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实践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mfw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方法:开设“红领巾小农庄”,让学生在种植活动中学习农业知识,掌握劳动技能,感受劳动的快乐;开展科技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家校联动,将劳动教育延伸到家庭、社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劳动教育 综合素养 劳动技能 科技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5-0004-02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近年来,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能力和艺术、体育等素质时,往往忽略了对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在与学生近距离的接触中,笔者发现许多小学生不会系鞋带,不会使用扫把,等等;学生不爱劳动,不爱惜劳动成果,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差的现象普遍存在。
  埌东小学是广西陶行知思想教育实验学校,秉承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把“生活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开设“红领巾小农庄”,引导学生学习农业知识
  学校开设“红领巾小农庄”,让学生在种植活动中学习农业知识,掌握劳动技能,感受劳动的快乐,让学生将劳动观念入脑入心,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一)责任承包,培养主人翁意识
  为了扩充劳动教育资源,帮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学校自2017年3月起,在校园内开辟了约3亩的“‘陶乐园’红领巾小农庄”。小农庄划分为大小基本均衡的33小块,采取承包责任制的形式,由各班学生志愿认领。学生在自己的“责任田”里插上班牌,商量决定种植品种,共同参与体验活动。
  (二)劳动实践,了解农业知识
  为了让学生了解农业知识,教师和家长亲身示范——教孩子认识农耕用具、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劳作。很快,平日里很少接触农活的学生学会了使用锄头、铲子等劳动工具,懂得了多种蔬菜不同的栽种方式。学生近距离地观察,亲眼见证一粒种子从冒芽到长大、成熟的生长变化。这种观察体会变成了优美的文字,被学生记入观察日记、作文中。学校在“六一”儿童节前夕收集学生的优秀作品,出版“‘陶乐园’其乐无穷”专题板报进行展示。
  (三)快乐播种,体验劳动艰辛
  劳动实践,就是品尝艰辛、体会甘甜。学生从家里拿来菜种、蔬菜苗,亲手栽种。周一至周五,学生利用早、晚时间去“责任田”浇水、松土、除草、捉虫等,就连周末,学生也常常领着父母来校园照顾自己的“责任田”。劳动磨炼着学生的意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学生在付出辛勤汗水的同时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在生活中杜绝浪费,践行“光盘”行动。
  (四)分享成果,收获丰收喜悦
  精心的管理使整个园区花繁叶茂、硕果累累。学生种植的西红柿、辣椒、菠菜等常见果蔬很快就有了收成。这些果蔬不仅成了校园一景,还成了师生口中的佳肴。在“六一”美食义卖的时候,学生公开售卖的放心菜很快售罄,成了“抢手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生在活动中真切地体会到农民伯伯丰收时的喜悦心情,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
  二、开展科技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学校开展科技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从小爱科学、爱生活,懂得尊重生命、热爱大自然,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一)植物挂牌,增强环保意识
  “盘点校园里的绿植,你认识多少种?”为了增强师生对校园内各种植物的了解,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给绿植颁发“身份证”的活动。学生观察校园里的绿植,在家长、教师的帮助下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制作绿植名片,给校园绿植颁发“身份证”。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亲近自然,既丰富了知识,又增强了爱绿护绿、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认领植物,培养生命意识
  为了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可贵,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植物认领活动。学生自愿认领小盆栽,亲自照看、养护,深入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规律,并用来装点书桌、教室等。“养护小能手”在展示活动中展示自己认领的绿色植物、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种植经验。在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懂得了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有效地提高了生命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垃圾堆肥,提升劳动技能
  为了减少垃圾的排放量,搞好垃圾资源的循环利用,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综合实践体验活动。学生用小农庄里的菜叶、绿色植物的落叶堆肥,用果蔬廚余垃圾制作酵素,用矿泉水瓶、旧轮胎制作个性盆栽,用自制的草木肥、酵素给果蔬、绿色植物施肥,从而变废为宝。学生在活动中提升了劳动技能,提高了动手实践、思维、表达等综合能力。
  三、家校联动,将劳动教育延伸到家庭、社会
  学校发挥家校联动的作用,将劳动教育延伸到家庭、社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一)家校合力,建立长效机制
  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生活大课堂”采取同年级走班制教学方式。学生在“生活大课堂”上跟着教师学习择菜、炒菜、叠衣服等生活技能,课后进行实践。每当寒暑假来临,学生都会领到本年级的“生活大课堂技能评价表”,根据要求,在假期里至少学会一项生活技能。家长积极配合,在生活中引导孩子,给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从种植到家务劳动,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断提高,形成“教育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引领整个社会”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为了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学校建立了“生活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机制。学校在寒暑假来临前下发“‘生活大课堂’技能评价表”,根据学生的年龄、具体事项提出明确的评价标准,由家长进行评价。学校采取“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的方式,结合教师评价,产生每个月的“美德少年”、每个学期的“劳动星”;多元评价,表彰优秀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学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突出实践性与多样性、开放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教育原则,让学生在各种项目式探究活动中磨炼意志,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内涵,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南宁日报》等宣传媒体先后对学校的劳动教育情况进行了报道。2018年“六一”前夕,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来学校慰问,参观了“陶乐园”红领巾小农庄,高度称赞学校是一所有特色、有文化的学校。2020年,学校劳动案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作为广西优秀案例推送到教育部参加优秀综合实践教育案例评选。
