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来源 :广西农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油茶产业发展问题,为油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实地调查和访问,了解凤山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油茶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结果】凤山县油茶种植覆盖9个乡镇,75个行政村,其中凤城镇等7个乡镇为油茶主产区,油茶占全县88%,产量占全县92%;多数农户人均油茶林面积2000m2以上;近年来,油茶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油茶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老林和幼林面积比重大,林木老化,油茶寄生枝多,人为破坏严重,油茶林地密度不合理,油茶品种退化,管理粗放。【建议】高度重视,强化宣传;加强技术培训;抓好林区道路建设,改善林区环境;增加投入;部门联动,强化服务保障,强化示范带动;挖掘潜力,开拓进取,创新发展机制。
  关键词:油茶;生产;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74(2017)01-0068-03
  油茶属山茶科,素有“液体软黄金”的美誉。茶油是长寿地区传统食用油,其营养成份极高,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蛋白质、卵磷脂、亚麻酸和锌、锰、钙、镁、钾、铁、硒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因而被专家认定为具有人体心血管健康保健型营养油。同时也誉为“益寿油”、“长寿油”,是长寿老人的“灵丹妙药”[1]。凤山县被授予“国际长寿养生基地”的美称,茶油是凤山县山区人们的主要食用油。多年来由于油茶生产管理粗放、树林老化、品种退化等原因,致使茶油产量逐年下降。本文实地调查和访问,对凤山县油茶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希望能为油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凤山县油茶生产的现状
  凤山、巴马、东兰三县为长寿金三角,油茶种植历史悠久,群众有着丰富的栽培管理经验,种植面积逐年递增。以凤山县为例,油茶种植面积由建国初期的0.25×104hm2增加到2016年1.97×104hm2[2]。1973年曾经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油茶商品基地县[3]。据有关部门的历年统计,在茶籽单产方面,五十年代单产最高年份是1957年达53.1kg/667m2;六十年代单产最高年份1963年38kg/667m2;七十年代单产最高年份是1976年36.4kg/667m2;八十年代单产最高年份1981年的27.6kg/667m2;九十年代单产最高年份是1997年的32.2kg/667m2;2013年产量5000t,单产为22.8kg/667m2;2015年产量8000t,单产为27.6kg/667m2[2]。凤山县油茶种植覆盖9个乡镇,75个行政村,其中凤城镇、长洲镇、乔音乡、平乐乡、中亭鄉、江洲乡、金牙乡等7个乡镇为油茶主产区,油茶占全县88%,产量占全县92%。上规模连片的有长洲镇的那老、百乐村;乔音乡上林、额里、康里、那王村;平乐乡的海亭、力那、洪力、登亭、寅亭、兰包村等;多数农户人均油茶林面积2000m2以上。近年来,油茶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以长洲镇那老村为例,每户年收入达万元以上,最高农户达5万多元。
  2油茶生产存在的问题
  凤山县油茶种植历史悠久,早在400多年前就有记载,全县现有油茶面积1.97×104hm2,其中近十年来引种岑溪软枝油茶0.38×104hm2,本地中果油茶1.59×104hm2。凤山县平均年产茶籽8000~8500t,油茶生产已成为风山县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也是山区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油茶经营管理十分粗放,原始的生产方式,刀耕火种,重造轻管,广种薄收,油茶林多呈野生和半野生状态,产量低,质量差。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县解放以来油茶生产情况见表1。
  从表1可看出,目前凤山县仍然存在油茶面积增加,单产反而下降的问题,油茶低产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2.1老林和幼林面积比重大
  比如:凤山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有油茶林8547hm2,而九十年代就增加到15866hm2,仅十年时间油茶种植面积将近增加一倍。因此,上世纪九十年代凤山县油茶林达到了顶峰,平均亩产茶籽才18.4kg。造成产量减少主要原因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种植的油茶林已经老化,而九十年代新种植的油茶树林还小,新老交替,青黄不接,按上世纪九十年代油茶种植情况推理,现在全县油茶平均亩产茶籽也不过27kg,属第二油茶低产时期。
  2.2林木老化,油茶寄生枝多,人为破坏严重
  凤山县乔音乡上林村原有油茶林面积300hm2,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凤山县经常在这里召开油茶生产现场会[3],而今被砍掉所剩无几,这样的例子在全县各地并不少见。
  2.3油茶林地密度不合理
  合理种植密度是提高油茶单产的主要措施之一。山区土质贫瘠,每亩种植80~100株比较合理。有的密度过大,茶树徒长,沉枝密叶,内膛光照不足,不能开花结果,果实多集中在树冠顶端和外围,有效结果枝条少,单位面积产量少,林区通风透光差,树林容易早衰,有的密度过稀,面积大,有效植株少,产量低,广种薄收。
  2.4油茶品种退化
