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村奇事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5405310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山的命运一直不好,还在襁褓中就因为家境贫寒,跟随爸妈离开家乡来到遥远的异乡做小生意讨生活,等他刚长大成人,生活也有了起色,爸妈却因为积劳成疾先后去世,这样一来他就成了个无父无母的苦命人。
  谁知这天否极泰来,林山意外收到一封信,这年头谁还写信啊?一看信封落款是某省某县筷子村,他顿时大惊:这是自个的老家啊!自个虽从没有回去过,但从小到大听爸妈无数次描述过故乡的风物,筷子村、筷子村,多么奇异的名字,尤其是家乡那与众不同的用筷子传统更是令人神往。
  等抖着手拆信一看,竟是老家的一位远房叔叔写来的。叔叔说他因为一条腿残疾终身未婚,现在已是风烛残年,除了林山这么一个侄儿,并没有其他亲戚,临老了越发思念,所以决定在他百年后所有家产都由林山继承。叔叔最后说,他跑水上运输一辈子,积累的家产并不是个小数,足可以给林山娶妻生子,过上富足的生活,所以希望林山见信后立即回来,他已时日不多了,急切想见侄儿最后一面。
  林山知道家乡是个水乡,好多人一辈子从事水上运输,此刻读完信又惊又喜,有钱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位长辈牵挂着自己,这样一来就可以回到故乡安居乐业了,何况爸妈临终前也希望他回到故乡,这可太好了。
  林山的喜悦一时间直往外溢,按都按不住,急切想找人分享一下,可自己并没有三朋四友,就在这时恰好遇到一位叫陈得龙的仅有的朋友,当即拉住他,把这件天大的喜事一五一十地说了,最后说:“得龙,我之所以告诉你,一来让你分享我的喜悦,二来向你告别,明天我就回老家了,现在真恨不能立即见到叔叔,看,这是我刚出生时叔叔送给我的礼物。”
  叔叔送的礼物是一双小小的长约半寸的黄铜筷子,顶端有细孔,用红线穿了挂在林山的脖子上。陈得龙一听也为他高兴,说:“真是件大喜事,我得为你庆贺一下,走,喝两杯去。”
  在酒桌上陈得龙频频举杯敬酒,并不住地问林山爸妈及其他人的情况,林山心中高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又开怀畅饮,不知不觉中酩酊大醉,连路都不能走,只得任由陈得龙扶着,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他完全不知道他将万劫不复。
  此时夜色已深,星月无光,那陈得龙扶着林山径直来到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小树林内,林山嘴里嘟囔着:“得龙,你不知道,我小时候常听我爸妈讲,老家筷子村是个相当守旧传统的地方,老规矩多得不得了,也很有趣,我敢说外地人绝不会知道的,要不我讲给你听听……”
  可是林山永远没有机会讲了,陈得龙突然眼露凶光,从怀中掏出早就准备好的铁锤,狠狠一锤砸在林山的脑袋上,在拽下铜筷子后又掏出林山的身份证,再把铁锤远远地扔入河中,最后扬长而去。此时四下里空无一人,林山在这儿没有多少人认识他,陈得龙也是个外地来的打工者,这样的案子将铁定是件无头案。
  第二天一大早,陈得龙坐上了去筷子村的火车,他将冒充林山去继承遗产。姓陈的从来就不是个善茬,他曾经因为拦路抢劫坐过牢,最后在家乡实在混不下去了才远走他乡,现在为了发财正天天谋划是偷盗还是抢劫,突然间从天而降一大笔财富,他这样的人又怎能错过?筷子村的人从没见过林山,林山一句家乡话也不会说,所以没有人会看出自己是李鬼的。
  火车这一坐就是两天两夜,然后又坐汽车,在这段时间里,陈得龙拿出那双小小的铜筷子不住地把玩,然后意外地发现筷子上有花纹,弯弯绕绕的像是一种古老的符咒。又不住强化记忆,把林山告诉自个的有关林山爸妈的一切及其他方面的信息反复背诵,当确信再无破绽时筷子村也差不多到了。这是一座古老、沧桑、四面环水的大村落,只有大桥与外界相通。见来了陌生人,村里人全用一种探询的眼光打量他,陈得龙毫不畏惧,礼貌地问道:“我是林山,请问我叔叔家在哪?”