  今后,学校将继续立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国家战略需求高度,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出发,拓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开展更多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人生底色。
  【作者简介】张家珍(1976— ),女,汉族,湖南常德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南宁市教学骨干,现就职于南宁市埌东小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
  (责编 秦越霞)
其他文献
摘 要:新形势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了更深层次的变化,职业教育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是新时代“三教”改革背景下的重大课题。文章以课程建设为主抓手,从职业院校课程建设设计原则、课程建设研究内容及着力点、课程建设实现路径三方面探寻学生、教师如何实现工作工程系统化的重构;以课程建设目标、视角、内容为考量点,着力打造具备学习持续度、学习深度、学习满意度的开放课程生态系统课程内容,旨在持续
逻辑思维训练在法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性,尤其在刑法教学中更是有其高度的必要性。刑法教学中开展逻辑思维训练的实践与目标包括思维的清晰性、完整性、位阶性、深入性和批判性训练。逻辑思维训练要将技艺提升与观念培养相结合,并可以借助新的教学手段在人文社科类教学改革中加以推广。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对汉字能力的静态层面和动态层面均有所涉及,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受测者的汉字能力。少数民族群体的测试等级以三级和二级为主,其汉字应用水平显著低于汉族对应群体。性别、职业、学历、民族等因素均对受测对象的测试成绩产生影响。加大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的推广力度,重视学校的阵地作用和语言景观的教育功能,激发少数民族群体的汉字自豪感,可以有效提高少数民族群体的汉字能力。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在发展进程中,以广东纺织职业教育集团为主导,通过集团办学模式的指引,学院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思路贯穿到教学、科研与实践环节的全过程,充分利用校内与校外教学科研资源,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学科竞赛,重视招生工作,争取到优质生源,因此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成为一所珠三角地区行业影响力较大、知名度较高、深受企业欢迎的高职院校。
摘 要: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场所之一,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为更好地实现新时代下的育人要求,应强化立德树人理念,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建设等教育教学改革。但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需采取有效措施克服这些问题,更好地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文章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为例,介绍了该门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所做的尝试,以期能够给其他课程带来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人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和信息技术并存的大环境下,混合式学习是顺应时代潮流应运而生的产物.甘肃开放大学作为五家首批试点单位之一,于2018年春季学期参与了国家开放大学公共英语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美育智慧、文化意识、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对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促进作用,是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文化进校园,通过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传承、传播和推广,对培养高职院校师生的文化视野、美育知识、工匠精神和劳动意识有重要作用。以雅安国家级“非遗”文化荥经黑砂校园传承为例
伏羲、女娲兄妹婚的问题,从时间维度来看,最早见之于唐人李冗的《独异志》,而神话是远古时代的真实叙述,因此它不是神话叙事,而是受唐代西域祆教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返古书写;从伦理意识来看,故事主人公交合之前的羞耻意识是婚姻禁忌、乱伦规训的社会道德性产物;从称谓和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南方伏羲、女娲兄妹婚叙事是少数民族洪水远古记忆、兄妹婚故事与伏羲、女娲对偶符号相结合而后起的口述史。从而伏羲、女娲兄妹婚的问题是古代中国阴阳思想、丝绸之路文化、祆教族内血缘婚、同姓不婚礼法禁忌等杂合的时代性生成物。
唐代诗人创作了大量关于鹰的诗歌,再现了唐代的贵族生活,也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习俗。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人合理地吸收了游牧民族的鹰猎文化并融入到自己的血肉中。受北方游牧民族放隼的影响,唐代鹰猎之风十分盛行,但由于受到农业文明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唐人又对鹰猎活动充满警惕,用农业文明对鹰猎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另外,咏鹰诗吸收了游牧文化中对鹰的崇拜,但并没有把它视作神鸟,而是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凸显鹰的特点,以此抒发抱负、针砭时弊或是赞美英雄人物,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功利性。在唐人的合理吸收中,带有野蛮色彩的游牧文化更
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是促进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助手,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虽然基层党组织建设已取得很多成绩,但仍然存在认识不足、创新力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