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离不开语言,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师都非常珍视自己的教学语言,精心推敲、筛选、打磨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课堂教学用语也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特别是在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形势下,教师的课堂语言直接反映出对新课程和课堂教学的理解。这里选录了几句课堂用语,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强势和对新课程理解的偏颇。
“感谢同学们的配合!”
“配合”一词道出了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原来,教学的一切行为,只是为了教师教学预案的实施,学生是“配合”教师来完成预先设定好的教学“剧本”,学生是“演员”,那些发言踊跃的学生便是“主角”,其余学生是“配角”,甚至于是“群众演员”。如此滞后的教学理念,又怎能带来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呢?怎能呈现生成的精彩呢?太多的课堂,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乖巧的“配合”,很少听到不同的声音,而我们的教师也津津乐道于这种“配合”,“感谢”之语脱口而出。看来,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一
切服务于学生的理念要转化成教师的自觉行为还来日方长。
“讨论一下,一分钟,赶快!”
如此精打细算、急功近利,又怎么能产生“讨论”的实效呢?真正有意义的课堂讨论,首先是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量,值得思考,值得深究;其次是应该留足学生自主思考和充分讨论的时间。匆匆而过蜻蜒点水式的讨论,只能是“水过地皮湿”,形式主义而已,根本不能达到“讨论”的目的。不仅如此,长此以往,倒是滋长了学生浅尝辄止、思维肤浅的陋习。追求有效,我们过多地强调了快节奏、高密度、大容量,但是,教学的有效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单位时间的学习容量,教学有效常常需要品味、深思、涵咏,需要“慢”一点,需要“留白”。
“刚刚讲了……现在开始讲……”
似乎教师的职责就是“讲”,没有“讲”是老师的失职,只要教师“讲”了,学生“会不会”、“懂不懂”,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我们有不少教师陷入了这种思维的怪圈,以致难以自拔。需要我们深思的是,课改推进已经多年,课堂教学“讲风过盛”的问题虽口诛笔伐、人人喊打,但这一课堂教学的“顽疾”远未根治,颇有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少报刊在深入探讨课堂教学能否“限时讲授”的话题,看来,面对“顽疾”,我们还是务实一点好,先通过“限时”改变行为,再改变理念,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刚才讲了第一部分,你们听懂了吗?”
教师把学生的学习简单理解为“听”,如果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教师就满意地继续“讲授”;如果学生还有疑问,教师就不厌其烦地再“讲”一遍。这种看似征求学生意见,表面上体现教学民主的课堂教学行为,实质上是教学“霸权”。这一“霸权”,说白了就是课堂上教师是主体,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有听的权利,接受的权利,关键的是要能听懂。学生完全处于被动位置,又怎么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呢?长此以往,我们的课堂至多只能培养知识的奴隶、书本的奴才,什么个性发展、创新实践全都被这样的一种教学意识屏蔽了。
“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
作为常规的教学环节,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未尝不可,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伊始,用“检查”一词,便一下子拉远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检查者”,可以决定课堂“检查”的方式、内容,可以对学生评点、评价;学生是课堂上的“被检查者”,只有被动地接受“检查”的义务,没有任何可以说“不”的权利。能否换一种说法,如“老师了解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同学们交流一下预习的情况”,虽然只是个别词语的调换,但折射的是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反映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亲疏。
“我讲过多少遍,你们怎么还是不会!”
这句话有三个层面的“画外音”。其一,教师的职责就是讲授,要有耐心,必须讲到学生会了为止:其二,学生会了,就意味着懂了,至于是不是真正掌握,能不能灵活运用,那是另外一回事;其三,这些学生真是一群笨蛋,“讲过多少遍”“还是不会”,不是笨蛋又是什么呢?我们老师在这样一种埋怨、责怪、厌烦的心理下组织教学,又怎么会出现课堂生命的活力呢?教师必须把学生当成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以平等的心态,尊重、包容、引领学生的学习,课堂才会呈现民主和谐、对话交流的内在生命力。
“这个问题,你给我说说。”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值得分析。一是“给”字,折射出教师隐形的教学霸权,教师是高高在上的,可以随意决定教学的行为,学生是被动的,只有服从,只有听话;二是“给我说说”,似乎教学的对话只是该学生对教师一人讲,难道不可以向同学们说说吗?因为有这种给教师说的潜在理念作怪,所以不少教师提问时,常常只顾一对一的谈话,而忽略了班级内绝大部分学生。这种一对一的对话又常常发生在教师与班级几名学习基础相对较好、思维相对活跃的学生之间,这样的教学,就只能制造两极分化了,教师不管,自己不想,学习困难生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
“感谢同学们的配合!”