  他说的自然是普通话,村里人一听激动极了,有些人甚至都掉了眼泪,上前拉着他,操着生硬的普通话说:“你就是林家小子?啊呀,你可回来啦,可怜我们再也看不到你爸妈了……你叔叔想死你了,你再迟一点回来只怕就见不到他了。你叔叔家就在前面,河边的那个大铁船就是,他在船上生活了一辈子,如今临老了更是离不开啦。”
  那是艘巨大的铁船,能值几十万,陈得龙心中暗喜:林山没有说谎,他叔叔果然挣下了一片家业,这趟没有白来!于是从岸上跨上船,一边往船梢走一边假装激动地叫道:“叔叔、叔叔,我回来啦,我是林山!”
  话音刚落,舱后艄有人颤声叫了起来:“你、你是林山吗?”
  陈得龙抬头一看,只见一个拄着拐杖的瘦弱老头儿出现在面前,一眼看去果然跟林山长得很像。陈得龙连忙上前一把拉住老头儿,呜咽着说:“叔叔……我是林山,我回来了,我再也不走了。”
  叔叔一听浑身都颤抖起来了,又一眼看到陈得龙挂在脖子上的铜筷子,一下子老泪纵横,失声泣道:“山子,你就是我的山子,你终于回来了……”
  叔侄俩相互搀扶着坐下后,叔叔又急不可耐地询问起来,问山子爸妈的情况,问他们是怎么死的,又问以前的事,陈得龙是早有准备,回答得滴水不漏、即使偶尔有一两件事不知道,也被他以年代久远记不清了而遮掩过去,看得出叔叔的询问只是出自本能,并不是心存疑虑。
  就在这时叔叔站起身,说:“瞧我,老糊涂了,到现在还没有倒杯茶给你吃哩。”
  陈得龙一听连忙抢着站起身,说:“叔叔请坐,我来倒,哪有叫叔叔倒茶的理?”说着强行扶叔叔坐下,自个屁颠屁颠地泡了两杯茶,茶叶罐旁边有一只碗,里面放着好多不大浑圆的花生米,也不知是干什么用的。陈得龙说:“叔叔请喝茶!”同时心里暗暗佩服自己反应快、有礼貌,又笑叔叔土气,喝茶叫吃茶。
  又聊了一会儿,叔叔慈祥地说:“今天你刚回来,叔叔得给你接风,咱是水上人家,自然就在船上吃了。瞧,我准备下了好多菜,就等你回来哩。叔叔有钱,你不要担心花费,哈哈。”   叔叔早就请邻居大婶准备了一桌好菜,水上人家自然吃河鲜了,陈得龙见了暗暗吞口水,这些稀罕物平时只是听说过,哪有钱吃呀,现在摆了满满一桌子,这么说有钱人生就开始了?
  叔叔还请了好多邻居作陪,大家在后舱团团盘腿坐下,一边说笑一边吃菜喝酒,陈得龙见事情进展得顺顺当当,不由得心花怒放,又见菜品相当丰富,顿时甩开筷子大吃起来。正吃得高兴,大婶端上一盘子鳜鱼来,陈得龙大喜,这可是水珍,当即伸出筷子大吃,正吃得欢,忽然无来由地觉得气氛有点奇怪,停筷一看,大伙全用一种陌生的眼光打量着自己,心中顿时一惊,连忙放下筷子—本能地把筷子平放在了碗上,谁知身旁有人一伸手,把筷子拿下来放在了桌子上。
  陈得龙正惊讶,叔叔操着蹩脚的普通话开腔了:“山子,你会说家乡话吗?”
