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插图既是历史教科书的重要组成分,也是实用性极强的直观教材,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图谱略》中说:“左图右史”、“索相于图,索理于书”。由此可见,理解历史,和历史对话,图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线教师,教学中必须重视课本插图的巧妙运用,激活课堂教学。本文以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为例,对历史插图的设置和运用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2007年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共有插图143幅,其中:历史人物图17幅,历史文物图26幅,历史情节图76幅,历史地图17幅,数据图、漫画等7幅。与以往的历史教科书相比,插图的数量大大增加,且多采用真实的历史插图,而不是采用历史想象图。整体上做到以文为主,图文并茂,具有科学性、视读性和合理性。
按照插图在教材中的设置又可分为封面插图、单元插图和正文插图三部分。
封面插图:采用的是俄国十月革命中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7日晚在起义的最后关头,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工人和士兵向冬宫发起了猛烈进攻,次日凌晨,起义者占领冬宫,临时政府大部分成员被捕,起义取得胜利。十月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而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则成为其象征。课本采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为封面,反映了本册的教学时段——世界现代史和教学重点——社会主义革命。
单元插图:新课本的每个单元均设计了一个单元页,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既美观大方,又突出单元主题。如,第二单元的单元页以福煦车厢为背景,采用了“签署凡尔赛和约”、“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罗斯福”、“希特勒当上总理”四幅图片。突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和约—华盛顿体系下的经济危机及各国寻求摆脱危机的道路——美国实施新政、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单元插图的选取主题突出,脉络清晰,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在单元页插图的选取与设计上,唯一遗憾的是,所选取的图片均与正文插图重复,减少了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摄取量。
正文插图:2007年人教版《世界历史》下册正文插图平均每课达6—8幅之多,占教科书版面的三分之一左右。插图选择紧紧围绕课文的重点,基本做到了图文互补、互相说明、互相呼应,拉近了学生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了课文的可读性与时代性。如,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选取了“焚书”、“燃烧中的德国国会大厦”、“德国法西斯迫害犹太人”、“水晶之夜”等插图,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势力镇压与迫害反法西斯战士、加强思想控制、妄图毁灭人类先进思想文化成果、残酷迫害犹太人的史实。学生在阅读了这些插图之后,心灵上受到强大的震撼,无不为法西斯势力制造反人类的暴行而愤怒。
历史插图虽不能完全代替课本的语言文字,但它可以用简练的图画语言使语言文字更充实、更生动、更具体、更直观、更便于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自学历史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这也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运用历史插图去说明历史现象、观点和结论。这往往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和手段。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插图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运用插图的选择性原则
2007年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的插图数量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也没有必要。因此教师在运用插图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运用。有些插图比较直观,所反映的内容与文字表述基本一致,学生通过观察便能从中获取一般的直观感性认识,因而教师稍作解释或联系即可。还有些插图教师完全可以不涉及,如,“欧盟总部”、“世界贸易组织大厦”等图片,可以由学生自主地去学习与发现,建立联系意义。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与主题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些插图进行讲解与分析。如,第19课中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既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又由于初中生年龄和审美能力的限制,对立体画派抽象化的风格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深入研究画中的象征和寓意。
使用历史插图,掌握历史空间概念,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插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字和言语的延续、补充和发展,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进而引起分析、综合、创新等学习活动,从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认识重大历史事件的本质。如,第3课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两幅插图,学生直观感觉比较凌乱。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两幅插图的不同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波兰的建立、奥匈帝国的瓦解等),使学生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政治版图产生的重大影响。
通过对一些与教学重点和难点联系较为紧密的插图的分析,可以刺激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感性形象,有利于学生历史概念的形成、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运用插图的启发性原则
历史插图的运用不仅要达到刺激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的目的,而且要通过对插图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在讲述第9课“欧盟成员国”一图时,可同时出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两幅图中欧洲国家由对抗走向联合的历史,认识到“战则两伤,合则两利”的道理,形成人与人、国家与国家应该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几届中考,借助插图来命题的现象更是普遍,插图在试卷中占有很大的分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发挥插图的教育功能,精心设计,巧妙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培养学生从历史插图中提取重要历史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感受历史课的魅力。
三、运用插图的随机性原则
为了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运用插图,可以客观地反映历史,加深学生的印象。关键是教师在运用插图时,要特别注意适时和巧妙,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用于新课的导入,也可以用于结课时的总结。如,第8课,教师可以利用插图“硅谷”并作简单的介绍,以景触情,让学生对“美国经济发展”产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结束时,适时地使用插图可以巩固知识。如,第4课教学结束时,引导学生观察“1929—1945年美国失业率”,分析1925—1929、1929—1933、1933—1941、1941—1945年等几个历史时期美国的失业率变化,并说出引起变化的原因。有的插图可根据教学过程,穿插使用。如,第7课中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进程的几幅插图,便可根据教学进度引导学生适时观察,以加强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印象。
