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最丰富,但抽象思考及语言文字运用不够灵活,在表情达意时,使用生动的图像常常比抽象的文字更加能激发其写话潜能。笔者以低年级学生天生对画画的热爱为切入点,进行 “画中话”写话教学的实践。“画中话” 也叫画画写话,画画配话,是指教师在写话教学中,创设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画出心中的所感所思,再写下几句话表达出画面的内容,把形象直观的绘画和抽象的写话训练结合在一起,点燃学生写话的热情。
一、以画解词,巧积累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正是大量识字,大量积累词语的时候,词语是写话的基础,如果能激发学生主动识字,主动积累词语的兴趣,将使学生更乐于书面表达。一年级独体字比较多,而且多数字是象形字,比如《口耳目》这一课每个字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以此为契机,教师利用简笔画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生字,原本枯燥的识字过程由于有了学生最爱的画画游戏,变得生动有趣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教师有意识以“画中话”进行词语的积累,如:词语“花红柳绿”,让学生用彩笔来描绘这一美景,以绘画深刻地理解词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一年级的课文很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韵文式课文,插图生动有趣,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充满童真童趣,但如果一味要求学生模仿写作,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这时,先引导学生画出想象的情景,再用语言表达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学生就能充分发挥令人赞叹的写话能力。比如,当教学《四季》这一篇课文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四个季节还有其他代表性的事物吗?先动笔画一画想象中的事物,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课文的形式写下:“柳枝飘飘/她照着湖水镜子说:/我是春天/西瓜圆圆/他对太阳说:/我是夏天/柿子高挂灯笼/它咧开嘴笑了:/我是秋天/北方呼啸/他告诉小朋友:/我就是冬天。”一系列的“画中话”练习,创设运用词语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词语。科学家认为,儿童绘画参与大脑半球间相互关系的协调,在这方面绘画与思维和语言的联系特别重要。由词入文,根据课文的内容与意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领悟,给课文配上一幅或一组画,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这样把图画与语言文字之间沟通联系起来,学生在轻松地绘画中,巧妙地丰富了语言积累。
二、以画缀文,乐写话
画画是低年级学生的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以此为载体,可以用画画的乐趣消除写话的枯燥。母亲节来临前,让学生自制一张“感恩卡”,画上自己喜欢的图画,再写上对妈妈的祝福,学生的热乎劲高涨:“我巴不得一天抱妈妈20次,因为我太喜欢妈妈了;我巴不得一天亲妈妈10次,因为我实在太想妈妈了;我巴不得一天只让妈妈生气0次,因为我太爱妈妈了。”一张张贺卡为媒,传递的是浓浓的亲情与深深的爱。
经过调查研究,有78%的小学生表示害怕写话的重要原因是“无事可写”。其实,每天学生身边都有许多不同的事情发生,他们的脑袋瓜中随时会冒出一些古灵精怪的奇思妙想。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把它们记录下来,但他们具体的想象思维远远胜过抽象的语言思维,滞后的语言表达会约束住本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因此,仅仅让学生停留在表层想象中进行描写,反而收效甚微。这时,如果先引导学生将想象的画面画下来,把缥缈的空间画面转化成清晰、活泼的视觉画面,就更能充分激发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欲望。这强烈的欲望会促使学生在激情地画画中去思考、组织语言文字表达心中的所感所思,这样的画中话作品,就成为学生倾吐心声的需要了。在教学“未来的……”写话时,教师先让学生把想象的事物画一画,再跟小组内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们在绘画创作时画的是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边画边想,往往能不知不觉地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想象,还能不停地补充各种新奇的内容。随着学生想象力的不断丰富,其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自然而然跟着发展了。最后,请学生介绍自己的画中话作品时,孩子们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一张张小脸激动得通红:“未来的家是双层的彩色房子。门口有个花园,还有一个电动垃圾桶,可以把周围的垃圾吸走,到处都干干净净的。”“我来说!学校是一所空中学校,它建在一团软软的‘棉花糖’上。上学时,小朋友们有的坐超级电梯上学的;有的是坐魔法毯上学的;有的插上一对大大的翅膀上学的;有的坐气球泡泡火箭上学的;还有的是拿着五颜六色的气球上学的。放学了,同学们坐着超级滑滑梯,嗖地一下就回家了。我爱未来的学校。”
