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晏阳初,享誉世界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1890年生于四川省巴中县一个塾师之家,少时熟读儒家经典,十三岁在传教士举办的西式学堂读书,后又到香港和美国接受教育,1918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920年回国后献身平民教育事业,1950年以前晏阳初主要在国内进行平民教育思想的宣传和平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之后晏阳初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事业推广到了国际上,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地进行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直到1990年百岁辞世。晏阳初一生矢志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一、平教会的成立
1920年,晏阳初从法国战场上回到祖国,看到各主面仍然很落后,非常难受。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和探索,晏阳初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平民教育”计划和方案,并说服各省有关当局重视平民教育,特别是农村青少年教育,根据当时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统计资料,全国有八千万学龄儿童,他们都不识字或识字不多。平民教育就是对十二岁以上不识字及识字而缺乏常识的全国男女所施的教育。这些儿童和青壮年是“平民教育”的重点。据此晏阳初动员了一大批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归国留学生支持和参加平民教育运动,于1923年8月23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以下称“平教会”)。由当时国务院总理熊希龄夫人朱其惠任董事长,晏阳初任干事长,社会改革家、中华教育改进社干事陶行知任干事,负责具体部门工作。从此,中国平民教育终于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
“平教会”成立后,就立即根据中国平民的实际情况和中国的历史文化特点编写教材。晏阳初、陶行知与东南大学教授、著名白话文语言学家陈鹤琴等人从中国常用汉字中选择最常用的1300个,编成四册《平民千字课》每册24课,每晚学习一课,为一小时,共96小时学完四册,就能看书读报了。他们在编写教材时,注意到农民为生活而奔波,没有多少时间学习,经济情况低下,没有钱买更多的书,他们就以白话文形式编写这套《平民千字课》,注意以“最短的时间,最小代价获最大限量词汇”,将四册《平民千字课》在四个月内学完。普通未上过学校的平民学习了这套教材后,就基本掌握了识字的工县。
二、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事业
1923年“平教会”成立后,晏阳初就将河北定县作为“平民教育”整体推进计划的实验县。他们自己连同家属从北京一起搬到定县,与农民一同吃苦,吃穿住一样,才逐渐成了农民的朋友、亲人。
在定县推行“平民教育”实验计划时,他把定县四十万农民分成若干档次进行识字教育。“平教会”当时的口号是“除文盲,作新民”。他们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进行平民的“继续教育”。晏阳初根据他所总结出的中国普通老百姓存在的“愚、贫、弱、私”四大病症,计划施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目标有三:一是养成自读、自习、自教的能力;二是灌输公民常识,培养国民应有的精神和态度;三是实施生计教育,补助、指导、改善平民的生活。经过调查研究和实验,晏阳初他们找到了适合农村特色的治国方略,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要建国,先要建民;要强国,先要强民;要富国,先要富民。”这就是以教育为工具,推动经济、政治、卫生、文化全面发展的乡村建设理论。
在实验过程中,当他发现单纯依靠平民教育不能根本改变农村的时候,又把平民教育发展为乡村建设。在定县,他让受教育的农民组成同学会,中国历史上农民第一次有了自发组织的社区生活;领导建立了乡县议会组织,把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是审判案件和收取苛捐杂税的县级政权改造成一个由民众选举、服务于民众的机关;同时还做了许多改善农民经济生活的工作,比如中国土鸡一年只能生六十八个蛋,晏阳初引入美国的来杭鸡与本地鸡杂交,新品种鸡一年可下一百六十八个蛋。当时的南京政府肯定了先生的经验,决议全国各省成立乡村建设研究院,并划出一个县做试验点。
日本入侵后,平教会被迫迁往湖南,以湖南衡山为实验县继续平民教育,同时在江西和四川等地也开展民智与民力事业。在湖南训练民众与地方行政干部,在四川协助实施改革地方行政的新县制,创立全国性的乡村建设学院,加紧培训人才。
