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发声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zhe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的春天对于国人而言注定是别样的,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人们的内心深处带来了持久的阴郁。同时,我们还意外地发现,有种东西几乎是“附生”于整个疫情的,那就是“谣言”,“盐水漱口防病毒”“花岗岩大卖”的谣言似乎比疫情传播得更快。
  我们似乎对“谣言”这个词并不陌生,它也似乎喜欢和人们“套近乎”,很容易和大众打成一片。“谣言”的长相是和善的,它们往往是简短的,也不会包含什么陌生的行业术语,实属“接地气”。但就是这样“和善”的“谣言”,听起来却总能给我们一种“石破天惊”的感觉。在危机之中,“谣言”似乎又像是一条条锦囊妙计,让我们看到光,让我们持有希望。
  中国人是痛恨谣言的,自古以来就有“三人成虎”的故事。而之所以会痛恨它,是因为所有的“谣言”在成为“谣言”之前都是备受青睐的,只有这样人们才会传播它。我们必须承认,传谣者或许不是“智者”,但他们的初衷是善良的,无非是想要保护身边的人,他们似乎有“发声”的权利。可是正因为人们对于还没有成为“谣言”之前的“谣言”的信任,导致在谣言被攻破之后的时候,人们对于谣言的痛恨。这样看来,谣言好像是欺骗人们感情的“伪君子”。
  谣言是让我们痛心的,当谣言让我们一次次痛心疾首的时候,我们把所有的恶水都泼给了“谣言”本身,却忘记了“谣言”究竟是从何而来的。每当恐慌来临,我们迫切地希望找到情绪的出口,未来的出路,这使得本来没有恶意的大多数人,在不经考证的情况下成了“造谣者”,在不经思考的情况下成了“传谣者”,我们或多或少在某种程度上成了错误观点的创造者或者传播者,而这些“错误的观点”在很多时候会刮起一场大风暴,也就成了谣言。在疫情之中,恐慌的情緒,为这些错误信息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开始盲目地把思想寄放在那里,并且相信了,甚至劝更多的人相信。于是“智者”开始封杀谣言,“有礼貌的智者”则选择了“辟谣”。在“智者”让一些真正的谣言成为了谣言的时候,也不小心把一些“长得像谣言”的真相识别成了谣言。正因如此,有些时候“吹哨人”也会被误判成“造谣者”。在谣言盛行的时刻,人们开始不敢相信任何,“不信”和“偏信”一样可怕。
  当我们谴责“谣言”本身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好好看看“谣言”的模样,不要一味地责备,很多时候,真相正诞生于一次次的“造谣”与“辟谣”之间。恐惧谣言和恐惧疫情都是不可取的,但需要我们懂得的是,在我们“发声”的时候要大胆,需要的是有思考力的大胆。在某些时候,用耳朵聆听似乎要比用嘴巴发声更加重要。愿我们都能拥有一双冷静而睿智的耳朵!
  (编辑:李跃)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随着武汉疫情逐步蔓延,网络上出现了很多谣言,比如“饮用高度酒能抵抗新型冠状病毒”“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广东省中医院开具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药方”“中部战区今天会在武汉上空开始播撒消毒粉液”,不一而足。对于这些谣言,某微信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古罗敏敏:我觉得只要是谣言就一定要封杀,要追究发布者的责任。
  河北锋哥:但是人家的初心还是好的呢,还不是为了健康?
  重庆明亮:辨别谣言需要专业知识,不容易分辨呢!