  陈得龙说:“不会,我离家太久了,一句都不会,爸妈在外面时也说普通话……”
  叔叔轻轻点点头,好像很满意这个回答,忽然转过脸朝几位邻居说了什么,他说的是家乡话,陈得龙哪里听得懂,然后那些邻居同样操家乡话谈了起来,越谈大伙的神色越奇怪。最终叔叔再次操普通话,说:“林山,你注意到你的表现了吗?在筷子村,只有吃茶一说,没有喝茶一说,之所以叫吃茶,是因为茶内有东西,你又是个游子,所以为了讨口彩,茶里必须有落花生,意思是叶落归根一生平安,既然是吃茶,那就必须有筷子,可你呢,只倒了两杯茶叶茶,连筷子都没有,这像什么话?从筷子村走出去的人,无论是谁,无论过多少年,这些规矩一辈子也不会忘的,你爸妈难道没有教过你?”
  陈得龙大大吃了一惊,难怪茶叶罐旁有花生米,原来如此!正心思飞转想找借口,叔叔又开腔了:“这个倒还罢了,就算你忘了也不算什么,最主要的是,你竟然不会用筷子,筷子村筷子村,之所以这么叫,就是因为我们这用筷子的规矩最多,又何况在船上。而你哩,长辈没拿筷子你倒先拿了,然后放筷子时竟然把筷子放在碗上,这叫什么?这叫搁筷子,用船人家最怕搁浅,所以你又犯了大忌,筷子村出去的人绝不会这么使筷子的。”
  陈得龙听得目瞪口呆,隐隐觉得不妙,叔叔又冷冷地开口了:“还有,鱼是船上人家最尊贵的菜,所以吃鱼时第一筷子必须让最年长、最尊贵的人先动,你倒好,步步抢先,现在大伙都瞧在眼里哩,这样的话传出去,你让我这张老脸往哪搁?最后,我问你,你知道你脖子上挂的铜筷子有什么说道吗?”
  陈得龙脸上的汗“刷”的就下来了,支支吾吾地开不了腔,忽然灵光一闪,叫道:“是‘林山’两个字是不是?”
  叔叔摇摇头,说:“胡说,告诉你,一只筷子上刻了个‘平’字,另一只刻了个‘静’字,是篆书,当年请一位教书先生刻的,所以你即使注意到了筷子上有字也认不得是不是?用船人家最希望的就是风平浪静,又是筷子村的人,所以把这两字刻在了筷子上。如果你是林山肯定知道的,因为你爸妈一定会告诉你的,现在,你告诉我,你到底是谁?我侄儿的铜筷子为什么会在你手上?”
  陈得龙至此终于知道大事不好,刚要动,叔叔早用家乡话吆喝一声,桌上其他人一下子扑上来死死按住了他,那边有人已掏出手机报了警。
  听着警笛声由远而近,陈得龙不由得肝胆俱裂、魂飞魄散,想不到刚来一会儿就露了馅,这下全完了,警察只要一并案就会发现自己杀了林山。怪只怪这儿的规矩太可怕了,唉,当时为什么不听林山说完筷子村的规矩再动手呢?
  选自《故事林》2015.9
  (段明 图)
其他文献
泸城的豆腐店多,惯使刀法的老林,切豆腐的手艺堪称一绝。但凡经他切过的豆腐,口感脆嫩,味道清香。所以泸城人喜欢提前站好队,等着老林慢悠悠地从店里出来。店里的伙计早把砧板洗得干干净净,几可照人!泸城人爱吃老林店的豆腐,一则是冲着豆腐味道,二是看老林的表演,够爷们!  老林的刀法,泸城人不懂,但老跑江湖的人说,老林的刀法凶悍,凶中有术,招招惊人,让人忘不了。县令大人吃过老林店的豆腐后,赞不绝口,竟是非老
期刊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九月,茶商胡大和余仲卖完了从家乡浙江收的茶叶,满载着银子准备衣锦还乡。当二人行至直隶省清苑县时,发现驿道旁有一辆马车陷到了沟里。车上的两人看到胡大和余仲,便请他们帮忙推车。在推车的过程中,胡大和余仲得知这二人和他们是同乡,两人是表兄弟,一个叫钱阿三,一个叫蒋四郎。四人相谈甚欢,眼看天色已晚,钱阿三和蒋四郎便邀胡大、余仲一起住店。  客栈只剩下一间可以住四人的房间,余仲帮钱
期刊
如果你穿越回去的古代社会既没有沙场,也没有江湖,更无法和皇族扯上关系,那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至少,你要让自己成为一个重仪表、懂礼貌的普通人。  从头发到衣着处处都可做文章  在古代,普通人乱穿衣是不对的。这可不仅关乎时不时尚、养不养眼,首要的问题是—别犯法。换句话说,穿符合你身份的衣服,别僭越。  在物资匮乏的商周时期,差别倒不是很大,大家都穿着上衣下裙的麻布“套装”,贵族在裙子外面再多系一片革制
期刊
