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之于日常生活——以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

来源 :华中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c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遗址的利用与城市生活如何融合的课题,对深化遗址的展示阐释、提升文物所处环境、民生改善等有着重要意义.该文以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大遗址日常利用为例,分析了杜陵大遗址面对的主要问题,基于杜陵大遗址的历史空间认知,提出了置入日常生活的规划策略,以达成遗址空间与当代生活空间的和谐相处,实现大遗址公共空间日常生活之活力重塑.
其他文献
灰霾期间硫酸盐与沙尘矿物颗粒表面经过系列化学反应形成复杂的混合状态,为气溶胶光学性质模拟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厘清硫酸盐壳对沙尘矿物颗粒光学特性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根据灰霾期间硫酸盐与沙尘矿物颗粒反应过程中的混合结构变化,建立了沙尘-硫酸盐颗粒的核壳椭球结构模型.采用T矩阵方法,研究了四波段条件(0.44、0.675、0.87、1.02 μm)下,混合比对单分散系沙尘-硫酸盐粒子光学特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混合比对沙尘-硫酸盐粒子光学特性的影响主要在Mie散射区,在瑞利散射区,混合比对粒子光学特性影
建国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涌入,北京旧城四合院的居住舒适度难以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如何进行更新改造以激发旧城活力是摆在设计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该文以北京帽儿胡同三号院为例,以如何在杂院中塑造公共空间为出发点,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探讨新时代下如何对历史文化院落进行更新和保护,期望对北京旧城的改造提供一点借鉴.
改造再利用是工业遗产作为“活态遗产”在其生命周期中不可避免的存续状况,相较于工业遗产调查阶段的信息采集和价值评估阶段的信息记录,对改造再利用阶段遗产核心物项的价值信息登录研究涉及较少.陕西钢厂作为西北首个工业遗产改造案例,其更新与再利用模式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该文试从信息登录的日常性、周期性与持续性出发,寻找低技术门槛的适用性登录方法与媒介,探讨陕西钢厂工业遗产中物质要素的演变、生产工艺信息的阐释与建筑再利用更替的记录,从可视化信息模型角度明确其核心物项在该阶段的“改动”与“变化”.
面对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如何建设健康校园成为高校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其核心在于通过景观环境更新设计、持续提升健康支持性.该文基于健康校园的相关理论梳理,构建以“个体健康、环境健康和社会健康”为核心的健康校园更新设计框架.结合苏州大学本部校区展开实证研究和应用探讨,从“促进体力活动、健康功能融入、文化景观塑造、康复环境营造、智慧校园建设、社会共享融合”六方面探讨提升校园健康支持性的环境更新设计途径,系统诠释了健康校园的建设愿景.
针对当前高校校园开放空间与停留行为匹配不均衡的问题,以武汉大学为例,通过手机APP及相关工具记录武汉大学校内行为轨迹,利用GIS等空间处理软件对行为轨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分析.研究现有停留设施及停留行为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通过对现有停留设施及停留行为适应性分析,总结高校校园开放空间使用特征,进一步为高校校园开放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以济宁海达行知学校的设计过程为线索,探讨超大规模校园的控制性指标推演过程,进而结合校园与城市的关系问题讨论校园空间营造的要素与手段.从理性的功能组构与感性的空间塑造两个维度阐释超大规模学校设计的方法.
“视觉遮蔽”现象是空间实践中的一类重要现象,并与“奥”“幽邃”“深奥”“深邃”等空间美学概念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该文从空间操作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三个当代建筑案例的图解分析,揭示了形成“视觉遮蔽”现象的另一种空间操作范式——“错位或转向”的洞口关系,及其背后的身体作用机制.同时,揭示“洞口”作为重要空间操作要素的存在及其在塑造空间体验中的重要意义.
北京历史上曾有着丰富的宗教空间资源,如今这些宗教遗产的数量已大为减少并且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着嬗变.以北京中心城区的汉传佛教文物保护单位为例,基于现状调研与案例研究,可知诸多此类遗产通过转型为宗教服务、文博展览、办公办学、商务休闲和文化旅游五类空间来重新融入当代都市.同时,伴随居民集体记忆与日常生活的介入,汉传佛教遗产在与城市空间的相互融合中形成了新的景观表征现实,遗产景观的突变与再定义将遗产本体转变为映射多元社会文化与首都发展变迁的直观媒介.总之,通过分析与解读北京中心城区汉传佛教遗产所发生的现代转型与景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水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城市的布局以及物质空间的构成有深远影响.临水发展和跨水发展是两种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城市形态.该文结合传统和现代水利技术、桥梁技术的发展,通过比较历史上欧洲城市和中国城市在跨水发展和临水发展形成的不同城市形态,探讨现代中国城市跨水发展的意义.
老旧小区改造目前主要是政策、配套、设计、技术和生态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以心理学分析为观察视角,老旧小区存在的“门户、场所、交通、建筑”等共性症结,不仅是功能性、安全性的弊病,更深层在于归属需求、交流需求、审美需求、自我认知和被他人尊重等精神层面造成老旧小区居民的困扰.由此,以小区居民的出入通行体验和户外生活体验构建两条设计主线,充分考量各年龄段居民的人性化诉求,提出“归家体验”、“人性驻留”两大目标策略,并通过建筑更新、交通优化、空间环境提升等技术手段,改善小区痛点症结的同时,着眼于满足和丰富居民的精神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