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壁山,高峡出平湖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wb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听到照壁山这个名字,还是很久以前的事情,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和父亲聊天说到照壁山时,突然话锋一转,扯起家喻户晓的《西游记》神话故事:“唐僧师徒上西天取经,就路过南山照壁山呢。”客人神秘兮兮地说。
  “当时遇上七蛇妖拦路,指名道姓要跟孙悟空一比高低,孙悟空根本不把这些妖精放在眼里,顺手拔一撮仙毛,放在嘴前一吹,仙毛就变成一颗颗仙果,孙悟空随手朝照壁山一撂,七蛇妖馋得直流哈喇子,跟头绊子就扑向仙果,哪知被大圣念了咒语,再也动弹不成,从此就变成了照壁山。”
  初遇照壁山
  虽说东山、南山均属乌鲁木齐地域,近在咫尺,却因多方面因素限制,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才有幸身临其境,一睹为快。
  当时我刚刚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一天单位领导说过两天团委搞活动去南山,让我们提早做好相应准备。这里所说的“相应准备”,其实也很简单,除去车辆和炊具,就是大米和胡萝卜了,至于羊肉,到山上可以“就地取材”,去一个牧民毡房讨价还价一番,买一只大羯羊宰了便完事大吉。
  当时道路不像现在这样四通八达,好一些的是沙石路,最常见的则是“搓板路”,坑坑洼洼、坎坷不平,尤其是到了甘河子一带,遇上洪水期要么绕道几十公里,要么车陷进泥沙之中,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见得能行,大煞风景。
  不过南山毕竟是乌鲁木齐的避暑胜地,到了夏季自然有不少单位组织员工消闲度假,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是西白杨沟,另一个就是照壁山了。记得照壁山当时基本处于一片原生态,除去零零散散一些牧民毡房,最显眼的就是一座灰色二层楼房,也就是工人疗养院避暑场所。
  我这才恍然大悟,所谓照壁山,原来得名于中国古时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照壁”,也就是大门内的屏蔽物,古人称之为“萧墙”的那堵“墙”。这里的确像一堵墙,一下子挡住了人们的视线,而门则是一条脚下河水清澈蜿蜒,两岸葱郁、巍峨大山的绿色峡谷。置身于照壁山下,我被眼前一片密不透风的松林所迷醉,那种湖水一样深不可测的浓墨重彩,那种钟声一样由远及近的跌宕起伏,那种王冠一样熠熠生辉的高山仰止,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词语来形容,直到今年去了雪域高原西藏,面对一座座神往已久的雪峰和那些动人心魄的湖泊,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肃然起敬和心灵的震撼。
  挖一个坑、支三块石头、架一口锅,空旷翠绿的山坳里,一缕缕白色炊烟袅袅升起,和山上的云雾缠绕在一起,仿佛一束纱巾,轻轻萦绕在照壁山上,而此时的照壁山摇身一变成了少女,犹抱琵琶半遮面,若隐若现赛天仙。
  吃着大盘盛的羊肉抓饭,喝着几块钱一瓶的地产白酒,说着说着唱了起来,唱着唱着又跳了起来,歌是传统民歌,舞是民族舞蹈,一个出色的手风琴手在伴奏,曲子越来越欢快,气氛越来越热烈,到后来甚至于感染了四周的游客,情不自禁加入到跳舞的圈子,于是让麦西来普掀起了高潮。
  后来我到乌鲁木齐县工作,去照壁山的机会就多了,随着时间推移,对整个南山有了大致了解。实际上南山只是一个笼统概念,泛指南郊沿天山一带,如果按乡镇场划分,东起托里,西至小渠子,中间还有水西沟、板房沟、萨尔乔克、萨尔达坂、甘沟和永丰乡,有的半农半牧,有的侧重农业,有的以牧为主,因为有天山这个天然生态园,各乡都有传统的自然景区,且大抵以“沟”和“台”相称,早先有庙尔沟、羊圈沟和菊花台,当下有鹰沟、沙沟和苜蓿台等,照壁山就是众多景区的一个缩影,地处同样的“沟”之中,沟口就在板房沟乡灯草沟。
  高峡出平湖
