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青年的“不用钱生活”

来源 :精品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债债危务违机约席卷的风欧盟险,。作但是为欧它的盟经债务济发也已动机经达的德到了国,创记虽然录的没有历史新高——2100亿欧元,而且政府还在不停地借债,使得柏林“债务钟”上的数字飞快地往前跑。
  不过,德国青年拉斐尔·费尔默不必像其他人那样担心欧元贬值,因为他推崇“不用钱生活”理念,以此抵制浪费。
  不花钱
  费尔默现年28岁,住在柏林附近的克林麦克诺。他经常翻找垃圾桶中人们丢弃的食材,以解决一家三口的一日三餐。他最近一次食物大搜索的“战利品”包括蔬菜、奶酪和豆腐。费尔默和同伴青睐有机食品店附近的垃圾箱。
  从法律角度讲,翻找陌生人家垃圾箱或许被视作偷窃行为,但费尔默称其为“拯救”行动。德新社2月23日援引他的话报道,他只拿认为能做菜的食材,否则它们会被处理掉。
  “看看这个,”他举着一包看上去毫无异常的咖啡说,“它才刚刚过保质期,丢弃它如同扇了那些为生产它忙碌数日的人一巴掌。”
  有同伴
  抵制金钱是“不用钱生活”运动的指导思想。这项运动的追随者翻垃圾箱寻找食物之余,还建立论坛交流心得,比如找食装备、卫生注意事项、菜谱等。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1年的调查,德国人每人每年平均丢弃约105公斤可用食材,而这些食材多半只是卖相不佳或临近保质期。实际上,这种浪费行为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当普遍。
  70岁的海德马里·施韦尔默或许并不了解“不用钱生活”运动,但她的不花钱生活已经过了15年。1996年,她本打算尝试一年以物易物的生活方式。她辞去工作,搬出租来的住房,舍弃财产,关闭银行账户,停掉医疗保险,在多特蒙德市郊开办一家以物易物小店维持生活。没想到,她对这种生活上了瘾,持续至今。
  施韦尔默现有的全部家当是一个手提箱和200欧元(286美元)应急现金。她宣称自己没有回到“欧元世界”的打算,“舍弃金钱让我生活得有品质,获得内在财富和自由。”
  为地球
  费尔默来自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建筑师,母亲是艺术治疗师,他本人则在荷兰海牙读完大学。
  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当一名上班族,费尔默追寻自己的理想,过起“不用钱”生活,如今已成为德国“不用钱生活”运动的主力之一。他经常在各地举办讲座,宣传这一理念。
  费尔默号召大家“摆脱金钱”,但他享受健康保险,做不到完全拒绝金钱。
  尽管被批评者称为“乞丐”,费尔默认为自己反对浪费的行为是在拯救世界。他举例说:“在德国,经常是一辆车里只有一个人……这关乎地球资源,水、能源和干净的空气……现在全世界有70亿人口,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钱不少
  尽管拉斐尔·费尔默与同伴在德国属于特殊的一类,但是在勤俭这一点上,德国人和我们中国人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而不同之处在于,德国人的勤俭更多反映在消费观念和对实质生活的追求上。换句话说就是,勤俭不能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质量。
  德国人通常不肯在奢侈品上多花一分钱,不可能会用几个月的工资去买一个名牌包之类的,他们是轻衣食而重住行,吃穿都比较简单随便,但是对居住条件要求比较高,尤其是一年一度的休假旅游更是德国人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的。
  德国老百姓一点儿也不差钱,私人财富已经高达10万亿欧元。不过,德国人的储蓄观念和中国人并不相同,在很大程度上说,中国百姓的储蓄是源于一种不安全感,比如说孩子上学、有病求医等等都需要花较多的钱,储蓄可以有备无患用来救急,是对不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的一种补充和自救,因此是一种被动存储行为。而在德国基本不存在以上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福利体系相对比较完善,所以手头上才会有更多的余钱去存储,是一种主动储蓄。
其他文献
我国的产业升级需要购并,世界经济现状提供了并购良机。那么,应该收购什么?如何收购?  收购的对象不应是普通商品,而是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企业并购的“购”字拆开来看,左边是一个宝贝的“贝”字,右边的“勾”字有拿来之意,放到一起就是拿到一个宝贝的意思,所以,归根到底,收购的对象并不是普通的一般商品,而是有着投资价值,可以为收购者带来后续经济利益的一种宝贝,这种宝贝在当今市场主要指的就是一些成长性与盈利
期刊
