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如何看待科学、平等和爱国?

来源 :新生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yong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社会里,比如我们的社会,会有很多公论,如科学、民主、平等、自由和爱国,这些都是公认的价值观。鲁迅对这些公认的价值观持有怎样的态度呢?
  先说科学。鲁迅早在《科学史教篇》一文里就说过,科学尤其是西方的现代科学传入中国,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将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所以他非常強调科学和科学思维。但在肯定科学意义的同时,鲁迅又提出警告:如果把科学当成一种宗教,陷入科学崇拜的陷阱,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陷入了唯科学主义,那么就可能使人生陷入枯竭,就会缺少一种美感,一种特别的想象力,以及一份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情感。当你过分理性化以后,一切都是理性思维,你就会压抑人的非理性一一例如一些根本性的记忆、情感和思维。所以鲁迅说,我赞成科学,但是对科学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充分理解,这是鲁迅的科学观。
  民主。鲁迅当然是民主的支持者、鼓吹者,但鲁迅也提醒我们,民主有一条基本原则叫少数服从多数。这一原则可能会导致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压迫。这也很好理解,比如说网络的兴盛显现了民主的发展,但也会造成“网络暴政”,对此大家应该都有体会。所以说鲁迅在肯定民主的同时又质疑民主。
  平等。鲁迅作为左翼知识分子,当然强调平等,但他也提醒我们,平等绝对不是平均主义。如果你强调平等,把一切都削平,你把最高的砍掉了,最低的也上不来,反而会造成新的社会问题,甚至带来新的社会灾难。所以对于平等,鲁迅也是既要肯定又有质疑。
  自由。鲁迅当然强调自由,有记者曾经问过鲁迅,说如果你现在面对一个中学生,你准备对他说什么?鲁迅说,我要对他说,第一步要争取言论自由。但鲁迅同时提出来,自由和平等可能是矛盾的。他批评当时的自由主义者,说你们讲自由是对的,但如果过分强调自由,陷入纯粹的精英意识,就有可能忽略社会平等。
  还有爱国。鲁迅当然是爱国主义者,这里也可以讲一个故事。鲁迅临死之前,曾托他的三弟周建人带一封信给二弟周作人,这可能是周氏兄弟间的最后一次对话。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高潮时期,鲁迅在信中说,他注意到北方的很多教授都在救国宣言上签了名,但周作人没有签。鲁迅当然理解周作人为何不签,因为他觉得在这一点上他和周作人是一样的,救国主要是政府的事,过分打民意牌来救国是不行的。但是他提醒二弟,这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存问题,一个知识分子在民族生存问题上态度是绝对不能含糊的,你必须坚持爱国主义,这恰好击中了周作人的要害。鲁迅在这里提醒我们,在存在着民族、国家观念的现代社会里,每一个国民包括知识分子,不管有怎样的理想信念,都应该有基本的民族立场,都应该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由此可见,鲁迅对我们习以为常、从不怀疑的东西,如科学、民主、平等、自由、爱国等价值观都持有一种非常复杂的态度。他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认,而是在肯定中有否定,在肯定中有质疑。他强调既要吸取这些价值观念,同时也要保持质疑。要在吸取与质疑、肯定与否定之间不断旋转,从而使自己的思考逐步深入。这是一种我称之为鲁迅式的、既有坚守又有质疑的思维模式。
其他文献
张爱玲提到自己长辈时说,“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儒林外史》里确有很多篇幅在写吃,其中最醒目的吃货是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自带一副红烧肉气质,走到哪里,哪里就显得开胃。蘧公孙请他吃饭,摆出一碗炖鸭、一碗煮鸡、一尾鱼、一大碗煨得稀烂的猪肉。马二先生“吃了四碗饭,将一大碗烂肉吃得干干净净。里面听见,又添出一碗来,连汤都吃完了”。而马二先生游西湖的时候,更是一路茫然大嚼,也顾不得看湖景看
期刊
孔融在历史上是个知名度很高的人物。知名度高,不是由于他有什么特别的表现,而是人家上了中国古代的儿童教科书《三字经》,而且在几乎家喻户晓的通俗小说《三国演义》上也有那么很正面的几笔。有谁不知道孔融让梨呢?自从《三字经》诞生以来,中国的父母总是忘不了拿这事教育孩子。不过,对我来说,孔融让梨,却是个不那么愉快甚至有点愤愤的故事。因为我最小,在小时候那些物质极度匮乏的日子里,分东西吃的时候,如果我实行了孔