  都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有了山就有了生气,有了水则有了灵气,二者兼而有之,且山之巍峨苍翠、水之浩荡碧秀,可谓天下之风水宝地。照壁山就同时具备这样的优势,望山重峦叠嶂、绵延起伏,远处皑皑雪峰和湛蓝天空交相辉映,色彩鲜明;近处曲径通幽,沟壑纵横,所到之处林木繁茂、遮天蔽日,即便是暑气逼人的三伏天,浑身都有一种清凉舒心的感觉。
  去年夏天,我再一次来到久违的照壁山,刚一过板房沟水管站,就看到一座骤然崛起的大坝矗立在眼前,尤其是大坝上“天山大峡谷”五个白色大字,苍劲有力、赫然醒目,昭示着一种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气魄。到了照壁山庄一瞧,果真今非昔比、不同凡响,旧时的小二楼早已装饰一新,焕发着勃勃生机,楼内也装潢考究、很有档次,餐厅不但供应各种菜肴,就连独具民族风味的熏马肉和马奶子,也随叫随到,感觉爽极了。
  最突出的是道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环绕照壁山走一圈,不再担心崎岖、坎坷,尤其遇上阴雨天,泥泞不堪,行走艰难。这次我和几个朋友一同而来,看到如此变化,顿时起了徒步的念头,于是沿顺时针方向一路走了起来。这是一个漫长的上坡路,我们走一阵、歇一阵,或许因为沿途景色秀美,走了两三个小时也不觉得疲惫。
  我就觉得我们始终走在一个狭长的深谷里,一条蜿蜒迂回的柏油路,似乎总也没有尽头,道路两边除了排水渠,就是伸手可触的峭壁和山峰。很多时候身旁的两座山几乎合在了一起,抬头一望,只能看到一线天,偶尔有一只苍鹰一闪而过,给我们带来一个惊喜。简直就是一个林木的海洋,松树、榆树、杨树和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树木,或枝叶搭在头顶上,形成一个拱门,或奇形怪状盘踞在悬崖上,或几种不同的树木,像一家人似的抱在一起,一路走一路景色吸引着眼球,真是不虚此行啊。
  走到一个拐角处,不知谁突然叫了一声:“快看,那里有冰瀑!”果然看到有一冰瀑从山崖上吊挂下来,像一根白色柱子,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我的脑海就跳出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的诗句,心想诗人一定在天山有过身临其境的切身体会,不然哪有如此真实的描绘。
  不知不觉间眼前突然豁然开朗,不用说我们已来到天山大峡谷的又一个景区——平坦的乔亚草场。这里一改途中两山夹一沟的狭长深谷,放眼望去,四周都是平缓而又绿草如茵的山坡,仿佛一座盆地,盆底就是那个有着美妙传说的天鹅湖,像一面镜子,平静幽深,湖中倒影着天上的云彩,湖边的牛羊。经过漫长的徒步之后,猛地置身于一片安详和宁静之地,不禁思绪纷飞,情意缠绵,天鹅湖——情人的眼泪,一个凄美浪漫的传说。照壁山——天赐的仙境,充满诗情画意,让我永远记住的地方。
其他文献
在爱意浓浓、情意深深的仲夏时节,乌鲁木齐达斡尔族同胞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新疆达斡尔第十四届戍边节,来自全疆的110多位达斡尔同胞们带着火一般的热情,欢聚一堂,载歌载舞。  达斡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其中新疆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塔城、霍城、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现今,生活在新疆的达斡尔族是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由东北征调的索伦营中驻防达
期刊
克己修心智  俭风见逸怀  笔走龙蛇见精神,  抑扬顿挫似鸣琴,  信手书出翰墨妙,  西域书坛有此人。  来新疆很多年了,对这里的一切已经眷念成瘾了,正所谓山美、水美、人更美。这里民风淳朴、山川养人,随着西部大开发、文化的兴起亦前所未有,在这几年的工作中,结识了很多文化名人以及同道。  最近朋友之邀与几位文化界的朋友去南山相聚,原以为只是小盅一下,到了才知还来了一位书法家。大大的蒙古包里的画案旁
期刊
