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对自主创新的强调,给这家生产数控机床“大脑”的公司带来了机遇
2007年9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中国数控系统行业知名企业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时说:“我看了很多高校成果,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报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后归宿。”在场的人都笑了,让华中数控董事长陈吉红感到自豪的是李长春接下来的话,“你们不仅搞了一个成果,还建立了一个企业,源源不断地投入才有了今天。要继续做大做强,引领中国数控产业的风骚。如果说清华有紫光,北大有方正,那么你们华科大有数控。” 中央领导来访,这是华中数控发展际遇开始转折的一次缩影。自2005年底国家开始大力倡导自主创新以来,华中数控得到的关注逐渐加大,2009年初启动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华中数控牵头或者与其他单位合作,获得了全数字高档数控系统、交流伺服驱动和电机等多个国家项目的立项支持。在此支持下,“最近这两年在产品研发方面和产业化的投入相当于以前的五年、十年。”陈吉红告诉《商务周刊》,“再给两三年时间,正在封闭开发的华中8型高档数控系统完全有可能赶上国外的技术水平,我们有信心。” 几年前的陈吉红还未必有这个底气。机床是工业母机,而数控系统产业则是工业母机的大脑,装备制造、军工、汽车等战略和基础产业的发展都要依赖数控技术。但长期以来这个市场的中高端一直被西门子等国外巨头垄断。“国家对数控系统产业的重视提升到战略层面,是从这两年开始的。从我们这些从事自主创新的企业角度来看,我们希望国家对高档数控系统的国产化能进一步重视。”陈吉红说。 虽然有些晚,但华中数控也没浪费时间。1994年,华中科技大学发起组建华中数控,1996年,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吉红兼任总经理。经过分析试验,华中数控抛弃了西方普遍采用的基于专用计算机的研发思路,开始走通用工业微机为硬件平台的技术路线。遵循此思路的华中I型数控系统的出世为华中数控打响了名头,帮助华中数控完成了高校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的一跃。 最初的理想萌动结果之后,如何保持华中数控产学研出身的优势成了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高校长于基础研究,但企业不可能拿着论文上的原理来面对市场。”陈吉红认为,产学研模式自1980年代提出以来,成功案例寥寥无几,个中原因之一就是学校与企业的信息交流不充分。“经常是学校说我把成果都给你了,你无法形成批量产品那是你自己的事,结果企业往往倾向于购买外国成套的技术和设备。”华中数控的解决之道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务必做到学校的研发能有市场化的方向,“我们目前已经做到学校研发一代、公司开发一代、产业化一代。” 技术发展的基础确定后,华中数控试图从数控系统产业的游击队走向国家主力军,这得让大学实验室变成产业化的载体。2000年,华中数控注册资本扩展到6506万元,2001年,斥资近亿元建起一个占地60余亩的现代化产业基地,形成了年产10000台数控系统的生产能力。市场策略则是一面进行传统设备的数控改造,一面加大研发力度攻克三轴、四轴数控联动系统。等到2006年时,数控系统产业在国家强调自主创新的背景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华中数控还作为国产数控系统的唯一入选企业参加了建国六十周年成就展。 要抓住国家政策带来的机遇,则要靠华中数控此前积累下的技术优势。与位于四川的发电设备巨头东方汽轮机公司的合作即是这样的典型。近年来中国大规模的核电建设对发电设备行业的要求是50套/10年的叶片生产能力,而中国只能满足几套。产量低不说,产品全部是手工打磨,效率低、精度差,而这样的关键设备属于国外产品禁运名单,无法从国外购买。 2008年初,华中数控得知东汽叶片分厂在找多轴联动数控系统进行核电、火电站用汽轮机叶片形面加工的消息。陈吉红第一时间接洽了东汽,表示华中数控愿意拿自有资金研发产品交予东汽,试用之后再谈商业合作。东汽答应试试,仅仅一年的研发时间,华中数控联合合作伙伴研制出TX-6九轴六联动数控砂带磨床并且投入使用,目前东汽叶片分厂里工作车间里仅有4台全国产数控设备,全部是华中数控的产品。这4台设备已加工2000余叶片,产品一致性和精度好到无需再进行动平衡的调整。 “我们很珍惜这次机会,东汽也非常满意。觉得做的叶片比国外企业的还要好。国家重大专项也给予支持。” 陈吉红说,华中数控以此为突破口,接到了东汽五轴联动高速加工木工龙门铣(用于风电桨叶加工)的订单,东汽在2008年地震中损坏的8台五轴联动叶片加工机床的维修改造订单也委托给了华中数控。尽管中国近年来频繁见诸报端的“自主创新”营造了一个使用国货的外部环境,华中数控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陈吉红仍对市场环境有所担忧,“我们的服务和价格有优势,性能也不差,但在一些地方的数控设备招标活动中直接指定国外品牌、违反《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的行为还是不少”。
