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厚文本 深化认知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51208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带有自传色彩的安徒生童话《丑小鸭》,故事生动优美,蕴意深刻。“丑小鸭”执著的生活态度激励了许许多多身处逆境的人们为理想而奋斗,“丑小鸭”的成长历程对于将要或正在面对成长问题的七年级学生而言,无疑有许多启发之处。为此,在教学此课之前,我作了精心预设。
  
  案例一
  
  第一节课是在六班,这个班学生语文素养不错,发言踊跃,表达能力也强。对上好这节课我充满了信心。诚如所料,课堂教学十分顺利,学生按着预设的思路每一步都走得很顺畅,课堂精彩迭起。我请一位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他复述得惟妙惟肖,赢得大家阵阵掌声。在我点拨之下,学生对丑小鸭的“丑”也有了深刻理解。有的说:“丑小鸭其实不丑,因为它的心灵很美。”有的说:“丑小鸭的美,美在它矢志不渝的执著。”有的说:“丑小鸭的美,美在它不懈追求的精神。”……而联系自身体验,谈丑小鸭的成长过程的启示,学生的发言更是可圈可点,发言者从自身经历谈到人生的意义,从丑小鸭的榜样作用谈到逆境中追求的重要性,群情沸腾,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出色”地完成既定目标。走出教室那一刻,我仍深深陶醉于“成功”之中。
  可是当我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这节课时,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什么呢?一个个疑问在脑海浮现……
  一篇家喻户晓且在小学二年级就已学过的课文我重新让中学生复述早已熟烂于心的情节有多少意义?编者们再一次把《丑小鸭》选入初中教材仅仅为了学生再次明白逆境中奋斗的重要性吗?难道说《丑小鸭》潜在的内涵仅止于此吗?一连串的拷问,让我顿悟,我的课堂少了解读的“厚度”。同样作品,每个年龄段的解读各不相同,中学生的解读怎能仅停留于小学水平呢?
  于是,我再次审视文本,甚至搬出搁置已久的《安徒生童话》,我还从学生那儿了解到他们虽读过《丑小鸭》,但对安徒生成长经历知之甚少,而要真正解读自传体童话《丑小鸭》,我认为仅凭一点印象肯定不行,只有阅读同文本构成关系的其他文本,参考其他阅读者的意见,才能帮助我们获得比较理想的意义,才有读懂作者思想的可能。我暗下决心,重新设计教学流程。
  
  案例二
  
  再一次上《丑小鸭》是在七班,事先我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通过网站查询或读《安徒生童话》等与《丑小鸭》有关的作品,读出自己的感情和体验。
  我又以“走近、认识安徒生”为主题,用一节课时间师生共同交流发现,试着从不同视角去感受和熟知安徒生。
  这一节课,我们有了很多收获,知道了安徒生成长历程中不仅仅有排挤和嘲讽,更多是来自他人的无私帮助和关怀。戏剧院的发现,皇家剧院新上任的指挥家兼导演西伯尼的赏识,布鲁恩教授“免费的德语课程”的培育……
  我们了解了安徒生从戏剧团的演员到诗剧练笔,然后到尝试写作长篇小说再到最后童话创作,是奋斗追求的过程,更是不断探索自己和发现自己才华的过程。
  我们更感受到了安徒生来自心底的自信:“我必定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自然之子,这是独一无二的启示,而不仅仅是存在!”
  当真正教《丑小鸭》时,一切已水到渠成。学生思维已被激活,思路开阔了,从《丑小鸭》中不仅读出挫折、磨难,还看到了两只公雁的邀请,老太婆的收留,种田人“踏冰”相救的善意,天鹅们无私的认同,孩子们真诚的赞美。看到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他人的赏识是多么重要。当孩子们说:“你帮我,我帮你,也许路会宽一些。”当孩子们说:“每个人其实都是丑小鸭,我们都在努力中成长,当别人有困难,记住,要‘雪中送炭’。”当孩子们说:“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我被深深打动了。
  作为老师,我意识到有责任引导学生从更高境界看待成长问题。我顺势利导:“可是成长路途中往往是寂寞的,有很多意料不到的挫折会阻碍我们前进的道路。假如,别人不赏识我们,不肯定我们,怎么办?”
  学生陷入深深思索之中。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与其等待被别人发现,我们更需要学会自我发现和肯定。”
  “何以见得?”我追问。
  “文章最后丑小鸭不也是终于抛开自卑向天鹅游去时,发现自己原本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吗?”
  “丑小鸭如果在鸡圈里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是天鹅,它的出走、抗争,其实是发现自己理想与潜力的过程……”一个男生补充。
  ……
  课堂由单薄慢慢走向丰厚,我作此小结:同学们,成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酸甜苦辣相伴左右。成长途中,你、我都是一只丑小鸭,都在努力中成长,多一份宽容,发现他人的光芒;多一份勇敢,发现自己的璀璨。总有一天,我们也能像“丑小鸭“一样振翅高飞,成为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学生若有所思,有所悟。
  回顾两节课教学,获益不少,对“成功”阅读教学有了重新的定位:“成功”不仅是课堂气氛活跃,群情沸腾,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否看到学生享受到阅读的自由和快乐;是否看到学生们与作者思想碰撞的火花;是否看到语文课堂由单薄走向丰厚、闭塞走向开阔。
  
