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兆伟论治萎缩性胃炎经验探析

来源 :江苏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g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癌前病变,病机复杂,病理性质多为体用失调,虚实夹杂.全国名中医单兆伟在继承和发扬孟河医派治疗特色的基础上,提出刚柔相济以顺气开郁、润燥并用以生津益胃、通补兼施以调畅体用、正本清体以轻灵御邪四法治疗萎缩性胃炎,收效甚佳.附验案1则以佐证.
其他文献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风偏瘫、口眼歪斜、头痛、颈椎病、颈肩腰腿痛、失语、关节炎、三叉神经痛、头晕、高血压病、失眠、脑梗死。最擅长使用的经典方:补阳还五汤、葛根汤、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独活寄生汤、牵正散。最推崇的古代中医药学家:皇甫谧、张仲景、李东垣、杨继洲。最喜爱的中医药典籍:《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伤寒论》《金匮要略》《脾胃论》《医学衷中参西录》。从医格言: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为了一切病人。
最擅长治疗的疾病:头痛、头晕、失眠、脑梗死、抑郁、癫痫。最擅长使用的经典方:桂枝汤、小柴胡汤、温胆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补阳还五汤。最擅长使用的中药:柴胡、黄芩、法半夏、胆南星、附子、干姜、甘草、黄芪、当归、巴戟天、肉苁蓉、威灵仙、全蝎。最推崇的古代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东垣、张景岳、王清任、吴鞠通。最喜爱的中医药典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医学心悟》。从医格言:医乃仁术,大医精诚。
现代医学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亦无特效药治疗.李俊教授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经久不愈,红肿不显,多伴少气、纳差、便溏、脉虚等症,多属“脾虚证”,故在治疗
目的:观察自拟方疏肝益胃汤治疗肝胃气滞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肝胃气滞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或)异型增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胃复春片及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口服,治疗组予中药汤剂疏肝益胃汤治疗,2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胃脘胀满或疼痛、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嗳气)积分、病理(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积分变化情况,疗程结束后比较证候疗效、病理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症状积分及病理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
目的:观察自体血穴位注射联合口服加巴喷丁胶囊、外用当归薄荷膏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并发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症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与对照组58例,最终治疗组完成55例,对照组完成54例。对照组予口服加巴喷丁胶囊、外用当归薄荷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每周2次自体血足三里或曲池穴位注射,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钙、磷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瘙痒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Dirk R Kuypers评分变化情况,运用SF-
茯苓、桂枝作为药对应用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主治水饮不化证,叶天士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的用量及配伍他药发挥不同的功效。《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苓桂配伍的医案有133则,其中以治疗阳气亏虚致寒湿痰浊内生之证为主,亦用于气血不利、经脉不和之证的治疗,具体见于治疗水饮病证、疼痛病证、上逆病证、妇科病证等。叶氏发挥苓桂药对“通阳”之用,扩展其治疗范围。
凉血散血法是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依据卫气营血辨证规律,针对温邪深入血分提出的治疗方法。凉血散血法包括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养血生津、疏调气机四层含义,重在标本同治、气血同调。胸痹是临床常见的心内科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且有年轻化趋势,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胸痹病性往往虚实夹杂,复杂多变,临证时应从耗血动血、津血亏虚、气滞心胸等病机角度,予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养血生津、疏调气机,可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以汗开路法”是治疗疾病的一种先导性治法,是由汗法和其他治法有机结合而成,其内涵是疏通经络、调理气机,广泛应用于内伤杂病。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复杂,常兼有表证,主要病机是经络不通、阴寒凝滞、气血失调,因此破除阴寒、疏通经络、调理气机是治疗的关键。“以汗开路法”结合了疏肝理脾、健运脾胃、养血和营、填精补肾等治法,不仅解表,更为后续的治疗开路,用药特点以辛温为始,以温补健运为终,代表方有续命汤、麻桂各半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及自拟的温经通阳方等。附验案1则以彰其法。
王邦才教授为浙江省名中医,悬壶40余载,学验俱丰,善用经方古方治疗痼顽之疾.笔者有幸侍诊师侧,获益良多.现撷验案3则,以飨同道.rn1 顽固不寐,疏其血气rn施某,男,65岁.2020年3
对于慢性病高血压病,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认为其为气血脉系统失调所致,关键病机为气海失司.针刺治疗应予“活血散风”法,其中针刺主穴“人迎”以调气海,辅以“合谷、太冲”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