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的经济总量已处世界第二,我们的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正在同步推进,感动中国的良人义举不断涌现,但同时正处在矛盾凸显期,“小悦悦事件”折射出我们社会中一部分成员人心冷漠、良知淡薄的一面。  因此,我们更加怀念雷锋、崇敬雷锋、呼唤雷锋。  雷锋——一个永远的精神标杆。这个好人已经离开我们整整50年了,但又好像一天都不曾远去。这首先得益于领袖的推动,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响
期刊
编者按:本文为郎咸平和杨瑞辉合著的新书《资本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改革》前言。  与马克思的渊源  我对马克思的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实我从大学就开始慢慢接触马克思理论,可是由于水平有限,一直无法领略其思想的本质。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我修了一门一位德国教授Alois Wenig开的资本理论(Capital Theory)课程,我很震惊地发现这位教授竟然用多变量微积分解释《资本论》,而且Wenig教授
期刊
2012年,欧债危机有望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国股市会有很好的发展。  在短期看来,欧洲各国首脑能否达成共识和短期救济资金能否到位,将成为欧债危机能否找到解决途径的关键。而从中长期来看,因德语区国家如德国、瑞士、荷兰的经济稳步增长,将会带动整个欧洲走出欧债危机的阴影,并且有望在2012年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而美国方面,因其经济政策等问题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有可能在未来的四到五年里,美国经济仍然
期刊
我最震近撼被,一完组成名这为些《杰情作书的》是的一系个列叫油刘画义刚的艺术家。画作描绘了四段不朽的爱情:包括《阿瓦尼的雪》乔布斯,《红玫瑰》张爱玲,《在那遥远的地方》王洛宾和《橄榄树》三毛。  在一个找到真爱比遭雷劈概率都低的年代,爱情在画布上完成了神奇的复活,超越了世俗的婚姻乃至生死。  挚爱  这份动人情感属于一个不世出的商业巨子。  他走了。他留下的一切至今仍在影响这个世界。  这个叫乔布斯
期刊
建国造后力涌度现最大的、诸持多续道时德间楷最模长中的,。“1雷94锋9年”到无2疑0是07得年到的官《方人民塑日报》里,“雷锋”在所有文章的标题中共出现了1182次,超过“孔繁森”72次,是“王进喜”、“罗盛教”和“赖宁”的40多倍。当后几位的光芒都随时代的远去而淡化时,“雷锋”仍是党和国家在漫长岁月中坚持至今的道德符号。  不过,在官方语境里,它并非一成不变的。  革命时代的“雷锋”  1963
期刊
中国需要的是更多的经济市场化改革,而不是更多的货币。否则,再多的财富也会被蚂蚁搬家,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地方,而后从资产变成中国的负债。  中国是否需要刺激经济?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答案,是。笔者的答案,不。  2月6日,IMF发表《中国经济展望》的报告,表示考虑到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中国应将全国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设为2%,而不是像原计划的那样设法减少赤字。如果欧洲问题比预
期刊
盛宣怀逃亡了,藏进了美国驻华使馆,这一事件,迅速轰动了整个世界。这位67岁的大清国正部级干部,成为全球各大报纸争相报道的焦点人物。  这是1911年10月27日,距离那场日后被称为“辛亥革命”的暴动,仅仅17天,其受关注程度却丝毫不亚于在遥远的华中地区正在进行的血腥战争。  一、逃亡者  《华盛顿邮报》的报道继续说,据传,盛宣怀逃入了美国使馆,随后在10名外国士兵的护送下前往天津。但在该报向美国使
期刊
在去过年一3位月退5休日的的老学雷人,锋就纪念像日我们,我看拜到访过的很多好人故事一样:生活并不宽裕的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给贫穷山区的好几个孩子寄钱,没跟别人说过,甚至家人都不知道。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媒体知道了,他因此成为被争相报道的道德典范。老人跟我说,其实他并不认同一些报道把他写得很沉重很悲情:生活困难、穿着简朴却资助他人,自己身体不好却总想着别人——仿佛做好事是一件虽然崇高,却背负着沉重负担
期刊
每逢澎湃3月,初因,为许每多年人的的3月心5中日总是会全出国现学些雷许锋纪念日。50年来,多少人的儿时记忆和热血情怀都与这个日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20世纪60年代:自发帮助身边人  陈平(56岁):1963年,我还是一个小学生。那时社会各个阶层都积极响应学雷锋的号召,到处都贴了学雷锋的标语口号。记得当时老师讲的雷锋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上、下学路上,我常留心有没有做好事的机会,如扶老奶奶过马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