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读书是一生的信仰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hly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绛、钱钟书夫妇,是现代文化史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104岁高龄的杨绛,将读书当做一生的信仰,并以“好读书”的形式,完成了自己对后辈读书人的奖掖。可以说,杨绛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盏明灯。
  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杨绛在上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杂忆与杂写》的自序中说:
  “我近来常想起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蓝德的几行诗: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因此,我把抽屉里的稿子整理一下,汇成一集。”
  阅读杨国良所写的《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杨绛一生最本初、最纯粹、最持久的信仰是读书。”
  杨绛一生与书为伴,即使目前104岁高龄,仍手不释卷。
  杨绛与钱钟书一生的共同兴趣——读书,据杨绛回忆,最初唤醒他们共通的人间情怀莫过于书。在俩人的婚姻生活里,读书、治学、探讨、比赛谁读书多,成为常有的情趣,而这些日以夜继的坚持让他们的婚姻跳脱出小情小调的牵绊,实现了真正的心灵碰撞。或因如此,即使他们也同样要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凡日子,杨绛甘为“灶下婢”,他们也不似常人夫妻间为俗务没玩没了地争吵,他们需要更多时间读更多的书交流享受更多精神乐趣。
  杨绛一生读书并乐在其中,为此曾挨过几下“棍子”,被批评读书不应是“追求享受”。她当时只好低头认罪,却直言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而非要追究其“乐”来,却不足以对外人道。
  杨绛曾感叹道:书的境地堪比佛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大极了。作为读书人可足不出户,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由此看来,读书就是修行。
  曾经有一个人十分崇拜杨绛,高中快毕业时给杨绛写一封长信表达仰慕之情及陈述人生困惑。杨绛很快回复,只写了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活着,是对亡者的一种安慰
  6月初,《钱钟书手稿集·外文筆记》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杨绛为其题写了书名。座谈会上,104岁的杨绛发来录音表达了她的喜悦之情:“没有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外文笔记出版。”
  多少年来,杨绛一直在整理钱钟书的遗作。
  杨绛的女婿在文革中被逼含冤自杀,十多年前,她唯一的女儿因病医治无效去逝,第二年,与杨绛共同生活了六十多年的伟大学者作家钱钟书老人也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她。与她最亲的人都相继离去,但她很快从悲伤中振作起来,以完成丈夫和女儿未完成的事业。
  杨绛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钱钟书的作品整理出来,还把他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发表。她用自己烛光般微弱的晚年时光,又着手写作女儿钱瑗未完成的《我们仨》。
  在杨绛98岁的生日宴上,一位记者唐突地问她:“请问杨妈妈在丧夫失女的情况下是怎么走过来的?请问这里有什么诀窍吗?”
  记者的不礼貌并没有破坏眼前的祥和气氛,杨绛笑了笑,缓慢而有力地说:“天命不可违,亡者不可追。既然上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就要很好地珍惜自己。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定数,每人都会自生自灭,悲伤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我要坚强地活着,这是对亡者的一种安慰。”寥寥数语,爱女之心,爱夫之切,高尚人格,尽在其中。
  “好读书”奖学金背后的故事
  104岁的杨绛生活简朴,每天在简陋的书房里读书写作。设立好读书奖学金,是她毕生志向的升华。
  1995年,钱钟书病重的时候,一家三口(钱钟书、杨绛和他们的女儿钱瑗)郑重决定将钱钟书及杨绛的全部稿费及版税捐赠给母校,在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励基金,以奖掖那些好学上进、成绩优秀的学生。
  2001年9月7日,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捐赠仪式上,杨绛宣布将钱钟书、杨绛夫妇当年上半年所获稿酬72万元,以及以后出版作品获得报酬的权利,捐赠给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好读书奖学金,至今累计逾千万元。
  杨绛说:“名字就叫好读书,而不用个人名。奖学金的宗旨是扶助贫困学生,让那些好读书且能好好读书的贫寒子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期望得奖学金的学生,永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一生努力实践之。”
  作为人文学者,将自己毕生辛勤耕耘、呕心沥血所得倾囊捐赠,这样的事,在中外文化史上颇为罕见。
  “好读书”奖学金的设立,不仅会帮助一些学子实现他们的梦想,而且,作为一种精神表征,它寄寓着两位文化前辈的魂魄与期待。
  今年4月,“钱杨书信拍卖”案胜诉后,杨绛同样将获赔的20万元全部捐给公益组织。
其他文献
学习文言文,前提是学习文言[1].笔者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在于理解和记忆文言字词,从而导致了他们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存在困难.《新版课程
期刊
李泰祥凋谢:台湾一代人的心灵呐喊  在和帕金森氏症缠斗26年之后,台湾“音乐教父”李泰祥于今年1月2日辞世。“多想啊,就这样沉沉的睡去,泪流到梦里,醒了不再,再笑一笑,一笑就走了。”李泰祥在曲中如此诠释《告别》,也曾为歌曲《橄榄树》作曲——那几乎代表了台湾音乐的一个时代。  李泰祥生于台湾台东县阿美族原住民的清贫家庭,考入“国立台湾艺专”音乐科主修小提琴,在校期间已在《制乐小集》发表其早年作品,在
全天下的孩子在妈妈心中都是第一位的,而我却是第二位.小时候我总是追问妈妈,你到底最爱谁,妈妈总是残酷地告诉我——是老祖.rn老祖是妈妈的奶奶,有六个子女.她将妈妈从小带
期刊
郭沫若评价张衡说道:“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上亦所罕见.”在中国,东汉时期的张衡有着“科圣”美誉,堪称“全才”:文学上位列“汉赋四大家之一”,《二京赋》与班固《两
期刊
初次听到先生的名字,是在石中英老师的“教育学原理”课堂上,那是2001年的春天,我读大一。“我的老师黄济先生”是石老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讲到某个教育概念或教育问题的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曾策反阎锡山并与之达成合作协议,在这个过程中,阎充分体现了自己“在鸡蛋上跳舞”的技能。但鸡蛋终归是鸡蛋,1949年,随着解放军攻破太原城和残留日军的
师:我们从三个篇章大量使用的排比入手,去体会《孟子》的滔滔雄辩.同学们先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始,勾画出其中的排比句.rnPPT:rn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期刊
放学后,行走在回家的小路上,四周被夜幕笼罩着,肆虐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凛冽的寒风一阵阵吹过.我冻得缩着脖子,拉紧拉链,急匆匆地一路小跑着,牙齿不断地打着寒战.刚到
期刊
“打工人”是2020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它源于9月22日一个名叫“抽象带篮子”的网红在自拍视频中的配文:勤劳的人已经奔上了塔吊,你却在被窝里伸了伸懒腰,你根本没把自己生活当
期刊
一路上,风夹杂着漫天黄沙,终于在下午时分到了敦煌.迎着强劲的风沙,我看到了在夕阳下泛着金黄的鸣沙山.rn傍晚,整个沙漠镀上了一层金,安静又美丽,风沙也没有午后那么大了.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