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2018年中国外交“点睛”

来源 :当代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737101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18年11月27日至12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西班牙、阿根廷、巴拿马、葡萄牙进行国事访问,其间出席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习近平主席此访是激荡国际风云中的一次领航之旅。出席G20峰会,校准全球经济治理前进方向,引领中国同主要大国关系行稳致远。欧洲拉美之行,推升“一带一路”合作发展势头,开辟中欧、中拉关系广阔前景。本刊就此采访了来自西班牙、阿根廷、巴拿马、葡萄牙等国的专家学者。受访学者均高度评价习近平主席此访重大意义,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更大成就充满期待。
  【DOI】10.19422/j.cnki.ddsj.2019.01.008
  2018年,对中国外交而言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也是习近平外交思想和实践取得丰硕成果之年。回顾过去的一年,国际形势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充满不确定性。[1]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外交经受住了挑战和考验,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2018年11月27日至12月5日,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拉美四国并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的系列外交活动,更为2018年的中国外交完美“点睛”。
  引领国际多边主义航向
  G20峰会始于2008年,是国际多边合作的重要平台和体现。近一个时期,世界重要经济体协调意愿不足、国际合作动力减弱,逆全球化潮流涌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全球化进程受到严重冲击。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和受益者。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表明,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遵循多边贸易体制可为国家的快速发展提供持续的外部动力。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习近平主席此行全过程高度关注,期待中国为全球化注入新能量。
  推进多边主义是贯穿此次“点睛”之旅的重要主题。习近平主席出席G20第一阶段会议并发表题为《登高望远,牢牢把握世界经济正确方向》的重要讲话,提出“坚持开放合作”“坚持伙伴精神”“坚持创新引领”“坚持普惠共赢”,明确表达了中国支持、推进多边主义的坚定立场,为处在关键当口的国际形势增添了稳定性,为经历深刻变革的国际体系提供了方向感,為充满忧虑情绪的国际社会注入了正能量。[2]习近平主席还参与了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贸易等峰会议题的讨论,指出要坚持“三个导向”——开放导向、包容导向、规则导向。这些倡议是习近平主席2018年在国际舞台上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延伸,突出开放、合作、发展、规则的重要价值,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赢得了与会代表及国际社会的高度赞同。
  阿根廷知名中国问题专家马豪恩教授认为,中国在多边主义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的主张和实践十分重要,是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有力回应。葡萄牙学者路易斯·佩斯塔纳认为,在全球化面临挫折的大环境下,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为国际社会增添了信心,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表明中国将勇敢地站在国际多边主义的前列。巴拿马学者李姿·巴尔加斯表示,十分赞同习近平主席此访提出的一系列重要主张,认为中国正在将自己的发展经验和智慧重塑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灯塔,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发展。西班牙学者安娜·冈萨雷斯认为,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极具中国哲学意味,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诠释合作、发展问题,审时度势,眼光长远。墨西哥学者伊玛·阿莱翰德拉认为,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是不可能长久的,各国只有坚持多边主义才能实现共赢,中国在支持和践行多边主义的过程中,不是要求其他国家做什么,而是积极寻找契合点、包容他国诉求,这是中国主张更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2018年,中国外交在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和深化友好交往,积极探索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关系新路,引导大国关系沿着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轨道发展,为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形势提供巨大的稳定性。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旋律,实现了对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模式的超越。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道,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旗帜,展现了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和新风貌,充分反映了中国为全球治理作出的重要贡献。
  通过2018年末的“点睛”之旅,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推动一系列双边、多边外交取得新进展。在欧洲,对西班牙、葡萄牙两国的访问是习近平连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访欧。适逢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中西两国建交45周年以及中葡建交40周年前夕,习近平主席此访调动起了欧洲国家加强对华合作的更大积极性,推进中西、中葡双边关系进入新阶段。在拉美,此访是习近平主席第4次到访拉丁美洲、第2次访问阿根廷,同时也是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问巴拿马。习近平主席的到访进一步加强了中拉整体合作,拉紧了中国同阿根廷、巴拿马关系的纽带。
