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65120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法简析】
  多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是景物描写的常用方法。写景的角度有:景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味道等;远眺、近看,俯瞰、仰视,正面、侧面,静态、动态,整体、局部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在柳宗元的名篇《小石潭记》中,作者就运用了多角度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描摹的景物各具特色,特点鲜明,让读者如临其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绘声之悦耳
  如“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作者以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来比喻听到的潭水声,写出了水声的清脆悦耳,清亮诱人。
  二、绘色之迷人
  如“青树的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中的“青”与“翠”都有“绿”意,交错使用,既避免了重复,更表现了树木的青葱翠绿、枝条的参差不齐,它们随风摆动,让人想象到那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石潭的四周。寥寥数语,写出了色彩的迷人。
  三、绘形之各异
  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句中“全石”即整块石头,“坻”为水中的高地,“屿”是水中的小岛,“嵁”是不平的岩石,从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小石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但石的形状又各不相同:或整或零,或高或低,或平或仄,多姿多态。
  四、绘影之巧妙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两句话描绘了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像在空中。太阳光照射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和鱼影,但透过鱼的影子,却能让我们对那清澈透亮的潭水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里鱼影与潭水相映成辉。作者巧妙地借鱼影再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而潭水之清也使得鱼影越发鲜活。
  五、绘景之含情
  如“似与游者相乐。”句中人、鱼并写,情味无穷,真切地描绘了游鱼自由闲适的神韵,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快心情。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作者在后文描绘了一种悄怆之景:“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看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凄凉。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幽清了,这不免激起了作者凄凉的联想,情景交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以景写情,巧妙地反映了作者被贬后的苦闷心情。
  此外,从点面结合角度,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从远近交错角度,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从动静结合角度,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从虚实相生角度,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生。
  【延伸练习】
  1.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愣如鬼一般;彎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
  作者观察月色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2.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的童年里也有睡在苇叶上的露水,但那是另一种风情。生产队里养着一条褐色水牛,农忙时节,孩子们大清早起来割牛草。我和堂姐相约着,去村西河边的芦苇荡里割草。卷起裤管下去,脚下的软泥滑腻清凉,芦苇一碰,露水珠子簌簌洒一身。从脖子到后脊,到前胸,露水的凉意在皮肤上蔓延,还似乎带着微甜的味道。苇丛里的青草又长又嫩,几刀便可割一大把,有时还顺道割一把细嫩的水芹,算作中饭菜。出了芦苇荡,几个大青草把子拎在手上,一路滴着露水。我们的头发和衣服,也被露水打得湿透。仿佛洗了个露水浴,身上、眉毛上、眼睛里,皆是露水。
  ——许冬林《养一畦露水》
  3.如果让你在校园内,或在你家附近,观察一处景物,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什么新发现?把这些观察角度和观察效果写下来。字数不限。(提示:尽量多选几种观察的角度。不同的观察效果由不同的观察角度产生,比如发现了不同的形态、颜色,突出了某些景物,忽略了某些景物等。可以与同学一起观察,一起讨论,互相启发。)