第四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于2014年9月1日至6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  多个部长级高层论坛和专题活动,是本届博览会的亮点之一,其中包括主论坛中国—亚欧经济发展合作论坛、亚欧新闻媒体论坛、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运输峰会、上海合作组织畜牧发展研讨会等。  目前,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55个国家(地区)确认参展参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上海合作组织3个国际组织确认
期刊
木垒平顶山以其山脉的舒缓起伏、季节变化的色彩斑斓和山村民居的淳朴自然越来越多地引起关注,已成为摄影爱好者和游客的追逐对象。  认识平顶山是从一位摄影人的作品中开始的。夕阳下的山峦,起伏有序,一缕光线洒在大地上,把个绿色外溢的山峦装扮得格外妖娆摄人心魄!一副丰乳肥臀般的联想浮现在我的脑海,平顶山走入了我的视野!美无处不在,我们缺少的就是发现美的眼睛!多少隐藏在山野峡谷中的景点不都是有眼光的摄影人推出
期刊
无数条道路通往理想的目的地,就有无数个上路的理由。上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耐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那些曾在古籍中闪烁光芒的道路,那些古人们曾经走过的路,那些由物质和精神的源动力串连起来的丝绸古道,无论是被遗忘荒弃在无人的旷野、山谷中,还是交替延伸成了车水马龙、浩浩荡荡的新丝路干线。  沿着古都长安向西望去,从地图上看到是八百里秦川以及一座座起伏连绵的崇山峻岭,在高原、大山之间有一条狭长的走廊,
期刊
自治区摄影家协会会员,乌鲁木齐市摄影家协会理事, 国家高级摄影师。从事摄影创作多年,有168幅作品分获国家级、省区级、市级奖和展出。在各类杂志、刊物发表摄影作品200余幅。  梦幻般的神仙湾、清澈见底的赛里木湖、布满鲜花的喀拉峻大草原、庄严矗立的胡杨林……,这就是我所见到并记录的部分自然景色,也是摄影人所追寻、曾反复体验、把握的新疆美景。她含着一种大气,一派超凡脱俗的雄浑、庄严和秀丽,让我的心灵彻
期刊
如果你看到清凉如箭的冰山雪水怎样沿着尤勒都斯盆地蜿蜒而下,汇集成九曲十八弯的河流;如果你看到细密簇拥的青草怎样争相伸展着鲜嫩的茎叶,你一定会懂得,只有巴音布鲁克草原这样的洁净之地,才配拥有与这些高贵天鹅在一起的欢娱时光。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国优秀摄影家。  出版的专辑有《新疆美》《纵横伊犁》。在国内有影响力报刊杂志发表作品200余张;曾获上海国际摄影展优秀奖、2011年获
期刊
来到喀什库尔干县,已经是第二次了,记得第一次踏进这块神秘的土地是那年的10月,在达布达乡的所见所闻,至今难以忘怀。  大山深处的供货人  2012年10月,我们驱车从库尔干县前往马尔洋乡,行程180公里。次日,我们随着马尔洋派出所几名干警,前往皮勒村。从马尔洋乡途径努什墩村(杏花村),大河口至终点(皮勒村),全程50.35公里,从前皮勒村往马尔洋乡步行3天的路程如今道路修好了,行程3个小时就到了。
期刊
削皮、雕刻、摆造型……7月27日上午,“2014新疆网络文化节·新疆瓜果创意摄影大赛”启动仪式在托克逊县木卡姆韵泉广场正式启动。  “2014新疆网络文化节·新疆瓜果创意摄影大赛”由新疆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办,本次活动以“瓜果总动员,疯狂的果蔬”为主题,大赛将持续至10月份,这项赛事还将在全疆其他地区陆续开展落地活动,以此展示我们蓬勃向上、繁荣、进取、和谐、美丽的新疆。
期刊
走进图瓦人家  清晨的曙光照耀在木头屋上,暖暖地笼罩着人的心田,几声犬吠从谁家的小院中传出,滋生出久违的亲切。四周的群山一片青黛,整个小村就像是一幅淡彩的图画,静谧无声。  额尔德什老人,生前就住在这里。我们和老人在2002年曾经有过相逢。据说,老人在2007年去世了,享年85岁,令人心痛。他所擅长的图瓦人乐器“苏尔”是喀纳斯的名片,是音乐中的“喀纳斯”。来到这里时,一眼先被这里的房屋吸引了。图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