  冈萨雷斯认为,习近平主席此次对西班牙的国事访问对于增进西中两国相互了解、推进两国更紧密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佩斯塔纳表示,葡中合作十分重要、潜力巨大,一方面,近年来有大量中国投资注入葡萄牙,促进了葡中双边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地理上讲,葡萄牙作为中国与西欧开展合作的门户,可在中欧合作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马豪恩教授高度评价习近平主席再度访阿并指出,习近平主席是参会各国领导人中唯一对阿根廷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元首,这凸显了中国对中阿、中拉合作的高度重视,对阿根廷来说中国不是威胁而是机遇。巴尔加斯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认为巴拿马及其他拉美国家应该独立思考,更多从理性、务实的角度看待与中国的合作,而非对中国的合作善意进行无端揣测。
  在参加此次G20系列会议之余,习近平主席还同与会多国领导人开展了一系列双边、多边会晤,以点带面地织紧了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习近平主席应邀同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会晤,为推动中美关系取得进展指明了方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会晤,延续了中俄元首在重要多边场合举行会晤的传统,凸显中俄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同印度总理莫迪举行的2018年第4次会晤,增进了中印战略互信与协调合作。此外,习近平主席还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德国总理默克尔、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沙特阿拉伯王储穆罕默德等多国领导人举行了双边会晤,出席了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中俄印领导人会晤等多边外交活动,推进了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取得新进展。[3]   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宏图
  “一带一路”倡议是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抓手,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和规模最大的合作平台。在2018年8月召开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热烈响应,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4]截至2018年12月,又有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签署文件总数达到140多个。[5]
  欧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方向。[6]作为此次“点睛”之旅的欧洲目的地,西班牙、葡萄牙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并取得早期收獲。习近平主席此访推动了中葡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以及中西、中葡一系列重要合作的达成,对中欧共建“一带一路”形成了助推效应。拉美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是“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方。在中拉共建“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习近平主席通过2018年末的“点睛”之旅,对阿根廷、巴拿马进行了十分成功的国事访问。中阿同意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扩展至“一带一路”倡议,携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对接双方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各层次各领域交流合作。中巴同意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和巴拿马“2030年国家物流战略”对接,不断开拓合作空间、打造合作亮点。
  佩斯塔纳表示,“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将全球不同国家、地区联通起来的巨大潜力,在该框架下,各共建国深度合作,能够获得更多收益。冈萨雷斯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意义重大,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与西班牙的互联互通水平,更为中西两国开展对拉美等地区的三方合作带来了机会和希望。马豪恩教授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拉美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中拉共建“一带一路”应重视中国—拉共体论坛的作用,真正对接双方需求,找到合作的重点和方向。巴尔加斯表示,巴拿马作为拉美的门户,巴中共建“一带一路”将为本地区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促进地区国家意识到改变本国前途命运的必要性。此外,各位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文化交流对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认为文化交流是共建国与中国加强了解的重要纽带,“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走深走实,在更广层面上获得共建国的支持和认可。
  习近平主席2018年末的“点睛”之旅,引领了国际多边主义的航向,推动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拓展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宏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全球治理问题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系列重要主张,为迷雾笼罩中的全球化进程注入了继续前进的正能量。面对当前充满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国际形势,未来的中国外交不会一帆风顺,但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正确指引下,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定将乘风破浪,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作者单位:外交学院周恩来外交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魏丹丹)
  [1]《在2018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开幕式上的演讲》,https://www.fmprc.gov.cn/web/wjbzhd/t1620761.shtml。