  以凤山县木材公司杨女士承包的一片岑溪软枝油茶林为例,该片油茶林面积2.7hm2,2001年开始挂果,头几年结果的油茶果形大,果内籽粒较多,一般6~8粒。但从2010年开始油茶的果形和籽粒逐渐变小,直至2012~2014年,果内籽粒小的占总数30%以上,而且产量大小年很明显。根据当地反映,凤旁、坡桃、良利等林场以及各乡镇在那几年种植的上万亩岑溪软枝油茶都发生这种现象。据调查了解本地中果油茶种植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尚未发生果粒逐年变小的现象。
  2.5管理粗放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由于大量的劳务输出,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只有老弱病残者在家,农户的油茶林得不到及时管护,林木被乱砍滥伐,林地茶果被盗摘,茶籽被偷捡。因此,不少地方农民还没有等到茶果充分成熟,籽粒尚未饱满就提前采收,摘不到的地方用木棒敲打,油茶是花果同季树种,果实成熟的时候,也就是开花时节,在敲打球果的同时花芽也受到伤害。这样大小年明显加剧,有的林地甚至3~5年才有一次结果的机会。许多地方因山上茶籽被盗严重而提前摘果抢收,这些行为假如得不到及时制止,将会严重影响油茶产量和质量。   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严重的挫伤了当地广大群众发展油茶生产和投入的积极性,因此,应当进行油茶品种改良和低产改造,实施矮密早丰栽培,提高油茶在单位产量,实现优质、高产、最大限度地获得最好的經济效益。
  3油茶生产的对策
  根据凤山县目前油茶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3.1高度重视,强化宣传
  当地政府要把油茶低产改造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做大做强油茶生产,实现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各相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深入群众,广泛宣传发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调动广大群众自觉参与油茶低产改造工作的积极性。
  3.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群众的生产技能
  当地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制定油茶低产改造培训制度,每年按计划实施培训,油茶产区的群众做到应知尽知,应会尽会,真正掌握油茶低产改造的整套技术,提高自身的生产素质。
  3.3抓好林区道路建设,不断改善林区环境
  扶贫、财政等有关部门,每年安排一定的油茶林区道路建设专项资金,逐年解决林区行路难的问题,不断改善林区生产环境,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收入。
  3.4积极筹措资金,增加投入
  相关部门要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油茶低产改造专项资金,县财政要安排油茶低改专项经费,群众适当投劳,形成多渠道多门路的资金投入来源,农户自觉参与的氛围。
  3.5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油茶低改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点多面广,为保证油茶低改质量,由乡(镇)政府主导,村、组干部组织实施,农户严格按照低改技术规程施工,完成后,林业部门要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验收,合格后一次性结清低改工作农户资金。
  3.6强化服务保障,提升改造水平
  各乡(镇)领导、林业站、工作组进村入户,各司其责,各负其职。加强对油茶产业发展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指导、动员,林业站明确挂村技术指导具体责任人,现场演示,指导群众进行清理杂草杂木、内堂枝、砍除寄生枝、残株、除掉过于密植的树林、垦覆施肥等油茶低改和新植的技术性要求,为群众提供技术、优惠政策咨询的协调保障服务,不断提升改造水平。
  3.7结合实际,强化示范带动
  整合资金项目和技术力量,实行择优扶持,确定实施低改面积及地点,先实施群众基础好、劳力充足的地方,打造示范点建设,充分发挥示范片的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引导更多的群众参与油茶低改工作,逐步提高低改水平;并组织发动农户广泛参与油茶产业发展,通过示范点的辐射作用向全县铺开。
  3.8挖掘潜力,壮大油茶产业
  对衰老的树林,采取砍伐新植,按矮密早丰技术造林,对于过稀的林地进行补种,达到合理有效株数,对于发生八角疸疽病的林地,全部砍掉集中烧毁,采用全垦造林,按矮密早丰技术新植本地中果油茶林,不断扩大油茶林地面积,做大做强油茶这传统优势产业。
  3.9开拓进取,创新发展机制
  积极探索创新经营、融资、投入、技术推广等模式,增加油茶产业的发展动力。着重保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引导群众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积极引导组建多形式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增强规避市场风险能力;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引导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并与其入股,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动员一切力量积极参与,充分提高凤山县油茶经营和投资效益,使凤山县油茶这一长寿物产王牌永远名扬四海,誉满全球。
  参考文献:
  [1]苏学进.长寿之乡长寿物产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乡村发现,2015,(3),21-23.