“配合”一词道出了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原来,教学的一切行为,只是为了教师教学预案的实施,学生是“配合”教师来完成预先设定好的教学“剧本”,学生是“演员”,那些发言踊跃的学生便是“主角”,其余学生是“配角”,甚至于是“群众演员”。如此滞后的教学理念,又怎能带来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呢?怎能呈现生成的精彩呢?太多的课堂,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乖巧的“配合”,很少听到不同的声音,而我们的教师也津津乐道于这种“配合”,“感谢”之语脱口而出。看来,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一
切服务于学生的理念要转化成教师的自觉行为还来日方长。
“讨论一下,一分钟,赶快!”
如此精打细算、急功近利,又怎么能产生“讨论”的实效呢?真正有意义的课堂讨论,首先是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量,值得思考,值得深究;其次是应该留足学生自主思考和充分讨论的时间。匆匆而过蜻蜒点水式的讨论,只能是“水过地皮湿”,形式主义而已,根本不能达到“讨论”的目的。不仅如此,长此以往,倒是滋长了学生浅尝辄止、思维肤浅的陋习。追求有效,我们过多地强调了快节奏、高密度、大容量,但是,教学的有效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单位时间的学习容量,教学有效常常需要品味、深思、涵咏,需要“慢”一点,需要“留白”。
“刚刚讲了……现在开始讲……”
似乎教师的职责就是“讲”,没有“讲”是老师的失职,只要教师“讲”了,学生“会不会”、“懂不懂”,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我们有不少教师陷入了这种思维的怪圈,以致难以自拔。需要我们深思的是,课改推进已经多年,课堂教学“讲风过盛”的问题虽口诛笔伐、人人喊打,但这一课堂教学的“顽疾”远未根治,颇有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少报刊在深入探讨课堂教学能否“限时讲授”的话题,看来,面对“顽疾”,我们还是务实一点好,先通过“限时”改变行为,再改变理念,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刚才讲了第一部分,你们听懂了吗?”
教师把学生的学习简单理解为“听”,如果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教师就满意地继续“讲授”;如果学生还有疑问,教师就不厌其烦地再“讲”一遍。这种看似征求学生意见,表面上体现教学民主的课堂教学行为,实质上是教学“霸权”。这一“霸权”,说白了就是课堂上教师是主体,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有听的权利,接受的权利,关键的是要能听懂。学生完全处于被动位置,又怎么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呢?长此以往,我们的课堂至多只能培养知识的奴隶、书本的奴才,什么个性发展、创新实践全都被这样的一种教学意识屏蔽了。
“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
作为常规的教学环节,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未尝不可,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伊始,用“检查”一词,便一下子拉远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检查者”,可以决定课堂“检查”的方式、内容,可以对学生评点、评价;学生是课堂上的“被检查者”,只有被动地接受“检查”的义务,没有任何可以说“不”的权利。能否换一种说法,如“老师了解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同学们交流一下预习的情况”,虽然只是个别词语的调换,但折射的是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反映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亲疏。
“我讲过多少遍,你们怎么还是不会!”
这句话有三个层面的“画外音”。其一,教师的职责就是讲授,要有耐心,必须讲到学生会了为止:其二,学生会了,就意味着懂了,至于是不是真正掌握,能不能灵活运用,那是另外一回事;其三,这些学生真是一群笨蛋,“讲过多少遍”“还是不会”,不是笨蛋又是什么呢?我们老师在这样一种埋怨、责怪、厌烦的心理下组织教学,又怎么会出现课堂生命的活力呢?教师必须把学生当成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以平等的心态,尊重、包容、引领学生的学习,课堂才会呈现民主和谐、对话交流的内在生命力。
“这个问题,你给我说说。”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值得分析。一是“给”字,折射出教师隐形的教学霸权,教师是高高在上的,可以随意决定教学的行为,学生是被动的,只有服从,只有听话;二是“给我说说”,似乎教学的对话只是该学生对教师一人讲,难道不可以向同学们说说吗?因为有这种给教师说的潜在理念作怪,所以不少教师提问时,常常只顾一对一的谈话,而忽略了班级内绝大部分学生。这种一对一的对话又常常发生在教师与班级几名学习基础相对较好、思维相对活跃的学生之间,这样的教学,就只能制造两极分化了,教师不管,自己不想,学习困难生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