要考虑生态效应的制约。所谓生态效应,就是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生态破坏和生态修复。一般而言的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效应是指两者复合作用的结果。国家进行这种大型项目的目的是实现水能的有效利用,均衡水资源的分配,但通过长期观察与研究就会发现,水利水电工程所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对于生态环境。对生态的破坏显而易见,水利水电工程直接改变了河流流域内的原生态系统,打破了局部的生态平衡。生态修复主要是指有目的地改变水流规律,在遭受破坏的区域重新建立起相对适宜的生态系统,恢复自然环境的生机。
  二、生态效应的特点
  水利水电生态效应是多方面的,影响较为广泛,特点比较明显:
  (一)生态效应的双重性
  如前所述,水利水电工程既可以满足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实现运输、渔业、灌溉、旅游等收益,为人类社会服务,但同时也造成了工程区域和相关地域的环境破坏,生态条件改变等消极影响。
  (二)生态效应的系统性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是自然、社会、工程、生态的多元一体化系统,资源及信息在这个系统中相互流通,系统要素之间具有极大的依赖性。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都会给其他要素造成影响,它们共同组成一个综合协调的运行系统。
  (三)生态效应时间上的动态化
  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之时及建成之后都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并且这个影响是持续性的作用。在不同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影响效果,例如在建设之初当地生态呈现出断层式的巨变,在随后的阶段,生态系统自有的修复功能可能会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长期来看,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营仍将大幅度地改变当地生态系统。
  (四)生态效应空间上的广延性
  我国河流湖泊密布,水域较广,水资源相对丰富,适于建造水利水电工程的河流段情况各异,又由于各地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差别,使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效应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地域差异。
  (五)生态效应的累积性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时间跨度上生态破坏慢慢积累。由于现代生活生产方式对用电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很多适宜建造梯级式水电站的河流段都被开发成了梯级式的水利水电工程,一般来说,这种梯级式的工程对生态的破坏更为显著,越是到下游地区,生态破坏的累积性就越明显。在空间上表现出生态效应的累计性。
  三、水利水电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水利水电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通过分析生态效应各要素的影响程度对工程相关区域的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该体系能够对当前水利水电工程所产生的生态影响进行描述,并且具有能够预测未来该地域生态结构功能发展趋势的作用,通过对当前的反映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使相关利益者能够很明了地理解工程建设对生态施加的影响。
  (一)选取生态效应评价指标的原则
  本文的目标旨在建立一个科学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除此之外,在评价生态效应时还应遵循整体性的原则,水利水电工程是综合性的项目,具有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自然的多重要素,在制定指标的选取时一定要全面囊括,整体系统;前瞻性原则,水利水电工程是“百年之计”,其决策要面向未来。同样的,对于生态效应的评价也应注意到时间跨度和效应累积性的特点,能够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评价体系;针对性原则,大多数工程项目都可能产生不要同程度的生态破坏,各种行业的生态效应不尽相同,因此,要针对性地构建适于水利水电工程特点和性质的评价指标,以保证与实际的对接和可操作性;空间特异性,我国地理幅员辽阔,涵盖了不同的地质特征。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是为满足辐射区内的供水供电等要求,因此,只要有此需求并且有条件建立工程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建设地点。指标的确定也应该因地制宜,充分显现出不同地域的生态效应指标特征。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指标体系是“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式,这种模式所体现的思维逻辑表现了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的作用关系。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消耗资源,产生污染及其他产出物,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改变了自然环境的能源储备和生态质量。反向来讲,这些人类施加的影响终将以其他方式重新影响人类自身的活动。在不断地相互影响进程中,逐步构建成了“压力—状态—响应”关系。该模型有三大类指标,也就是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每类指标指代在一个相对的循环期内不同时期要素的状态。其中压力指标指人类的生产生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例如:消耗自然资源、排出废弃物等;状态指标指特定时期环境和人类生活的状态特征,包括环境的破坏度、人类生活质量等;响应指标指人类的反思和行为,即人类怎样修复被破坏的自然环境,怎样避免自身行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基于对PSR模型的思想,可以构建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图(如图1)。
  根据以上对生态系统PSR模型及其指标的选取标准,可以构建如下包含三个层次的指标评价体系:第一层既是目标层,以水利水电工程区域生态效应综合指数为总目标层;第二层是准则层:是指对生态效应起限至作用的因素;第三层是指标层,是区域内生态效应综合指数的基本层面,有可量化的指数构成(见表1)。
  建立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效应的PSR指标体系,能够明了地表现出工程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修复的双重功效。在这种指标评价体系中,包含了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各方面的影响以及工程对自然的影响和对人类自身的反作用。比起以往的评价体系更具有科学性、适应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侯锐,刘恒,钟话平,耿雷华. 基于PSR模型的水电工程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构想[J].云南水力发电,2006(02)
  [2]常本春,耿雷华,刘翠善,张鹏,徐澎波. 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6(06)
  [3]贾硕.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域评价方法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
其他文献
14.化工行业标准的修订rn在原标准基础上,新标准做了如下修改:rn(1)按命名原则对产品名称重新命名.rn
包装是否成功,将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感官,影响到购买欲以及产品的接受程度,而这些又是一个商品能否打开市场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包装设计在商品的销售与宣传中所占据的位
在21世纪知识经济以十倍速度变化的时代,人力资源与知识资本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企业重要的核心技能,人力资源的价值成为衡量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标志,如何挖掘、盘活、用足企业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的进步需要得到更多的能源支持,特别是电力的充足供应。而作为为我国供应电力的水利水电工程,自然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的热点,近些年来,水利水电工程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水利水电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们在关注水利水电工程发展前景的同时,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水准与其施工技术水平成为了社会大众最为关心的关键。所以,本文将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基础项目的建设进程越来越快,水利水电工程作为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项目,渐渐遍地开花。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水利水电项目管理的模式远远落后于该项目发展的速度,没有科学的管理模式对其进行管理,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本文就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模式进行探讨,以及怎样针对不同的工程选择合适的项目管理模式。以期能够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选择  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倾注各方主体的不懈努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职业教育工作更要找准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
1案例高三数列这一章复习时,我选择了以下例题:已知等差数列{a_n}中,S_n是其前n项和,且S_(10)=100,S_(100)=10,求S_(110).我把题目用幻灯一打出来,学生在下面就做开了,大约过
期刊
古往今来,人们观念的更新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先导力量.如果人的思想观念没有更新,提出的办法再多,措施再好,都是难以落实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
“2 0 0 1年制修订国家标准项目计划 (一 )”已于 2 0 0 1年 4月 9日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以质技监局标发 [2 0 0 1 ]59号文批准下发 ,有关化工产品制、修订国家标准项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