三、走向世界的平民教育事业
1950年,晏阳初由台湾走向全世界,走向南美、非洲和东南亚,这符合他的个性,符合他“勇猛开拓”的精神。1956年在晏阳初的间接帮助下,按晏阳初的乡村改造思想,菲律宾历史上第一批全国选举的议员产生了。后来晏阳初在菲律宾建立了乡村改造学院,这个机构一直工作到今天。在此期间,他以菲律宾为基地,为亚洲的泰国、日本、印度,非洲的加纳,拉丁美洲的哥伦比亚等国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责任编辑丁洪刚
一、平教会的成立
1920年,晏阳初从法国战场上回到祖国,看到各主面仍然很落后,非常难受。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和探索,晏阳初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平民教育”计划和方案,并说服各省有关当局重视平民教育,特别是农村青少年教育,根据当时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统计资料,全国有八千万学龄儿童,他们都不识字或识字不多。平民教育就是对十二岁以上不识字及识字而缺乏常识的全国男女所施的教育。这些儿童和青壮年是“平民教育”的重点。据此晏阳初动员了一大批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归国留学生支持和参加平民教育运动,于1923年8月23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以下称“平教会”)。由当时国务院总理熊希龄夫人朱其惠任董事长,晏阳初任干事长,社会改革家、中华教育改进社干事陶行知任干事,负责具体部门工作。从此,中国平民教育终于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
“平教会”成立后,就立即根据中国平民的实际情况和中国的历史文化特点编写教材。晏阳初、陶行知与东南大学教授、著名白话文语言学家陈鹤琴等人从中国常用汉字中选择最常用的1300个,编成四册《平民千字课》每册24课,每晚学习一课,为一小时,共96小时学完四册,就能看书读报了。他们在编写教材时,注意到农民为生活而奔波,没有多少时间学习,经济情况低下,没有钱买更多的书,他们就以白话文形式编写这套《平民千字课》,注意以“最短的时间,最小代价获最大限量词汇”,将四册《平民千字课》在四个月内学完。普通未上过学校的平民学习了这套教材后,就基本掌握了识字的工县。
二、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事业
1923年“平教会”成立后,晏阳初就将河北定县作为“平民教育”整体推进计划的实验县。他们自己连同家属从北京一起搬到定县,与农民一同吃苦,吃穿住一样,才逐渐成了农民的朋友、亲人。
在定县推行“平民教育”实验计划时,他把定县四十万农民分成若干档次进行识字教育。“平教会”当时的口号是“除文盲,作新民”。他们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进行平民的“继续教育”。晏阳初根据他所总结出的中国普通老百姓存在的“愚、贫、弱、私”四大病症,计划施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目标有三:一是养成自读、自习、自教的能力;二是灌输公民常识,培养国民应有的精神和态度;三是实施生计教育,补助、指导、改善平民的生活。经过调查研究和实验,晏阳初他们找到了适合农村特色的治国方略,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要建国,先要建民;要强国,先要强民;要富国,先要富民。”这就是以教育为工具,推动经济、政治、卫生、文化全面发展的乡村建设理论。
在实验过程中,当他发现单纯依靠平民教育不能根本改变农村的时候,又把平民教育发展为乡村建设。在定县,他让受教育的农民组成同学会,中国历史上农民第一次有了自发组织的社区生活;领导建立了乡县议会组织,把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是审判案件和收取苛捐杂税的县级政权改造成一个由民众选举、服务于民众的机关;同时还做了许多改善农民经济生活的工作,比如中国土鸡一年只能生六十八个蛋,晏阳初引入美国的来杭鸡与本地鸡杂交,新品种鸡一年可下一百六十八个蛋。当时的南京政府肯定了先生的经验,决议全国各省成立乡村建设研究院,并划出一个县做试验点。
日本入侵后,平教会被迫迁往湖南,以湖南衡山为实验县继续平民教育,同时在江西和四川等地也开展民智与民力事业。在湖南训练民众与地方行政干部,在四川协助实施改革地方行政的新县制,创立全国性的乡村建设学院,加紧培训人才。
三、走向世界的平民教育事业
1950年,晏阳初由台湾走向全世界,走向南美、非洲和东南亚,这符合他的个性,符合他“勇猛开拓”的精神。1956年在晏阳初的间接帮助下,按晏阳初的乡村改造思想,菲律宾历史上第一批全国选举的议员产生了。后来晏阳初在菲律宾建立了乡村改造学院,这个机构一直工作到今天。在此期间,他以菲律宾为基地,为亚洲的泰国、日本、印度,非洲的加纳,拉丁美洲的哥伦比亚等国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责任编辑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