期刊
“左手沙漠,右手海洋”,突尼斯同时拥有地中海的浪漫和撒哈拉沙漠的荒凉:西南部是浩瀚的撒哈拉沙漠,东北部则是风情万种的地中海,小城、港口、帆船、沙滩……  曾有人说,没去过撒哈拉沙漠的人不足以自诩为“旅行家”。而要探索撒哈拉,自驾游绝对是不赖的选择。突尼斯面积并不大,与我国贵州省相当。几小时之内,便可以从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驱车深入到撒哈拉腹地。今年6月初,笔者曾和几位小伙伴一起驱车前往撒哈拉,观盐湖
期刊
文学与儒学一直是中古时期士人思想世界中的两条路径,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两者的界限也并非泾渭分明。对于士人身份的认定一方面出于后世研究者所采取的立场,另一方面取自于史籍本身对士人身份的判定,正史中《儒林传》和《文苑传》(或称之为《文艺传》)就是书写者对士人认定并将其集合的一种书写模式。自秦汉到魏晋,文学的独立性逐渐加强,文学不再只是有助教化的经典之文,而成为士人的一种审美情趣,文质之间的争论也导致中古
期刊
19世纪俄罗斯作家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写过一件事,一名年轻军官奉命去搜捕一个准备逃亡的波兰地主,到达他的庄园时,发现大门紧闭,似乎人去楼空,但职业的敏锐使他破门而入,不料一个高大漂亮的女人站在他面前,默默地指着一个怀抱小姑娘的男子,十分沉静地问他是否要狠心地弄死他们。军官向她解释,自己是奉命行事,可女人的双目一刻不离地逼视着他。他不知所措:“那我该怎么办?”女人以不容商量的语气发出命令:“你下
期刊
近年来,理论界对网络虚拟社会语境下的青少年价值观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从已有的研究成果透析,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发展呈现出前进与后退、创新与守旧、传统与未来的演变态势。其一,青少年随着全球化的彰显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随着网络时代的悄然来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与传统的价值观念分化的发展态势和新的价值取向;其二,在网络虚拟社会新语境下,青少年的價值观念呈现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现象,青少年在不断地自我调适
期刊
1984年,作为最早一批去北美读MBA的大陆留学生,我虽然有奖学金资助,但经济远比大多数人拮据。第一年,我甚至没有看过一场电影。可是,我依然拒绝去做在餐馆洗盘子之类的工作赚钱。  我在加拿大的兼职,就是找机会去银行、大公司做事,为重要的会议做服务。哪怕收入很少,甚至做义工翻译,只要能进入商务中心的圈子,接触毕业后期望从事的业务,为以后的发展积累经验,我觉得就够了。  这就是我留学时代的求职经历。我
期刊
1969年9月,我初到美国读书。在旧金山机场看到通往全球的航班表: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阿姆斯特丹、莫斯科、斯德哥尔摩……  那是个吓人的启蒙经验。世界如在眼前,地理课本里的地名,原来都是可去的城市!  那年5月,摇滚乐、大麻、性爱,50万人大聚会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震动了全球的年轻人,而我来自戒严的台湾。一年多以前,巴黎、东京、纽约、伯克利,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在台北,我崇拜的、曾在明星咖啡厅仰
期刊
不读书,你照样可以刷微博、微信、公众号。你被早安帖、晚安帖闪闪发光的句子惊艳到,你被公众号文章一套一套的说辞打动。你转发、点赞、收藏,然而你收藏的只是小编们从经典书籍的瀚海中舀出来的点滴。那些让你感到惊艳的句子和说辞,在经典书籍里密集地排列着,还有成千上万躺在图书馆里、书店里,然而你不知道,你永远无法亲手打捞那些好东西。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自认不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花费半生来阅读的人。
期刊
这是美国西部的一个小镇。圣诞夜,大雪纷飞,夜空中没有一颗星星。  小镇西边一户人家的窗户,透出微弱的灯光,一个十岁男孩正偏着头在灯下写信。他不时搓搓冻得冰冷的手。“孩子,你在给圣诞老人写信吗?”他的母亲走过来问。  那个时候,镇上许多穷人家的孩子都给圣诞老人或上帝写信,请这些神明帮助自己,只是,几乎没有灵验的时候。所以,人们称这个贫穷的小镇为“被上帝遗忘的地方”。  男孩叫克里,他对母亲说:“不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