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有大小轻重之分,《红楼梦》宏大而厚重,格局之大,成为中国传统小说的顶峰;而《天香》自成一路却也难抹其痕迹,《天香》真有《红楼梦》的味道。
小说不是诗词赋,而是曲,它表现的是俗情。大观园里的姐妹各个超凡脱俗,无论其海棠诗社,还是葬花抓蝶,雅趣都透着俗情。天香园也是一个乐园,人间天堂一样:天香园的人,洗尽铅华唯美离尘,尽是像《红楼梦》里形容贾宝玉的“精致的淘气”。柯海和哥哥性情不同,专好浓艳华丽一路,年轻时候一味胡闹,可到制墨这一玩就有了人生的况味;阿潜声色犬马,耽溺于声乐之中,移了性情,甚而出走;阿昉开豆腐店,却也有着他的一份人生思考……王安忆说这些人:“都挺出格的,都是逾矩。”
相比于王安忆的《长恨歌》,细腻的笔触,长长的历史图景,深沉的人生感喟,对于女性的深度体悟在《天香》里都有继承,可是却写得更为丰满繁复,格局更大,立意更为高远。王安忆在《天香》中的尝试是对自我写作的一次重大突围,世情小说到了《红楼梦》到达了很高的高度。后世小说家对其多是仰望,心存敬畏,王安忆能够蓄积力量终于喷薄而发,也是一种致敬的方式。可是王安忆毕竟是王安忆,女性作家和男性作家之间还真是有些细微的差异,而这个差异似乎就成为了不同作品的一点特异之处。看《天香》,第一部娓娓而来,运筹帷幄,充满理性的光辉;第二部,汪洋恣肆,情不能已,感情较之理性占了上风;第三部才是真的好,就一个院子里,几个女人,一个孩子,遣词造句得心应手,处处银瓶乍破,亦是大珠小珠落玉盘。
女主人公沈希昭是王安忆一直以来心中要勾勒的女性化身,所以你看她写沈希昭的文字百转千回,书中的一切人,都围绕这个中心。小绸是前世沈希昭遗世独立的身影,挚情却也固执;蕙兰是她来生俗世的轮回,而阿潜则带着她巾帼不让须眉的英气。她是真好,做女儿是女儿态,做妻子又是妻子态,为人母又是母亲态,恰到好处。所以说王安忆先是有了一个主心骨,然后为其绣出一生的枝枝叶叶,再补出整个图景,等到绣品完成,纵使万花叠翠也掩饰不出那中间最动人的一株,这一株就是沈希昭。
天香园绣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上海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中国明清社会发展的历程。由一个园子作为一个点,然后逐步扩大,折射出社会历史的大背景。这是王安忆的雄心,也是她超越以前作品的一次突破,天香园起了,宴宾客了,天香园败落了,可以说王安忆对《红楼梦》多有借鉴:无论是天香园之于大观园,申府之于贾府,以及那种繁华至极处后的衰败,处处使人会然于心。如果王安忆只到此为止,那么王安忆所做的不过是对《红楼梦》的一次仿写,只是背景不同而已,王安忆自有自己的想法,上海作为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发源地,它与传统的中国乡土文明截然不同, 王安忆不仅在于写出那份历史,而更要写出雅俗的变动回环,在于人对于生活向上的精气神。
王安忆的语言是好的,第一部大气,第二部感情深挚,第三部既平静朴素却也绚烂至极,这是语言的高峰。王安忆真是理性平静的开始,写着写着自己就进入故事里面,感情有些节制不住,到了结尾猛地刹车,园子、人、事,都草草了事,真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但是毕竟有了一个结尾。王安忆说:“我自忖有一点比《红楼梦》强,那就是《红楼梦》没写完,而我写完了。”《天香》无论格局、立意、语言,还是故事本身,算得上是顶尖的了,读第一部也许有点起了反感,那么琐碎的事情,可是耐心点,好的东西都需要一点耐心,进入了才能读出其趣味,觉出真的好。