隋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流行收藏黄金。各部酋长都以金子多少论富贵,谁都想更多地占有金子,部族之间经常为此无休止地发生战争。  梁毗是西宁州刺史,他曾贴出文告,禁止这种部族夺金之争,但是毫无效果。不过,因梁毗身为刺史,各酋长都争相送金子给他。  一次,梁毗设宴款待众酋长。酒过三巡,梁毗叫人把各酋长送来的金子端出来放在桌上,忽然对着金子号啕大哭:“此物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你们都为了它相互攻打,使多少
期刊
拜主考拜宰相再拜皇帝  在古代,科举考试及第的“毕业生”们,要参加谢恩、过堂、期集等一系列活动。其“毕业季”的繁忙,比之现在,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  首先是拜谢主考官的“谢恩”。唐代省试放榜之后,凡榜上有名的进士,要一同前往主考官的府邸,感谢座主拔擢之恩。谢恩时,各位及第进士按名次排好队,状元出列致辞,接着进士们一一拜见主考官,作自我介绍,并致感谢之意。  随后,主考官便要带领新科进士到中书省都堂
期刊
清代合州(今属重庆市)有一个士子,本是个不读诗书的纨绔子弟。当年参加县上初试,他出钱雇了个枪手代他答卷,结果竟高居榜首!这厮不通文墨、贪玩厌学,在童生中人人皆知。名次一公布,公众哗然。可是,在紧随其后的由县官亲自点名的考试中,这厮又买通县令的听差,将考卷传递给场外的枪手。四场下来,他仍名列第一。  考生们料定其中必定有诈,纷纷要求县令亲自对他面试一场,不准差役、书童等无关人员靠近。县令也有些疑惑,
期刊
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人过着“宋瓷一样精致的生活”,当时的社会、经济、科技均达到了相当的文明程度。  宋朝“白领”也叫外卖  有人统计过,《东京梦华录》(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其中酒楼和各种饮食店占了半数以上。《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一百余栋楼宇房屋,其中可以明确认出是经营餐饮业的店铺有四五十栋。南宋笔记《武林旧事》《都城纪胜》
期刊
哥舒翰,是突骑施首领歌舒部落的后裔,以部落为姓。苦拨海一役,吐蕃精骑从山顶排三列队疾驰而下,哥舒翰一人立于马上,手持半段枪逆其锋而击,三列人马无不摧垮,自此声名大振,从一名小将一路升至陇西节度副使,带兵多次击退吐蕃军的进攻,使吐蕃不敢再进犯青海,成了威震一方的战将。  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前线失利的消息不断传来,朝廷派哥舒翰奔赴潼关“拒贼”。此时的哥舒翰已经年老,加上身患重病,正在家养病
期刊
曾在曲阜孔家旧宅看到一副对联:“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是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里的句子。  如今,去深山的人多了,也往往成为一种标榜。真正的平静,不是跑到深山老林里去,也不是非要到农村去租二亩地不可。  陶渊明早就说过:“心远地自偏。”  选自《特别关注》
期刊
晚唐诗人温庭筠的作弊手段堪称一绝,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古往今来第一“神枪手”非他莫属。然而,温庭筠的考运却不怎么样,从近40岁起,他参加过五六次三年一度的“高考”,却始终考不上进士。但他很有奉献精神,每次考试做完试卷后,都自愿无偿地帮助周围考生答题。老温这枪手干的既不为名又不为利,简直让人感动。  唐宣宗大中九年(公元855年),朝廷再次举办“高考”,礼部侍郎沈询主持考试。鉴于作弊专业户温庭筠早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