  [2]《万水千山只等闲——习近平主席访问西班牙、阿根廷、巴拿马、葡萄牙并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为国际形势增添了稳定性、为国际体系提供了方向感、为国际社会注入了正能量》,http://www.rmlt.com.cn/2018/1207/534755.shtml?from=singlemessage。
  [3] 同[2]。
  [4]《习近平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7/content_5316913.htm。
  [5] 同[1]。
  [6]《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http://ydyl.people.com.cn/n1/2017/0425/c411837-29235511.html。
其他文献
摘 要:北京邮电大学“2017暑期创新创业训练营”奔赴位于中国改革前沿的深圳、广州两地,进行了考察学习。走访了腾讯、HAX、编程猫、喜萃等知名创新企业和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为切实提升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质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暑期实践;创新创业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青年人要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的号召,进一步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
摘 要:创新型企业是新时代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重要抓手。然而,创新型企业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 “稀缺的资源” “有限的时间”这三重叠加约束的条件下,却要追求“垄断和高增长”,高失败率必然是常态现象。正确认识创业失败常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探究出“有价值的创业失败=获得可验证的商业学习×可承担的损失×快速失败”公式;创业失败后能否再次启动新的商业想法取决于创业者的创新基因。
摘 要:在高校研究生教育全过程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重中之重。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阶段的第一责任人,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力量,这为加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路径。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中的“勤学思辨”“崇德修身”“榜样引领”“知行统一”“平语近人”等,以导师参与为契机,探讨了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优势和路径,进而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
董银卯,男,1963年2月出生,河北人,北京工商大学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化妆品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化妆品安全风险评估专门委员会委员,北京日化协会理事长,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芦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首席专家,香精香料化妆品杂志社编委,中国化妆品杂志社编委。  在2013年1月召开的北京工商大学第三届科研工作大会上,理学院董银卯教授被评为学
2015年,北京市教委推出了《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在市教委的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下,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按照市教委的统一部署,积极承担“外培计划”项目,与海(境)外多所知名高校进行人才联合培养。2015年9月,学校通过“外培计划”在校生遴选项目,从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贸易经济专业和葡萄牙语专业选拔出20名外培学生赴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和葡萄牙科英布拉
摘 要:传统的荣誉体系均是对成效进行后置评优式的奖励,而国内当下研究生荣誉体系研究较少涉及前置式奖学金范畴。在教育部提出的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下,为解决研究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问题,清华大学提出并运行了前置式奖学金。对前置式奖学金的内涵、类型及实践探索进行了研究,发现前置式奖学金更契合奖学金的本质特征;前置式奖学金主要包括兩类主要实现形式—项目支持型和人才支持型;从初步的实践来看,前
摘 要:在目前的大学综合改革中,学校进行权力下放,赋予院系更多自主权,是“校—院”治理模式改革的主流方案。只有在学校的“建制性权力”得以增强的前提下,学校向院系分权才能实现治理改革的目标,并从“嵌入性”和“正当性”的角度提出增强学校“建制性权力”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治理;分权;建制性权力  在大学内部,构建有效的“校—院”治理模式是推进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目前一些大学的综
理想主义的抒情性是迟子建笔下最重要的创作个性,《零作坊》(《北京文学》2003年第7 期)讲述了关于屠宰场女主人翁史美痛楚而浪漫的故事,正是迟子建 “理想主义的抒情性”的一次变奏。作者以屠宰场心性浪漫的女主人所象征的理想主义,来反观残酷的现实存在,让翁史美分裂又自然的人格,在牲畜血腥与艰难人世生长出灵魂之花。这种人间的两极及其相互对立的关系,在迟子建变奏的笔触下,温婉细腻又机锋闪烁,人物矛盾又浑然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各个历史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工作任务和诸项改革措施,均围绕于人才培养这一重点,而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需要高校不断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本科教育教学质量面临着多元挑战,提升教学质量的内外压力正在酝酿一轮更为深入的教学改革。    高
姜勇,1968年8月出生,安徽六安人,无党派代表人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2014年4月至今担任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目前,还担任北京市弱磁检测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学会(IEEE)高级会员、Nanosciences and Nanotechnologies: An I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