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教育“三个转变”发展趋势的思考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i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正在经历三方面的转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由技术应用型人才向高技能型人才转变;二是发展路径从产教结合向产学研结合转变;三是办学从单一院校模式向集团化模式转变。“三个转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高职教育 发展趋势 三个转变
  [作者简介]王虹(1957- ),女,辽宁丹东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江苏南京210015)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6-0013-0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一方面,高职教育在规模和数量上得到极大的扩张,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发展方式也逐步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然而,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很多问题都需要探索,特别是要能结合国情,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综观十多年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可以发现高职教育正在经历三方面的转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由技术应用型人才向高技能人才转变;二是发展路径由产教结合向产学研结合转变;三是办学由单一院校模式向集团化模式转变(以下简称“三个转变”)。“三个转变”凝聚了职教人的智慧,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潮流,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一、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由技术应用型人才向高技能人才的转变
  
  通常人才可以分为四类: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其中,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都属于应用型人才,他们能够应用所掌握的理论、工程技术或操作技能来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为社会创造直接物质产品或提供服务。这三类人才的区别在于理论掌握多少和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不同,工程型人才的理论掌握较为专深,技能型人才的操作熟练程度较高,技术型人才则居其中,属于连接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桥梁。技术应用型中的技术比较宽泛,涉及理论技术、工程技术、工艺技术、操作技术等方面,因此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个概念并不能很好地将三类应用型人才区分开来。高技能人才属于技能型人才中的中高端,其工作是工程技术人才工作的后续,具备精湛技艺以及解决复杂性、关键性和超常规实际操作难题的能力,对应工人职称系列的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从我国经济发展需求来看,三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是必需的,问题在于这三类人才由什么教育实体来培养,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如何进行相应的分工。
  高等教育发展要受到“必须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两条教育基本规律的制约,高职教育也不能例外。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由技术应用型人才向高技能人才转变的根本动因是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强力外部需求。随着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中国的转移,原有的劳动力素质与人才结构难以适应这一变化,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据统计,2006年全国技师、高级技师仅占技能劳动者的4%,而企业需求是14%,相差10个百分点。另外,我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21%,与经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30%的比例相比明显偏低,这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也是我国职教政策主动引导的结果。1999年底,教育部在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把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于高技能人才。2004年教育部周济部长在第三次全国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明确指出“大力培养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是今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规定,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对我国职教政策的分析,我们可发现这一转变的清晰轨迹。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转变的过程也是高职教育逐渐找准定位的过程。就学历教育来看,我国两千多所高校已经初步形成了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和功能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主要由重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主要由一般本科院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主要由高职院校培养。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就像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每个教育实体都拥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生存的时空位置。如果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定位较为宽泛,势必形成与一般本科院校的同位竞争,其结果可能形成“两败俱伤”的局面。高职教育应采用错位发展战略,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既符合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符合高等教育体系内分工的要求。
  在经济需求、政策导向和高等教育系统分层分类发展三股力量的推动下,第一个转变已经成为共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独特价值之所在。高技能人才的内涵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会明显提高对智力技能、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针对这些变化,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高职教育发展路径由产教结合向产学研结合的转变
  
  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曾提出“大职业教育观”,办职业教育离不开产业的支持,职业学校要面对产业开放办学。国外合作教育的理论假设也是基于“工程领域有课堂上教不了的东西,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方法是在劳动现场直接经历”。产教结合这个概念提出的本意在于职业教育要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根据产业需要培养人才。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更为突出科研在人才培养、服务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其内涵要比产教结合丰富得多:在宏观上指教育、产业和科研相结合;在中观上指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相结合;在微观上指人才培养过程中生产、学习和研究相结合。
  高职教育发展路径由产教结合向产学研结合的转变是一个渐进和富有争议的过程。由于我国高职教育产生的主要推动力来自政府,其服务主体——大量中小企业依然沿袭着依靠廉价生产要素的粗放式经营策略,导致产教结合走向了“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严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依靠科技和人才的全面转变,教育与产业、科技的全面结合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2002年周济部长在第一次产学研经验交流会上明确提出了“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的指导性方向”。由于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比较薄弱,不少学者对这个命题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高职院校的科研必须以教研为主,科研(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为辅。在后来出台的中央和地方职教政策中,又逐步把产学研结合修正为产学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研究的作用,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沿着否定之否定的道路产生了螺旋式上升。然而,离开了科研的高职院校难以脱去中专校的痕迹,是难以真正迈进高等教育殿堂的。
  除了要适应教育、科技、生产相结合的大市场环境外,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也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双师”素质,激发变革的需要。首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产学研结合。与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能人才相比,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操作技能,还应具备在生产实践中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学与产研紧密结合,在专业理论的学习中要培育探究性思维,在实验实训过程中要能够发现技术进步的轨迹,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技术改造的契机。其次,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还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水平。教师通过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和企业的技术攻关,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生产一线最新的技术信息,而且可以把所获得最新知识融入课程体系与课堂教学之中,减少了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的脱节,同时还能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从而全面提升了自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和贡献度。第三,产学研结合还有利于激发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机制的转变。“产”的介入将使得学校办学更为开放;“研”的引入使得教学与科研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平衡,从而引发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人事分配、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变革,进一步彰显高职院校的高等教育性。
