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练大学精神 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l7623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新清,河南新野人,法学博士、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现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常务副校长(法人代表)、党委副书记。兼任教育部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是刑事诉讼法学、律师学,撰写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70余篇。曾获“宝钢教育奖”“北京市青年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您怎么理解“人民满意的教育”?
  王新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目标要求。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又两次强调了这一目标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我认为,人民满意的教育是“符合人民意愿,满足人民需求”的教育。从逻辑上讲,它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第一,适龄的青少年都能够公平、顺利地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第二,学生都能够在学校愉快、健康地成长;第三,教育能够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人才;第四,受过学校教育的人,都能够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工作,人尽其才;第五,从学校毕业了的人,有机会和条件接受终身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个要求很高的教育,我们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达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单靠学校是不够的。从学校来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让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满意。
  记者: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同志在今年教师节向全国教师致慰问信时也强调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您从教20余年,请您谈谈如何做一名让学生满意的教师?
  王新清:1988年,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留校任教,教龄已有25年。总结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有四点体会:讲授知识要丰富;教学方法要灵活;心里要永远装着学生;既要授业、解惑,也要“传道”。
  讲授知识要丰富,包括“新”“全”“理论和实践相联系”和“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要传授分析方法”四个方面。教师既要掌握近期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又要掌握教学大纲要求讲授的本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每一门课程都不是孤立的,必须找到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与其他课程建立有机联系。
  恰当的或者说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灵活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做到“因课施教”“因材施教”和“因时施教”。具体而言,就是根据课程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应,适时采取能够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学习热情的讲授方法。
  教师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只有心里永远装着学生,才能赢得人们的尊敬。教师应该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门课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业有什么帮助?为了使他们能够顺利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这门课应该怎么讲?总之,教师要通过认真讲授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随着现代教育分工的细化,“传道”似乎成了德育工作者的事情,专业课教师似乎不过问德育的事,这是完全错误的。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看,每一位教师都要既教书又育人,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这既是人民的期望,也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身体力行。
  记者:每年新生入校,您都会给他们讲大学之道,谈谈大学、大学生和大学生活。在您看来,何为大学?大学为什么需要精神?大学应该具备怎样的精神?
  王新清:高等教育在人类历史上,存在有几千年了。但是,现代大学制度,仅有千年左右的历史。意大利的巴勒莫大学、博罗尼亚大学是人们公认的现代大学的起源。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国外的名校创立时有两个特点:一是民间举办;二是政府对学者比较宽容。学者们衣食无忧,想的都是和人类发展密切相关的大问题。所以说,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是因为思想之大。
  现代社会,时代的浮躁情绪蔓延,功利化色彩严重,精神追求缺失,精神引领乏力。人必须有精神,大学在发挥精神追求、精神引领的社会责任中不能缺位。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育精神。大学精神是社会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引领社会精神的重要动力,也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大学精神要服务于办人民满意大学、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大局。大学精神也会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确立人生目标,塑造完美人格。现阶段更需要提倡塑造、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
  西方的大学精神主要有四种:独立自主、思想自由、民主意识、质疑批判。这些都是指在科学研究、探索新知方面不受条条框框约束,营建良好的学术氛围,而不是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不受法律和道德约束。
  大学在发展,大学精神也应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不管什么样的大学,其精神不应离开以下三点内容:一是追求真理。大学虽然是个弹丸之地,但大学的研究无所不包。大学之大在于思想之大。如果不追求真理,大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二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指的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大学如果仅仅追求真理而忽略人文关怀,也很难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三是促进和谐。社会具有多样性,如何不发生文明的冲突,如何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们和谐相处,需要有一批思想家、学者设计一系列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来促进人类的和谐。和谐是和而不同,既能保持多元化,又能保持这个社会和和美美地向着一定的目标前进,正如费孝通所说的“美美与共”之佳境。
  大学除了上述精神外,还要秉承一种精神,即责任和使命。我们是劳动人民供养的,大学不直接创造拿金钱衡量的物质价值,所以我们必须具备一种道德,就是为人类谋幸福,这便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是大学的基本道德。大学还要为国家的富强作贡献,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的幸福生活作贡献。
  记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以下简称中青院)的精神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王新清:大学不在于大小,关键在于“精”,在于有好教师、好学生,有一个好的大学精神,这样才能出成果、出成绩,才能为世人所认可。中青院的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精英意识、家国情怀。学校在中央团校的基础上建立,从革命时代延续的精神浸润着后辈学子。理想信念教育和责任意识培养,一直是中青学子的必修课。第二,脚踏实地,能吃苦肯干事。中青学子不仅有“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激情,而且更懂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第三,朝气中闪现锐气。多年的校园文化实践,使学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辩文化”,让中青学子充满锐气,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高等教育提出“优化办学结构办出特色”的要求。作为团中央直属高校,中青院在办学实践中如何确定和强化自己的特色?