  教学反思
  
  一、增强“课程意识”,心存大语文概念
  “新课标”赋予我们语文教师新的职责,我们不再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课程的构建者和开发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案例一呈现的课堂虽说气氛活跃,预设的流程顺利达成,但教师只是忠实执行教参的解读内容,缺乏对教材的二次定位。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教材是潜在的文本,它只有在师生创造性阅读中才能获得生命,因此案例二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对《丑小鸭》有了创造性的解读,学生个性得以张扬,感悟和体验也丰富、深刻了。
  
  二、丰厚文本,开发教学价值
  现代建构主义阅读理论提出,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在于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过程中产生。新课程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个性化解读,但对任何作品的解读,都不能脱离作者的时代和背景,只有引入作者其他同类作品或其他阅读者的阅读意见(包括必要的背景资料,精要的名人评析,作者的自我诠释等)才能获得比较合理的解读,深化学生认知。第二次执教《丑小鸭》时笔者引导学生查询安徒生的有关资料,阅读《安徒生传》等,构成文本生成背景相关作品,旨在帮助学生把阅读延伸到原作者的生活经验中去,以丰厚文本,诠释新意。
  
  三、建构阅读话题,激活师生对话
  从一定意义上说,阅读实际是调动主体已有的相似体验与文本信息进行选择、匹配、重组、创造的过程。案例二中笔者以“走近、认识安徒生”为主题,用一课时去熟知作者,意在引领学生步步逼近文本“中心意图”,联系本单元“成长”话题,点燃学生阅读兴趣,并于师生对话中学会解读自我,观照生活,对“成长”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总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须用心去感悟文本精神内涵,去捕捉文字间隐含的思想,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阅读空间。无论这种解读深入与否,毕竟,我们已开始尝试,这就是一种进步吧!
其他文献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仁宗庆历二年(1
期刊
《我在美国教中学》是方帆先生在美国的教育观察手记,在这本书中方先生以一个前沿教育者的视角,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向我们读者,特别是国内教育界的人,介绍了美国教育的众生像。虽然方先生在《序》中谦虚地写道“对于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这头大象,我的这本小书,也不过是提供了一部分的‘身体’”。但筆者认为这本书足以让众多读者对美国的教育有了全方位的了解,足以让一直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亮”的许多读者心明眼亮。  
期刊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更新语文教育思想和观念,必须把改革引向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领域。“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语出《孟子·尽心下》)笔者从事偏远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多年,近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总结教法之优劣,结合农村教育之具体环境等,尝试了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之“大而化之”,收益颇丰。  现将
期刊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宋代科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新课标鼓励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和批评争论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许多省份的中考已出现这样的题目:根
期刊
孔子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这句话原本是用来说明治国道理的,但也可以用来说明文章写作的道理。“张”,原指将弓弦拽紧,弓口张开,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情形,其后引申为我们现在所说的“紧张”;“弛”,本指放松弓弦,其后又引申为“松懈”或“轻松”、“舒缓”的意思。文章的写作,特别是以叙述事件、描写人物为主的记叙文,运用张弛结合的写作技巧,很容易使写出的文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伏
期刊
闻一多的诗集《死水》是新格律诗在艺术上的典范之作,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诗歌创作的“三美”原则:建筑美、绘画美以及音乐美。《死水》作为这本诗集的代表作,不仅体现了诗歌三美的创作原则,同时也是中西艺术合璧的结晶。这正好印证了闻一多在对郭沫若的《女神》的批判中所说的话:“中国新诗……不要做纯粹的本地诗,但还要保存本地的色彩,它不要做纯粹的外洋诗,但又要尽量地吸收外洋诗的长处;它要做中西
期刊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几十年的政治军事生涯中,毛泽东的诗词虽然写得不算多,但足以奠定了他作为伟大诗人的地位。河北大学教授刘玉凯在《生怕
期刊
岑参是唐代边塞诗派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先后两次出塞,在边塞前后共达六年之久。边塞的大漠风情和戎马生涯,开拓了岑参的诗的境界。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岑参边塞诗的主要风格。《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岑参的代表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本为送别而作,但诗中着力描写了边塞瀚海的壮丽雪景,既为雪中送别创设了一个典型环境,又借咏雪渲染了离情别绪,使读者通过边塞雪景,体察到诗人对塞上风光和归京友人的一
期刊
《琵琶行》以一个“情”字统摄全诗:所状景物融情,所写人物含情,所绘音乐传情,所用手法生情。赏析时,披文入情,便能牵一字而动全诗,举重若轻了。    一、景物融情,赏其意境美    《琵琶行》起笔不俗,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开篇。其中“瑟瑟”尤显精妙,声情并茂,将秋意之浓烈、离情之凄苦渲染得淋漓尽致,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感伤的情感基调。  全诗中的几处对江月的描写,也别有一番情韵。诗人秋夜
期刊
【意外生成】    “还有什么问题吗?想不开的同学请举手。”当我每完成一课的教学任务时,结尾处我总是自信地和同学们调侃着。之所以这样做,大多源于自以为解决了课前预设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问题。“我没有想开!”一个叫王亚楠的女生举手叫道。我不禁和学生们一起为我们的和谐而大笑。“老师,课文第一段‘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中破折号是什么作用?我认为是转折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