2007年9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中国数控系统行业知名企业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时说:“我看了很多高校成果,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报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后归宿。”在场的人都笑了,让华中数控董事长陈吉红感到自豪的是李长春接下来的话,“你们不仅搞了一个成果,还建立了一个企业,源源不断地投入才有了今天。要继续做大做强,引领中国数控产业的风骚。如果说清华有紫光,北大有方正,那么你们华科大有数控。” 中央领导来访,这是华中数控发展际遇开始转折的一次缩影。自2005年底国家开始大力倡导自主创新以来,华中数控得到的关注逐渐加大,2009年初启动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华中数控牵头或者与其他单位合作,获得了全数字高档数控系统、交流伺服驱动和电机等多个国家项目的立项支持。在此支持下,“最近这两年在产品研发方面和产业化的投入相当于以前的五年、十年。”陈吉红告诉《商务周刊》,“再给两三年时间,正在封闭开发的华中8型高档数控系统完全有可能赶上国外的技术水平,我们有信心。” 几年前的陈吉红还未必有这个底气。机床是工业母机,而数控系统产业则是工业母机的大脑,装备制造、军工、汽车等战略和基础产业的发展都要依赖数控技术。但长期以来这个市场的中高端一直被西门子等国外巨头垄断。“国家对数控系统产业的重视提升到战略层面,是从这两年开始的。从我们这些从事自主创新的企业角度来看,我们希望国家对高档数控系统的国产化能进一步重视。”陈吉红说。 虽然有些晚,但华中数控也没浪费时间。1994年,华中科技大学发起组建华中数控,1996年,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吉红兼任总经理。经过分析试验,华中数控抛弃了西方普遍采用的基于专用计算机的研发思路,开始走通用工业微机为硬件平台的技术路线。遵循此思路的华中I型数控系统的出世为华中数控打响了名头,帮助华中数控完成了高校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的一跃。 最初的理想萌动结果之后,如何保持华中数控产学研出身的优势成了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高校长于基础研究,但企业不可能拿着论文上的原理来面对市场。”陈吉红认为,产学研模式自1980年代提出以来,成功案例寥寥无几,个中原因之一就是学校与企业的信息交流不充分。“经常是学校说我把成果都给你了,你无法形成批量产品那是你自己的事,结果企业往往倾向于购买外国成套的技术和设备。”华中数控的解决之道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务必做到学校的研发能有市场化的方向,“我们目前已经做到学校研发一代、公司开发一代、产业化一代。” 技术发展的基础确定后,华中数控试图从数控系统产业的游击队走向国家主力军,这得让大学实验室变成产业化的载体。2000年,华中数控注册资本扩展到6506万元,2001年,斥资近亿元建起一个占地60余亩的现代化产业基地,形成了年产10000台数控系统的生产能力。市场策略则是一面进行传统设备的数控改造,一面加大研发力度攻克三轴、四轴数控联动系统。等到2006年时,数控系统产业在国家强调自主创新的背景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华中数控还作为国产数控系统的唯一入选企业参加了建国六十周年成就展。 要抓住国家政策带来的机遇,则要靠华中数控此前积累下的技术优势。与位于四川的发电设备巨头东方汽轮机公司的合作即是这样的典型。近年来中国大规模的核电建设对发电设备行业的要求是50套/10年的叶片生产能力,而中国只能满足几套。产量低不说,产品全部是手工打磨,效率低、精度差,而这样的关键设备属于国外产品禁运名单,无法从国外购买。 2008年初,华中数控得知东汽叶片分厂在找多轴联动数控系统进行核电、火电站用汽轮机叶片形面加工的消息。陈吉红第一时间接洽了东汽,表示华中数控愿意拿自有资金研发产品交予东汽,试用之后再谈商业合作。东汽答应试试,仅仅一年的研发时间,华中数控联合合作伙伴研制出TX-6九轴六联动数控砂带磨床并且投入使用,目前东汽叶片分厂里工作车间里仅有4台全国产数控设备,全部是华中数控的产品。这4台设备已加工2000余叶片,产品一致性和精度好到无需再进行动平衡的调整。 “我们很珍惜这次机会,东汽也非常满意。觉得做的叶片比国外企业的还要好。国家重大专项也给予支持。” 陈吉红说,华中数控以此为突破口,接到了东汽五轴联动高速加工木工龙门铣(用于风电桨叶加工)的订单,东汽在2008年地震中损坏的8台五轴联动叶片加工机床的维修改造订单也委托给了华中数控。尽管中国近年来频繁见诸报端的“自主创新”营造了一个使用国货的外部环境,华中数控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陈吉红仍对市场环境有所担忧,“我们的服务和价格有优势,性能也不差,但在一些地方的数控设备招标活动中直接指定国外品牌、违反《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的行为还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