  河南丽姐:老人家最喜欢转发这些链接,我说了,他们都不听。
  湖北小强:封杀谣言肯定是对的,初衷良好也需要方式正确。
  如何看待与疫情一起爆发的网络谣言?请综合材料内容作文。
  评点:李新平
  这篇文章结合疫情谈论了与疫情相伴而生的谣言。谣言是一个老话题,人们对于谣言的思考只停留在宣扬“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上是不够的。作者对于谣言的思考有着很新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了谣言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并指出真相有些时候是诞生于一次次的“造谣”与“辟谣”之间。另外,一些表达生动而诙谐,比如作者说谣言长得“和善”,喜欢和人“套近乎”,这样的表达无疑是一大亮点。
其他文献
有一次,余光中应邀到厦门大学参加活动。时年86岁的他一个人坐飞机过来,学校派一位教授陪同。  教授在校外给余光中安排了高档酒店,余光中说:“不去,别为我破费,住校内就行。”活动期间,教授问他要不要去附近旅游,可以陪他去看一看,他说:“不去,不要为我破费。”晚上,教授说学校附近有个保健按摩的地方不错,要请他去体验一番,他还是说:“不去,不必破费。”  教授问:“你不去,那在屋里做什么?”余光中从包里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最近几年,我国内地出现了一批年轻、帅气的“小鲜肉”男偶像,他们拥有众多粉丝,被视为票房大卖的保证,但他们与传统男性形象不同的气质和风格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他们偏柔美的长相与打扮引起了网络上的争议,批评主要集中在他们的妆容、发型和谈吐举止。网友抨击他们画眼线、抹眼影、涂口红、染头发,没有男子气概,更有人直接炮轰他们是“娘炮”“男女不分”,批评他们会带坏
时间消逝的速度总是比人预料的要匆忙,几年前我从媒体和孩子们的作文中看到“跨世纪”这个字眼,还觉得这是一件很遥远的未来的事,没想到这会儿跨世纪已成事实。千禧年,有幸活着的人有一件共同的喜事,坐在家里,不费吹灰之力就跨了世紀,听起来高难度的事情,做起来竟然那么容易。  我的生活有一半留在了二十世纪,这一半生活一定有许多错误的地方,却没有机会矫正了;一定有许多令人痛心的细节,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必须对自
“文学理论”题自2020年现身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后,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题因文设题,要求考生運用文学理论知识,对具体作品进行具体分析,不仅考查现代文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而且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及“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考生无法再按照以往所谓的“答题模板”应对,标志着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向着更为学术、专业的方向发展,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及备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我们就目前已经出现的几种基本命
科技封锁,指特定地区内的部分机构对另一特定地区实行技术不透明管控的过程。一般应用于高科技领域,例如国防军工、计算机、生物科学、高端制造业等。  发达国家对华的技术封锁在上世纪50年代就存在过,但由于中国自己研究开发出了包括原子弹、卫星、导弹等方面的技术,外方的技术封锁才开始不攻自破。我国加入WTO后,发达国家不再实行全面封锁,但也并未放松对华的高新技术出口管制,在某些领域和项目上更是死死卡住了我国
文题  青春,一个被赋予太多憧憬与希望的词语,一段被寄寓无限担当与荣光的年华。21岁的周恩来组建“觉悟社”,践行着年少时许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28岁的毛泽东与一群年轻人在南湖的红船上,完成了建党的历史使命;24岁的贵州土家族女孩儿周承钰,成为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性指挥员;30岁的“时代楷模”黄文秀,用她年輕的生命履行了一名扶贫驻村干部的职责……他们用青春书写属于自己
这是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标志性事件,代表普通公民捍卫个人信息安全的决心,也意味着技术发展与隐私保护之争,终于可以借助法律力量,确保“科技向善”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刷脸”时代。拿起手机,是人脸识别;回到小区,得人脸识别;打个“飞的”,安检有人脸识别;甚至登记入住宾馆,也绕不过人脸识别。六年前,热播美剧《POI》构想了一个以实时行人面部识别系统为内核的超级AI,很多人可能都没想到,它这么快就来到了我们
2019年9月25日,一场特别的接收仪式在昆明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举行——医学伉俪李秉权、胡素秋的骨骼标本,按照他们的生前遗愿,捐献给学校用于医学教学。为表达敬意,学校将两人的骨架立在一起,为他们制造了一场“特殊重逢”。“生为医学教授,逝做无语良师”,学校如是注解这对杏林伉俪的人生。  李秉权和胡素秋是云南著名的医学教授。他们一个是云南神经外科奠基人,曾因开创了颅脑枪弹伤医疗新技术——颅骨大骨瓣切除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所写:“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1949年的中国,还是一个黯淡的时代,战争刚刚结束,国力微弱、物资匮乏。但是,那个时候的人们心里有光,那是从多年奴役下解放出来的独立之光。人们相信,只要国家是中国人自己的国家,一切都有希望。他们都是那抹微光,聚集在一起,一起发光,一起照亮着祖国明亮的前程。  我想起“201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国有很多大国重器的名字,都充满着独特的“中国式浪漫”。首颗绕月人造卫星被命名为“嫦娥”,寄托了中华民族世代对月球的无限憧憬:我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被命名为“蛟龙”,寓意让“中国龙”游向深海探秘海底世界:国之重器核导弹取名“东风”,源自《红楼梦》中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展示了中国国防科技不可战胜的信心和力量……  那些古代的幻想,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