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教学插图与之紧密配合也涉及到了各个方面。每幅插图都是无声之言、无言之文,它们与课文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成为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共有插图143幅,其中:历史人物图17幅,历史文物图26幅,历史情节图76幅,历史地图17幅,数据图、漫画等7幅。与以往的历史教科书相比,插图的数量大大增加,且多采用真实的历史插图,而不是采用历史想象图。整体上做到以文为主,图文并茂,具有科学性、视读性和合理性。
按照插图在教材中的设置又可分为封面插图、单元插图和正文插图三部分。
封面插图:采用的是俄国十月革命中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7日晚在起义的最后关头,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工人和士兵向冬宫发起了猛烈进攻,次日凌晨,起义者占领冬宫,临时政府大部分成员被捕,起义取得胜利。十月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而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则成为其象征。课本采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为封面,反映了本册的教学时段——世界现代史和教学重点——社会主义革命。
单元插图:新课本的每个单元均设计了一个单元页,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既美观大方,又突出单元主题。如,第二单元的单元页以福煦车厢为背景,采用了“签署凡尔赛和约”、“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罗斯福”、“希特勒当上总理”四幅图片。突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和约—华盛顿体系下的经济危机及各国寻求摆脱危机的道路——美国实施新政、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单元插图的选取主题突出,脉络清晰,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在单元页插图的选取与设计上,唯一遗憾的是,所选取的图片均与正文插图重复,减少了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摄取量。
正文插图:2007年人教版《世界历史》下册正文插图平均每课达6—8幅之多,占教科书版面的三分之一左右。插图选择紧紧围绕课文的重点,基本做到了图文互补、互相说明、互相呼应,拉近了学生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增强了课文的可读性与时代性。如,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选取了“焚书”、“燃烧中的德国国会大厦”、“德国法西斯迫害犹太人”、“水晶之夜”等插图,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势力镇压与迫害反法西斯战士、加强思想控制、妄图毁灭人类先进思想文化成果、残酷迫害犹太人的史实。学生在阅读了这些插图之后,心灵上受到强大的震撼,无不为法西斯势力制造反人类的暴行而愤怒。
历史插图虽不能完全代替课本的语言文字,但它可以用简练的图画语言使语言文字更充实、更生动、更具体、更直观、更便于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自学历史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这也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运用历史插图去说明历史现象、观点和结论。这往往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和手段。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插图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运用插图的选择性原则
2007年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的插图数量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也没有必要。因此教师在运用插图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运用。有些插图比较直观,所反映的内容与文字表述基本一致,学生通过观察便能从中获取一般的直观感性认识,因而教师稍作解释或联系即可。还有些插图教师完全可以不涉及,如,“欧盟总部”、“世界贸易组织大厦”等图片,可以由学生自主地去学习与发现,建立联系意义。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与主题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些插图进行讲解与分析。如,第19课中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既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又由于初中生年龄和审美能力的限制,对立体画派抽象化的风格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深入研究画中的象征和寓意。
使用历史插图,掌握历史空间概念,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插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字和言语的延续、补充和发展,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进而引起分析、综合、创新等学习活动,从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认识重大历史事件的本质。如,第3课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两幅插图,学生直观感觉比较凌乱。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两幅插图的不同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波兰的建立、奥匈帝国的瓦解等),使学生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政治版图产生的重大影响。
通过对一些与教学重点和难点联系较为紧密的插图的分析,可以刺激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感性形象,有利于学生历史概念的形成、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运用插图的启发性原则
历史插图的运用不仅要达到刺激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的目的,而且要通过对插图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在讲述第9课“欧盟成员国”一图时,可同时出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两幅图中欧洲国家由对抗走向联合的历史,认识到“战则两伤,合则两利”的道理,形成人与人、国家与国家应该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几届中考,借助插图来命题的现象更是普遍,插图在试卷中占有很大的分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发挥插图的教育功能,精心设计,巧妙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培养学生从历史插图中提取重要历史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感受历史课的魅力。
三、运用插图的随机性原则
为了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运用插图,可以客观地反映历史,加深学生的印象。关键是教师在运用插图时,要特别注意适时和巧妙,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用于新课的导入,也可以用于结课时的总结。如,第8课,教师可以利用插图“硅谷”并作简单的介绍,以景触情,让学生对“美国经济发展”产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结束时,适时地使用插图可以巩固知识。如,第4课教学结束时,引导学生观察“1929—1945年美国失业率”,分析1925—1929、1929—1933、1933—1941、1941—1945年等几个历史时期美国的失业率变化,并说出引起变化的原因。有的插图可根据教学过程,穿插使用。如,第7课中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进程的几幅插图,便可根据教学进度引导学生适时观察,以加强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印象。
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教学插图与之紧密配合也涉及到了各个方面。每幅插图都是无声之言、无言之文,它们与课文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成为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