其他文献
。。夏日的阳光十分炙热,空气似乎都凝结了。天空中几乎没有一丝云彩,只回响着机器的轰鸣声。①。。。。。。  。。老大姐坐在医院对面的树荫下,坚守着自己的水果摊。她的脸早已汗水流淌,手中的扇子无力地一上一下摆动着但她的双眼却炯炯有神,不时向四处张望着。②。。。。。。。。。。。。。  。。马路上有些冷清。见有个小女孩从对面走过来,老大姐立馬站了起来,热情地打着招呼,并给水果洒水,水果看起来光鲜亮丽了许多
期刊
我享受与大海融为一体的时光,那满眼的蔚蓝,无暇,透明,纯净,安谧。它是那么的温柔,好似能把人融化。蓝色,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美的颜色。  没有人能够具体形容那片海的美——它是一个调皮的精灵,无时无刻不在变换着身姿,时而灵动、时而脱俗……  那抹蓝,让人心醉。  清晨的海是清新的。太阳从山那边缓缓升起,将几抹金黄洒在海平面上。气温尚低,海上笼罩着一层白雾,远方的小岛若隐若现,依稀听到发动机“隆隆隆”的
期刊
这些年,我不止一次地与文友们驱车登临翠绿欲滴的旅游景区华石山。那山、那烟云、那水,深深地储存在我的脑海里。  面包车载着我们从县城出发,沿109国道拐过几个弯,途至小高陵村向南驶去,远方阳光灿烂,云铺深壑,紫遮危岩,峰峦犹如刀剑,嵯峨直指青天,华石山已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再复前行,我们便到了华石山脚下,车再也无法前行,我们只好下车步行进入华石山的山谷中。眼前疯长的草木炫耀着生命的灿烂。金露梅、银露梅
期刊
古诗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如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清”就有多种义项,在“水尤清冽”中意为“清澈”,在“以其境过清”中意为“凄清”。那么,在阅读古诗文时,如何正确辨析其中的词义呢?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语境分析法  虽然一个词有多种解释,但是上下文的语境是固定的,我们可以通过语境来判断词语的意思,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例如《桃花源记》中“寻向所至”和“未果,寻病终”,“寻”有“
期刊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天气出奇的冷。而在这样一个严冬,我们终于迎来了期末考试的最后一门——我最害怕的数学。  那天早上,奶奶送我去考试。一路上,没有太多文化的她一直跟我絮絮叨叨,“考试要认真审题啊,不要紧张啊,要沉着冷静啊”说了一路,到了校门口,我跳下车,和奶奶道别,奶奶向我挥手,我跑进校园里。只是我不知道,奶奶那温暖的、炽热的、期盼的目光一直追随着我,直到看不见我为止。  这次的试卷好难!后面几道
期刊
裴琰之作同州司戶①,年才弱冠,但以行乐为事,略不为案牍。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 △ 问户佐。佐曰:“司户达官儿郎,恐不闲②书判。”既数日,崇义谓琰之曰:“同州事物固系③,司户尤甚,公何不别求京官,无为滞此司也。”琰之唯诺。复数日,曹事委积,诸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 △ 遨游耳。他日,崇义召之,厉色形言,将奏免之。  琰之出,谓其佐曰:“文案几何?”对曰:“遽者④二百余。”琰之曰:“有何多,如此逼人。”
期刊
每到麦子成熟的季节,田野被金黄渲染时,我总会想起外婆。那微驼的身躯,赤着一双大脚,推着那辆小小的手推车,踏着温润的泥土,在被麦浪包围的小径中越走越远……  小時候,爸爸妈妈工作忙,是外婆将我一手带大的。可以说,我的幼年是和外婆一起度过的。当然,在幼年的记忆里,自然少不了那辆手推车,外婆就是用这辆手推车稳稳地载着我,整整五年。  十多年前,外婆才五十出头,家里、地头整日忙碌不歇。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
期刊
江南之韵,在古朴香樟的纹路里,在龙井茶田的清香里,在西湖的烟波浩渺里,也在岳王庙的铮铮铁骨里。  高大挺拔的香樟树洒脫地生长着,撑起了一片绿色的天。江南的湿润空气下,绿色的苔藓和藤蔓肆意生长,交织成一张张生命的网。忽的,满眼绿色中闪出一抹红霞,那是一棵火红的树。一片片叶子分外精致,染着不同的红,有的艳如火,有的深似血,像火把一样的树,照亮了幽静的林。  豁然,香樟不见了,藤蔓不见了,眼前空旷了许多
期刊
【文题呈现】  古人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各有特色,若山水结合,更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郦道元的《三峡》以及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代表作。山水是大自然的灵魂,正是有了这些山山水水,大自然才充满了神韵和灵气。观山游水,祖国的大美河山已成为许多人心灵深处的情结。  【写作指导】  “大”是非常、特别的意思,“大美”就是非常美、特别美的意思。它修饰了“河山”,只要是与大美“
期刊
有一次,孔子正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向东奔流而去的河水,他的学生子贡问道:“君子一见到大水便要前去观赏,这是为何呢?”孔子回答:“因为大水能够不停地向前流动,惠溉四方,润泽万物,却不自认为有功,所到之处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这就像‘德’;它流动时,由高处向低处流,舒缓湍急皆循其理,这就像‘义’;它浩浩荡荡,千支万流汇入汪洋,永无穷尽,这就像‘道’;它奔赴幽深的山谷也毫不畏惧,穿山崖,凿石壁,勇往直前,这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