以绘画为媒进行写话训练,不但能让学生把具体形象的事物生动再现,而且能鼓励他们留心身边事物,培养用心观察和大胆表达的好习惯。与此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不用再担心“无米之炊”。
三、以画变式,激热情
随着对画中话的熟练掌握,单纯的画中话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写话热情了。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知活动与自我需求紧密联系。只有当这种‘需求’转化为愿望时,才能形成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强大动力。”如何保持学生持续不断地画中话兴趣呢?于是,我鼓励学生进行剪一剪、贴一贴、拼一拼等另类的绘画方式进行画中话创作。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如落叶、图形、照片等,极大地丰富绘画的另类形式,学生用自己的一双小手,配以简单的工具,先手工制作出自己想象的画面,再写出画面的内容,由画画到写话,是形象思维向抽象语言文字的转化,在转化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和表达能力。如,落叶拼图形成的画中话作品:“孔雀孔雀真美丽,披着一身五彩衣,头戴一顶小皇冠,开一把五彩伞,这身打扮多华丽,谁要和我比一比?我一定能拿那第一。”还有小制作后,完成的画中话作品:“我先拿来一块硬纸板,割成一块方形的。然后,我用剪刀把瓶子的上半部剪掉。我本想做一个花形的笔筒,可是因为瓶子太硬无法成形。怎么办呢?爸爸提醒说:‘用卡纸试试吧。’于是,我又拿来了几张不同颜色的卡纸。首先挑了一张粉色的用来做笔筒,一试,呀!果然成功了。我开心极了,越做越来劲。等笔筒做好后,我先把它固定在剪好的纸板上。然后,又做了三棵椰子树,分别把它们粘在纸板的不同位置。我看了看,感觉好像还缺点什么似的,于是,又用了一些不同颜色形状的碎卡纸粘在纸板上,接着做了一张蓝色的靠背椅粘上去。最后,用一些亮粉和贴图装饰了一下笔筒和纸板。这样一个漂亮又实用的笔筒新鲜出炉了。我还为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夏威夷笔筒’”。
学生进行这样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画中话创作,其实也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同时,还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写话素材。学生把画中话所学到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式转移到学习关心周围的人、事、物,及时记录下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在快乐中前行的“画中话”,能让学生快乐画出自己最有趣的感受,快乐写出心中的所感所思,减轻学生对写话的畏难情绪,铺设了写话到习作的过渡桥梁。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滨东小学)
一、以画解词,巧积累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正是大量识字,大量积累词语的时候,词语是写话的基础,如果能激发学生主动识字,主动积累词语的兴趣,将使学生更乐于书面表达。一年级独体字比较多,而且多数字是象形字,比如《口耳目》这一课每个字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以此为契机,教师利用简笔画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生字,原本枯燥的识字过程由于有了学生最爱的画画游戏,变得生动有趣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教师有意识以“画中话”进行词语的积累,如:词语“花红柳绿”,让学生用彩笔来描绘这一美景,以绘画深刻地理解词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一年级的课文很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韵文式课文,插图生动有趣,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充满童真童趣,但如果一味要求学生模仿写作,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这时,先引导学生画出想象的情景,再用语言表达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学生就能充分发挥令人赞叹的写话能力。比如,当教学《四季》这一篇课文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四个季节还有其他代表性的事物吗?先动笔画一画想象中的事物,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课文的形式写下:“柳枝飘飘/她照着湖水镜子说:/我是春天/西瓜圆圆/他对太阳说:/我是夏天/柿子高挂灯笼/它咧开嘴笑了:/我是秋天/北方呼啸/他告诉小朋友:/我就是冬天。”一系列的“画中话”练习,创设运用词语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词语。科学家认为,儿童绘画参与大脑半球间相互关系的协调,在这方面绘画与思维和语言的联系特别重要。由词入文,根据课文的内容与意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领悟,给课文配上一幅或一组画,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这样把图画与语言文字之间沟通联系起来,学生在轻松地绘画中,巧妙地丰富了语言积累。
