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电影《建国大业》中,活跃着新中国第一位新闻发言人龚澎的身影。她出席第一届政协筹备会议,并与宋庆龄和毛泽东合影。
龚澎出身于安徽合肥,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奔赴延安,曾任八路军总司令部秘书。后调任重庆《新华日报》任记者、中共驻重庆代表团秘书。
在重庆的数年中,她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作为我党第一位新闻发言人,有力申张了中共的正义主张。
龚澎缜密的思维和聪明才智,特别是她对事业的献身精神,赢得了外国记者的广泛钦佩,当时被称为最富吸引力的“中共发言人”。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费正清在1943年曾以美国国务院文化官员的身份来到重庆。他回忆说:“一位聪明而富有魅力的叫龚澎的年轻女子来看我。那时,她刚走上作为周恩来新闻发布员的辉煌历程。”他在日记中写道:“龚澎的性格里既有青春的朝气,又有对事业的坚定信念,还有记者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幽默感。在1943年弥漫在重庆的沮丧而单调的气氛中,她充沛的生命力使人如同呼吸到了一股新鲜空气。”他在给夫人的信中说:“龚澎对她所认识的每个人都产生一种驯服功能。布鲁克斯•埃特金森感到了她那奔放的热情,别的记者更不用说了。”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约瑟夫•艾尔索普因她的魅力而发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爱律克•萨瓦昂莱德见到她就容光焕发,菲利浦•司普劳斯则是暗自表示倾慕……主要是,她具有像你一样善于同人交谈的品质。”
1943年,龚澎和乔冠华在重庆结婚,毛泽东赞誉他俩是“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龚澎既有宽广的胸怀,又有细腻的感情;既有理想化的事业心,又有现实的责任感。她善于处理同志之间、国际友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新中国成立后,龚澎历任外交部第一任新闻司司长、部长助理。她恪守夫妻间在工作和家庭中的准则,和乔冠华这一书生型的革命者,相得益彰,比翼双飞。许多时候是龚澎修正了乔冠华的偏执和个性。
在《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这本书中,作者乔松都以女儿的独特视角和情感,展示了龚澎的传奇人生。书中的父亲为人们耳熟能详,母亲的形象却新人耳目。
书中用丰富的内容展示了龚澎在周总理的教诲下,由一个年轻学生走向成熟练达的历史过程。1954年和1960年,她两次出席日内瓦会议,1964年跟随周总理出访亚非14国,她都担任新闻组长和首席发言人。每次周总理接见记者前,龚澎都用简短的语言向总理介绍对方的背景和政治态度,有时总理专门把她叫到自己的车里在路上听她汇报情况。
1966年“文革”来临时龚澎受到批判。在一次会议上周总理大声询问:“龚澎来了没有?你过来坐在前排!龚澎你怎么可能是‘三反分子’呢?”还有一次龚澎因高血压去医院开了三天假,可只获准一天,总理得知后立即通知她休息五天。在龚澎住院时,周总理亲临看望并在病床前为她把脉。龚澎卓越的新闻和外交才华,赢得了总理的关心和青睐。
政治其实并不是人的本质。龚澎是个职业革命家,但还葆有其灵性和率真的个性,更难能可贵。
1970年9月20日,不到56岁的龚澎病逝,乔冠华悲痛欲绝。翌年9月,乔作为第26届联大中国代表团团长在联合国讲坛上扬眉吐气。在那张“乔的大笑”照片的后面,有一双明亮深邃的眼睛在注视着他,那就是龚澎。这个动人的意识流的场景,每个读者都领悟到了。
(作者为新华出版社副社长)
1964年1月21日,龚澎随同周恩来访问几内亚时在当地拍摄的照片
龚澎出身于安徽合肥,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奔赴延安,曾任八路军总司令部秘书。后调任重庆《新华日报》任记者、中共驻重庆代表团秘书。
在重庆的数年中,她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作为我党第一位新闻发言人,有力申张了中共的正义主张。
龚澎缜密的思维和聪明才智,特别是她对事业的献身精神,赢得了外国记者的广泛钦佩,当时被称为最富吸引力的“中共发言人”。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费正清在1943年曾以美国国务院文化官员的身份来到重庆。他回忆说:“一位聪明而富有魅力的叫龚澎的年轻女子来看我。那时,她刚走上作为周恩来新闻发布员的辉煌历程。”他在日记中写道:“龚澎的性格里既有青春的朝气,又有对事业的坚定信念,还有记者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幽默感。在1943年弥漫在重庆的沮丧而单调的气氛中,她充沛的生命力使人如同呼吸到了一股新鲜空气。”他在给夫人的信中说:“龚澎对她所认识的每个人都产生一种驯服功能。布鲁克斯•埃特金森感到了她那奔放的热情,别的记者更不用说了。”纽约先驱论坛报记者约瑟夫•艾尔索普因她的魅力而发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爱律克•萨瓦昂莱德见到她就容光焕发,菲利浦•司普劳斯则是暗自表示倾慕……主要是,她具有像你一样善于同人交谈的品质。”
1943年,龚澎和乔冠华在重庆结婚,毛泽东赞誉他俩是“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龚澎既有宽广的胸怀,又有细腻的感情;既有理想化的事业心,又有现实的责任感。她善于处理同志之间、国际友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新中国成立后,龚澎历任外交部第一任新闻司司长、部长助理。她恪守夫妻间在工作和家庭中的准则,和乔冠华这一书生型的革命者,相得益彰,比翼双飞。许多时候是龚澎修正了乔冠华的偏执和个性。
在《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这本书中,作者乔松都以女儿的独特视角和情感,展示了龚澎的传奇人生。书中的父亲为人们耳熟能详,母亲的形象却新人耳目。
书中用丰富的内容展示了龚澎在周总理的教诲下,由一个年轻学生走向成熟练达的历史过程。1954年和1960年,她两次出席日内瓦会议,1964年跟随周总理出访亚非14国,她都担任新闻组长和首席发言人。每次周总理接见记者前,龚澎都用简短的语言向总理介绍对方的背景和政治态度,有时总理专门把她叫到自己的车里在路上听她汇报情况。
1966年“文革”来临时龚澎受到批判。在一次会议上周总理大声询问:“龚澎来了没有?你过来坐在前排!龚澎你怎么可能是‘三反分子’呢?”还有一次龚澎因高血压去医院开了三天假,可只获准一天,总理得知后立即通知她休息五天。在龚澎住院时,周总理亲临看望并在病床前为她把脉。龚澎卓越的新闻和外交才华,赢得了总理的关心和青睐。
政治其实并不是人的本质。龚澎是个职业革命家,但还葆有其灵性和率真的个性,更难能可贵。
1970年9月20日,不到56岁的龚澎病逝,乔冠华悲痛欲绝。翌年9月,乔作为第26届联大中国代表团团长在联合国讲坛上扬眉吐气。在那张“乔的大笑”照片的后面,有一双明亮深邃的眼睛在注视着他,那就是龚澎。这个动人的意识流的场景,每个读者都领悟到了。
(作者为新华出版社副社长)
1964年1月21日,龚澎随同周恩来访问几内亚时在当地拍摄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