  鉴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较短、科研实践较少的现状,产学研结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还相对陌生且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产学研结合作为一条必由之路,高职教育又别无选择,只能走好。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的实践者能够准确把握产学研的重点,开放办学,积极转变单一的教学管理模式为教学科研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使产学研结合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专业发展、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特别是要从产学研结合的体制与机制上进行创新,主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三、高职教育办学由单一院校模式向教育集团化模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一直沿袭“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单一院校办学模式,造成了学校和专业的大量重复设置,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影响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又是一种需要高投入的教育,而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明显不足,要解决高职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走集团化办学道路就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通过资源整合,可以实现校企、校际之间的优势互补,中高职教育之间的紧密衔接,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职教育投资、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
  首先,高职教育走集团化办学的道路,可以改变过去封闭办学、重复办学、投资效益低下的局面,为高职教育做大、做优、做强搭建坚实的平台。集团成员在理事会(或指委会)的统筹与协调下,对集团内的资源进行整合,对相关建设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可以相对节约办学的运行成本;通过合作培养人才、联合科技攻关、共同开发培训项目、共建实验实训基地等工作,实现集团内部的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其次,高职教育走集团化办学之路有利于破解校企合作的难题,重建校企合作关系。从校企合作的现状来看,多数企业参与的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这既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以追求利益为主的本性有关,更重要的在于我国的校企合作缺乏一种有效的制度设计——校企合作的动力和约束机制。通过走集团化办学之路,遵行市场经济规律,让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以资本投入或契约为纽带,在互惠共赢的基础上,使双方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校企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市场开拓、人员互聘等方面的广泛合作。第三,走集团化办学道路也是高职教育应对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产业发展呈区域化、集群化发展的特点,通过组建高职教育集团,形成产学研联合体,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信息传递成本,减少科技研发到产品生产的中间环节,并能及时满足产业集群发展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实现职业院校、企业、科研机构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科技和经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
  高职教育由单一院校模式向集团化办学模式的转变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先,由于目前职教集团大多都是跨行业、跨部门的校企、校校间的松散型结合,除了章程之外,成员间缺乏在权利责任间的刚性约束,集团管理和协调难度较大,所以多数集团内的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其次,从职教集团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来看,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不够突出。以江苏省为例,目前已组建的11个职教集团理事长均由核心职业院校的领导担任,企业基本处于一种配角地位,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在职业教育和培训宏观决策、制定职业教育操作规范、参与职业院校管理等方面的应有作用。第三,职教集团的市场主体地位缺失。多数职教集团都是依据契约组建起来的,按照《公司法》的规定,集团本身不具备法人地位。但是,职教集团在日常业务开展过程中,需要与其他市场主体签订合同,开具票据,进行财物结算等,其市场主体地位就会变得十分重要。上述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势必影响职教集团的健康发展。由单一院校向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转变主要借鉴了企业集团化经营的作法,同时也是高职教育做大做强的现实需要。如果从高职教育集团内部主体利益需求的多样化、管理体制、实力不均等现实情况来看,这一转变目前还存在很大的阻力。要克服阻力,不仅需要行业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极力推进,更需要集团内部成员能够从长远出发,协调彼此关系,特别是在职教集团发展的相对成熟期,要敢于进行制度创新,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运营职教集团。
  “三个转变”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界长期探索、积极实践的结果,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目前,第一个转变已经成为共识,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第二、第三个转变教育界还存有一定的疑虑,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或障碍,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郎群秀.高技能人才内涵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2]行水.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政出台[J].职业技术教育,2006(21).
  [3]匡瑛,石伟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换[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戴勇,承剑芬.对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再认识[J].职教论坛,2005(1).
  [6]新华社评论员.新华时评:时代呼唤高技能人才[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6/11/content_4679728.htm,2006-06-11.
  [7]马树超,郭扬.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J].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8(6).
  [8]方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6).
  [9]崔永华,张凯,聂瑞睿.职教集团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以江苏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8(1).
  [10]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其他文献
2019年6月1日至2日,由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主办,江汉大学教务处、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承办的'微瑞杯'湖北省第十二届大学生化学(化工)学术创新成果报告会在江汉大学举
经济合怍与发展组织日前公布的名为《2008年教育面面观》的报告显示,澳大利亚政府的高等教育支出偏低,通过学生高额贷款支撑高等教育发展,导致学生和家长经济负担沉重。
《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1960-1975》有力地促进了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教育的发展。它不仅成功地化解了公立高等院校之间的矛盾,使高等学校之间停止了恶性竞争,而且把加州高等教
[目的]探索在城市开展生产自救模式,促使感染者能更大程度的参与到艾防工作中,同时改善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市场调查、目标人群需求调查、成立项目实施
剖析一种新款式光接收机的电路结构,分别计算光接收机处于低光功率接收模式和高光功率接收模式时光链路的C/N指标和电放大器的C/N指标值,得出结论是:改用高光功率接收模式时,光链路
教育部2008年第3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于3月25日在教育部北楼二层报告厅举行,会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玉良介绍了“211工程”十年建设成就及开展三期工程建设的有关情况
【摘要】声乐表演艺术主要依赖于演唱者歌唱化的性格,演唱者的性格倾向,对于选择定位、剖析感知、演绎描绘、刻画作品内在的艺术形象以及演唱风格具有重要的相关性和制约性。  【关键词】外向性格;内向性格;声乐  经过二十几年的教学和艺术实践,本人逐步认识到一个问题,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声乐技能、演唱方法固然重要,但是要想使声乐演唱者能够很好的进行二度创作,准确地再现曲作者们第一创作所包含的作品内涵,除了必须掌
创意背景在现代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通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进一步提高,这就是大家
[摘要]小提琴是起源于西方音乐文化的乐器。在18世纪初期,由于西方基督教大批传教士到我国进行传教,小提琴也随之传入我国。我国的音乐工作者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实践和创新,已经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小提琴演奏技法。本文就将对小提琴演奏中的民族特色和独特技法进行简单介绍。  [关键词]小提琴演奏;器乐;民族特色;演奏技法  前言  小提琴演奏在现代音乐体系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小提琴传人我国开始,其发
城里人90%达不到有效刷牙农村人57%未养成刷牙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