  王新清: 作为共青团中央直属院校,“青年”和“政治”是党中央赋予这所学校的天然特色和光荣使命。从学校的历史传承、专家评估和社会评价来看,“青年”和“政治”是学校的显著特色,体现在课程设置、科学研究和校园文化传统上。
  中青院设有青少年工作系、青少年研究院。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在坚持教育部关于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原则意见的基础上,突出青年特色,开设有青少年研究相关课程近20门。广大教师基于主流的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以“青年”为研究对象,开展青年研究、青年工作研究、青年组织研究,取得了一批丰硕成果。积极探索具有学科交叉性、互补性和融合性的新兴学科。“政治”特色的内涵并非局限于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上确定的一级学科门类“政治学”及其下设专业。在我们看来,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公共管理相关的法学、社会学、新闻学等专业,都有很强的政治内涵。
  历经65年的改革发展和历史传承,中青院逐渐形成了“实事求是,朝气蓬勃”的文化积淀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传统。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围绕“青年”和“政治”这一内核,立足学校的文化历史底蕴,深刻挖掘和凝练“团校传统、中青精神”,积极推行价值管理,大力倡导和谐文化,引导师生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学校愿景目标的实现。
  记者:为了实现“政治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做了哪些尝试和努力?
  王新清:学校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结合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和共青团事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新变化和新需求,不断充实和完善富有成效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富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高度重视党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坚持以党建带团建促班建,坚持理论学习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将政治素质培养贯穿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实践的全过程。开展以文化素质教育改革为主体的通识教育改革,推进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基础的专业教育改革,坚持以师生共读专业经典著作为主的读书活动,辅之以学校和各个专业共同开设的品牌系列讲座,打牢学生的理论基础。坚持把实习实践作为有学分的必修教学环节,以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基础,以课程并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为载体,以社会服务为抓手,督导师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意,寻找科研课题,学以致用,不断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坚持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等专业性教育,支持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法律援助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相互支撑的四个方面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坚持把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是学校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的一大亮点。学校通过课程、项目、实践基地、品牌化实践活动和专业化实习实践,构建了比较完备的实践育人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程的并行实践、“智慧星火—中青学子学术支持计划”、教师和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KAB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都是有实效、有影响的实践品牌,学校建立了近百个实践基地,培育了西部志愿者协会、西部之窗协会等优秀学生实践社团。
  记者:2012年7月,教育部、团中央签署协议共建中青院,这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新的机遇?
  王新清:共建,不仅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性起点。
  第一,共建给中青院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搭建了新平台。一方面,通过共建,学校作为团中央直属的唯一一所普通高等院校的行业性院校属性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在国家高等教育布局和共青团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得到了广泛认同,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通过共建,学校将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建设等方面,获得来自教育部和团中央的更多直接指导与实质支持,拥有更多争取资源、整合力量、参与合作、扩大交流的机会,这无疑为学校破解深层难题、拓展发展空间、突破体制机制壁垒、提升综合办学能力提供了可能。
  第二,共建给中青院的发展树立了新标准,提出了新要求。共建的长远目标是建设 “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向着这个目标迈进,办学理念要更加清晰,学科建设要形成更合理的结构布局,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要体现更高的水平和质量;科研工作要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的重大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共青团事业,形成突出的特色优势;校园文化要具有更加凝练的价值内核、更加稳定的精神传承、更加鲜明的中青特色。
  微访谈:
  记者:您的兴趣爱好是?你的业余生活如何安排?
  王新清:我的兴趣爱好是登山、散步和读历史、地理书籍,尤其喜欢唐诗宋词。周末和节假日如果没有科研任务,就会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每天坚持散步50分钟。
  记者:您了解教师、学生生活和困惑的渠道与方式是什么?