(编辑 雷虎 leihu757@163.com)
小说不是诗词赋,而是曲,它表现的是俗情。大观园里的姐妹各个超凡脱俗,无论其海棠诗社,还是葬花抓蝶,雅趣都透着俗情。天香园也是一个乐园,人间天堂一样:天香园的人,洗尽铅华唯美离尘,尽是像《红楼梦》里形容贾宝玉的“精致的淘气”。柯海和哥哥性情不同,专好浓艳华丽一路,年轻时候一味胡闹,可到制墨这一玩就有了人生的况味;阿潜声色犬马,耽溺于声乐之中,移了性情,甚而出走;阿昉开豆腐店,却也有着他的一份人生思考……王安忆说这些人:“都挺出格的,都是逾矩。”
相比于王安忆的《长恨歌》,细腻的笔触,长长的历史图景,深沉的人生感喟,对于女性的深度体悟在《天香》里都有继承,可是却写得更为丰满繁复,格局更大,立意更为高远。王安忆在《天香》中的尝试是对自我写作的一次重大突围,世情小说到了《红楼梦》到达了很高的高度。后世小说家对其多是仰望,心存敬畏,王安忆能够蓄积力量终于喷薄而发,也是一种致敬的方式。可是王安忆毕竟是王安忆,女性作家和男性作家之间还真是有些细微的差异,而这个差异似乎就成为了不同作品的一点特异之处。看《天香》,第一部娓娓而来,运筹帷幄,充满理性的光辉;第二部,汪洋恣肆,情不能已,感情较之理性占了上风;第三部才是真的好,就一个院子里,几个女人,一个孩子,遣词造句得心应手,处处银瓶乍破,亦是大珠小珠落玉盘。
女主人公沈希昭是王安忆一直以来心中要勾勒的女性化身,所以你看她写沈希昭的文字百转千回,书中的一切人,都围绕这个中心。小绸是前世沈希昭遗世独立的身影,挚情却也固执;蕙兰是她来生俗世的轮回,而阿潜则带着她巾帼不让须眉的英气。她是真好,做女儿是女儿态,做妻子又是妻子态,为人母又是母亲态,恰到好处。所以说王安忆先是有了一个主心骨,然后为其绣出一生的枝枝叶叶,再补出整个图景,等到绣品完成,纵使万花叠翠也掩饰不出那中间最动人的一株,这一株就是沈希昭。
天香园绣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上海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中国明清社会发展的历程。由一个园子作为一个点,然后逐步扩大,折射出社会历史的大背景。这是王安忆的雄心,也是她超越以前作品的一次突破,天香园起了,宴宾客了,天香园败落了,可以说王安忆对《红楼梦》多有借鉴:无论是天香园之于大观园,申府之于贾府,以及那种繁华至极处后的衰败,处处使人会然于心。如果王安忆只到此为止,那么王安忆所做的不过是对《红楼梦》的一次仿写,只是背景不同而已,王安忆自有自己的想法,上海作为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发源地,它与传统的中国乡土文明截然不同, 王安忆不仅在于写出那份历史,而更要写出雅俗的变动回环,在于人对于生活向上的精气神。
王安忆的语言是好的,第一部大气,第二部感情深挚,第三部既平静朴素却也绚烂至极,这是语言的高峰。王安忆真是理性平静的开始,写着写着自己就进入故事里面,感情有些节制不住,到了结尾猛地刹车,园子、人、事,都草草了事,真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但是毕竟有了一个结尾。王安忆说:“我自忖有一点比《红楼梦》强,那就是《红楼梦》没写完,而我写完了。”《天香》无论格局、立意、语言,还是故事本身,算得上是顶尖的了,读第一部也许有点起了反感,那么琐碎的事情,可是耐心点,好的东西都需要一点耐心,进入了才能读出其趣味,觉出真的好。
(编辑 雷虎 leihu7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