  [2]凤山县统计局.2014年凤山统计年鉴[M].2014,26-92.
  [3]凤山县志办.凤山县志[M].2008.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妥善解决跨境电商客服工作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技巧,帮助广大客服新手尽快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方法】以植物产品为例,实地调研,从跨境电商客服的工作流程进行总结分析,并对跨境电商客服的谈判思路进行阐述。【结果】发现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不理解网站英文说明,导致客户产生焦躁心态;对明显来自卖方错误,随意承认会留下态度轻佻印象;解决方案由客户提出或者方案单一,造成被动处理结果;无证据的敷
期刊
摘要:农民合作社是提高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本文基于实地调研,采用比较分析方法,从市场链接、发展模式和外部环境三个层面研究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贷款广西农业综合开发与利用项目,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广西农发项目区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加强政策引导,加快农发项目区土地流转速度;金融机构增加金融支持力度;农
期刊
2016年6月上旬,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白希在农业厅办公室负责人的陪同下先后来到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植保总站、广西农业信息中心、广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水果生产技术指导总站、广西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等单位调研指导工作,并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情况汇报,细心了解单位存在的困难、急需解决的问题,和专家交流产业发展思路、措施和建议等。  调研中,白希厅长充分肯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族群概念的争鸣入手,以两岸客家和台湾族群的建构为实例,阐释了族群——族群认同——族群建构论这一组密切相关的概念的内涵,在肯定族群建构论合理性的同时,也指出了在台湾族群建构过程中建构论被过分夸大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族群边界;族群认同;建构论  【作 者】汤韵旋,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2004级博士生。厦门市,361005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2016年6月17日,台湾中华海峡两岸青农文教环保经贸交流协会冯光化理事长一行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参观交流。  座谈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副厅长谢东向台湾交流团介绍了广西农业的发展情况。谢东副厅长表示,广西农业发展较为稳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广西与台湾在农业方面的机制与平台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明显,合作成果丰硕。希望下一步要不断深化与台湾农业交流合作,继续加强平台建设,
期刊
【摘 要】民族旅游的开发是近年来旅游学术界和实践中争论较多的问题,主要围绕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而展开。村寨旅游是民族旅游开发中一种主要的形式,本文在比较几种民族村寨开发模式的基础上,以“中缅第一寨”——勐景来的成功开发实践为案例分析,提出一种以保护开发为前提、公司起主导作用、有鲜明特色主题、村民普遍受益的多赢发展模式,即CCTV模式。  【关键词】民族村寨;CCTV模式;勐景来  【作 者】张华明
期刊
摘要:創意休闲农业是创意休闲产业的重要支撑部分,以其源远流长的文化根源、丰富多样的形式内容、高度融合的包容型态,成为世界上先进国家的重要农业经济型态和产业系统。我国创意休闲农业起步晚,发展快,不可避免出现雷同化、类型化等问题。随着当前我国国内创意产业、休闲旅游与文化娱乐产业高速发展,融合着各产业要素的创意休闲农业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广西山青水秀,民风民俗浓郁,历史人文深厚。文章基于国内外创意农业
期刊
2016年6月23日上午,广西农业项目合作洽谈暨科技成果展示对接会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陈武,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香,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会长刘身利,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李克出席会议并致辞,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张秀隆主持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白希等自治区相关厅局领导出席会议。各市政府及区内182个有重大农业招商项
期刊
摘要:[目的]为推进田阳番茄产业更好发展。[方法]采用文献和实地调查分析方法。[内容]调查田阳县番茄种植业现状,分析品种结构、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等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种植品种较杂乱,近两年来出现裂果率较高的问题;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相对滞后;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品牌意识不不够强。[结果]田阳县番茄种植业由河谷平原向山区逐步扩展、品种繁多、生产经营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市场营销体系日益
期刊
为普及农业转基因生物知识、提升全民对转基因技术及产品科学认知水平,正视舆论关于转基因报导,2016年4月22日上午,中国农学会、广西农学会在柳州市联合举办“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知识学术报告会”,特邀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农业部CAC农业专家工作组成员、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处副处长、高级农艺师付仲文作专题报告。科研院所、高校、各市农业局、制种企业科技管理人员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