  王新清: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师生可随时通过面谈、本人手机、办公电话的方式与我交流。我也经常通过学校官方微博、网络信息平台、教学信息月报等方式了解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记者:您最崇拜的教育大家是:
  王新清:吴玉章。
  记者:对您启发最大的一句教育名言是:
  王新清: “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是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想做一个‘以身作则’来教育人的平常人。”—吴玉章
  记者:您心目中最理想的校长是什么样的?
  王新清:是有学者气质、政治家风度、平民情怀的教育家。
  [责任编辑:李艺英]
其他文献
由于高校的扩招,近几年新生入学时的文化基础水平差距较大,在其他高校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尤为突出。以材料与化工学院近几年的新生入学成绩为例,2004年新生入学最高分660分,最低分433分,2005年新生入学最高分635分,最低分416分。以“基础化学”几门课程近几次的考试成绩为例,高03级“有机化学”考试卷面不及格率为77%(2/93)(括号中为卷面最低分和最高分,下同);化03
唐树艺,女,1927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1945年8月参加工作,194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1989年1月离休,享受副部长级医疗待遇。现任第三离休党支部组织委员、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唐树艺,2007年、2009年、2011年连续三届被评为学校优秀共产党员。  开心聊天 乐此不疲  唐树艺离休后一直关心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十分热心做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在党总支和院领导的正确领导、支持下,北京工商大学财务管理系党支部时刻把以教师积极地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为第一要务,以学习党的优秀理论为基本形式,以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觉悟为目的,以“党旗飘飘 党员活动在基层”为抓手,以带动、引领广大党员和教师做好本职工作为宗旨。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挥、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开展与完成、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积极参加和开展各种活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奖励。
橡胶科学与工程是一个传统的领域,同时又非常复杂,这使得我国很多研究人员在上世纪80年代陆续离开了这一阵地。但有一位意志比橡胶还坚韧的年轻人,一起步就不曾回头,在这个橡胶王国里执著地追求并不断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就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北京化工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张立群教授。  1986年9月,17岁的张立群考取了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系橡塑工程专业。1989年,他在老师的带领下深
北京建筑大学机关党总支第二退休党支部党员来自三个单位,原工作性质、学习情况、身体条件都不尽相同,但大家集体荣誉感强,是一个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集体。支部党员有近六成同志,被返聘回学校或到社会上工作。他们离而不休、老当益壮,为学校、为社会发挥余热,奉献力量。2011年,支部被评为学校先进党支部。  建设学习型党支部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支部坚持“二个结合”:一是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支部认真组织集体
在新中国60年光辉历程中,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的领头羊,首都高等教育始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它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回顾首都高等教育60年发展历程,总结其基本经验,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首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60年首都高等教育发展
黄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竞争法中心主任、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副组长,民建中央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民建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  参政议政回报社会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黄勇教授一直以来信奉的信条。黄勇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经济法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在反垄断法领域取得了重要影响。身为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
大学生就业是否理想,就业的质量、水平如何,既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家庭幸福,也关系到大学生对母校的认同与归属感,更关系到社会对高校的评价以及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北京外国语大学认清形势,上下齐心协力,以开展示范性就业中心建设工作为契机,结合“外、特、精”的办学特点,坚持“服务每个毕业生成长”的工作宗旨,努力确保毕业生就业率
李毓佩,1938年7月出生,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1998年9月退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李毓佩教授退休后主要从事数学科普创作和研究。出版各类科普作品130余部,约1,500多万字。  走下讲台,拿起了笔  李毓佩教授1998年退休,他把科普创作看作是他教学工作的延拓,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的摸索,李毓佩教授发现小读者最喜欢四类故事:童话故事、侦探
关键词:师资体系 人事聘用与考核 用人理念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水平教育实施的基本保障。历史证明:教师在人类文明进步和科学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担负着传承与弘扬的重任,是继承者、传播者,更是实践者和推动者。笔者参加北京高校领导干部赴美教育管理培训,通过实地考察,对比我国高校现状,深感我们在师资队伍的体制建设、用人机制和管理模式等方面有必要进行探索与改革,以保障师资队伍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