二、以画缀文,乐写话
画画是低年级学生的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以此为载体,可以用画画的乐趣消除写话的枯燥。母亲节来临前,让学生自制一张“感恩卡”,画上自己喜欢的图画,再写上对妈妈的祝福,学生的热乎劲高涨:“我巴不得一天抱妈妈20次,因为我太喜欢妈妈了;我巴不得一天亲妈妈10次,因为我实在太想妈妈了;我巴不得一天只让妈妈生气0次,因为我太爱妈妈了。”一张张贺卡为媒,传递的是浓浓的亲情与深深的爱。
经过调查研究,有78%的小学生表示害怕写话的重要原因是“无事可写”。其实,每天学生身边都有许多不同的事情发生,他们的脑袋瓜中随时会冒出一些古灵精怪的奇思妙想。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把它们记录下来,但他们具体的想象思维远远胜过抽象的语言思维,滞后的语言表达会约束住本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因此,仅仅让学生停留在表层想象中进行描写,反而收效甚微。这时,如果先引导学生将想象的画面画下来,把缥缈的空间画面转化成清晰、活泼的视觉画面,就更能充分激发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欲望。这强烈的欲望会促使学生在激情地画画中去思考、组织语言文字表达心中的所感所思,这样的画中话作品,就成为学生倾吐心声的需要了。在教学“未来的……”写话时,教师先让学生把想象的事物画一画,再跟小组内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们在绘画创作时画的是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边画边想,往往能不知不觉地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想象,还能不停地补充各种新奇的内容。随着学生想象力的不断丰富,其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自然而然跟着发展了。最后,请学生介绍自己的画中话作品时,孩子们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一张张小脸激动得通红:“未来的家是双层的彩色房子。门口有个花园,还有一个电动垃圾桶,可以把周围的垃圾吸走,到处都干干净净的。”“我来说!学校是一所空中学校,它建在一团软软的‘棉花糖’上。上学时,小朋友们有的坐超级电梯上学的;有的是坐魔法毯上学的;有的插上一对大大的翅膀上学的;有的坐气球泡泡火箭上学的;还有的是拿着五颜六色的气球上学的。放学了,同学们坐着超级滑滑梯,嗖地一下就回家了。我爱未来的学校。”
以绘画为媒进行写话训练,不但能让学生把具体形象的事物生动再现,而且能鼓励他们留心身边事物,培养用心观察和大胆表达的好习惯。与此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不用再担心“无米之炊”。
三、以画变式,激热情
随着对画中话的熟练掌握,单纯的画中话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写话热情了。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知活动与自我需求紧密联系。只有当这种‘需求’转化为愿望时,才能形成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强大动力。”如何保持学生持续不断地画中话兴趣呢?于是,我鼓励学生进行剪一剪、贴一贴、拼一拼等另类的绘画方式进行画中话创作。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如落叶、图形、照片等,极大地丰富绘画的另类形式,学生用自己的一双小手,配以简单的工具,先手工制作出自己想象的画面,再写出画面的内容,由画画到写话,是形象思维向抽象语言文字的转化,在转化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和表达能力。如,落叶拼图形成的画中话作品:“孔雀孔雀真美丽,披着一身五彩衣,头戴一顶小皇冠,开一把五彩伞,这身打扮多华丽,谁要和我比一比?我一定能拿那第一。”还有小制作后,完成的画中话作品:“我先拿来一块硬纸板,割成一块方形的。然后,我用剪刀把瓶子的上半部剪掉。我本想做一个花形的笔筒,可是因为瓶子太硬无法成形。怎么办呢?爸爸提醒说:‘用卡纸试试吧。’于是,我又拿来了几张不同颜色的卡纸。首先挑了一张粉色的用来做笔筒,一试,呀!果然成功了。我开心极了,越做越来劲。等笔筒做好后,我先把它固定在剪好的纸板上。然后,又做了三棵椰子树,分别把它们粘在纸板的不同位置。我看了看,感觉好像还缺点什么似的,于是,又用了一些不同颜色形状的碎卡纸粘在纸板上,接着做了一张蓝色的靠背椅粘上去。最后,用一些亮粉和贴图装饰了一下笔筒和纸板。这样一个漂亮又实用的笔筒新鲜出炉了。我还为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夏威夷笔筒’”。
学生进行这样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画中话创作,其实也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同时,还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写话素材。学生把画中话所学到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式转移到学习关心周围的人、事、物,及时记录下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在快乐中前行的“画中话”,能让学生快乐画出自己最有趣的感受,快乐写出心中的所感所思,减轻学生对写话的畏难情绪,铺设了写话到习作的过渡桥梁。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滨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