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a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探讨了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中物流管理专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并结合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就如何打造符合区域经济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和鲜明的课程体系建设等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双师
  引言
  “物流”一词最早出现与1915年,到现在已走过一个世纪的时间。但是真正在我国出现物流教育却是最近十来年的兴起,现阶段各校不论是公办还是民办的各类办学层次的院校都纷纷开设物流专业,诚然办学水平却参差不齐。我院从2005年开始开设该专业,可以说在广东省属于比较早开设该专业的学院之一,截止到目前已有6年时间,总计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输出了近八百人合格的人才,每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顶岗实习率100%,以下本人就结合我院在该专业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阐述如下。
  一、现有高职高专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本科教育的集成体职业特性不突出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特别大,各高校纷纷开设该专业,但是在国内就如何培养物流人才,人才培养规格是什么,在教育界却不是人人都明白。导致本科教学计划生搬硬套研究生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高职高专教学计划就成了本科教学计划三年压缩饼干。那么到底高职高专的物流管理教学计划是如何的?课程该如何去取舍?这就成为了摆在高职高专院校面前不能忽视的问题。那么如何凸显出职业特性的课程?教育部相关文件直接指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该部分就如何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提出:职业教育要想发展必然要与市场接轨,这是发展高职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如何做到校内教育与职业相结合?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想实现学校教育与市场的无缝对接,那就必须要改革现在课堂教学模式,一定要企业行业参与到对高职教学中来。我院在办专业的过程也同样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首届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从《管理学原理》到《会计基础》共计30多门课程,涵盖了管理专业的方方面面,很难彰显物流专业的职业特性,当然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
  (二)专业核心能力定位不准确
  通过与其他高校同行交流,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现阶段很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核心能力到底是什么?职业教育要想发展必然要与市场接轨,要深刻理解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教育不同于普通的大学本科教育,一般本科教育侧重的是研究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职业教育要本着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主线。教育部文件指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 中提到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发布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从这里我们不难得出要想办好专业那么就必须要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只有充分的分析当地的人才市场需求特性,与企业一起共同探讨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进而确定该区域物流专业的核心能力。
  (三)专业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双师型教师缺乏
  由于我国物流教育本身起步就晚,在物流教育领域专业的师资就很缺乏,就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在我刚入职到该院时物流管理专业真正物流管理专业出身的教师没有。教师专业有国际贸易、商务英语、企业管理、汉语言文学等,没有专业知识背景和行业企业经验的教师团队,就无法打造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高职教育的本质具有职业特性,到目前为止,笔者所带领的物流管理教学团队中共有四名科班出身,但是该四位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实际岗位工作十分缺乏。这与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却大相径庭。这类问题在教育部举办的物流类骨干教师培训班上得到充分的验证,据笔者了解,参加培训的全国各地教师80%是没有任何的行业企业经验。
  (四)双证书制度与课程结合度较差
  教育部16号文明确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 的人数达到80%以上。推行双证书制度做法是很好,如何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就成为了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途径探讨
  (一)立足地方经济,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犹如医生看病的诊断方案,我们要根据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要求打造有区域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我院在制定2011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目标进行了修订,一改往昔“大物流”的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将物流管理定位为三个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国际物流、快递快运物流、企业物流。开设国际物流为适应广东省十二五发展规范以及肇庆依托西江黄金水道大力发展现代国际物流运输业的需要;开设快递快运方向这是为了适应国家大力发展快速物流服务的需要;开设企业物流是为了适应广东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到肇庆地区的需要。就如同国家示范性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第三方物流、专业运输、仓储、制造企业、流通企业、货代企业、报关行等企事业单位以及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物流采购及供应、仓储管理、配送组织与管理、运输接单及调度、信息采集与处理、货运代理及报关业务,以及从事物流项目方案执行和运作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等应用型技能人才。将目标定位为货代企业、报关行等工作单位这这是充分的分析了深圳的物流人才需求特性的结果。   (二)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遴选课程
  在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就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遴选出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绝对不能脱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什么样的人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与之相适宜的课程体系来支撑。下面笔者以所在单位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三)根据课程目标,遴选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是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在实施物流教学的时候各学校或多或少发现现阶段物流教材很多都是重复的。如果不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就很容易陷入到各课程之间相互“打架”的境况。如何解决?笔者以为关键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然后再依据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内容取舍然后制定出课程教学大纲。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课程“打架”的事件发生。
  (四)鼓励教师参加在职锻炼,努力提升双师能力
  既然高职高专教育是高学历的职业教育,那么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有了职业性的要求。现阶段各职业院校理论教师基本不缺,但是惟独就缺一种教师即既有企业工作经验又有教师教学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根据国家教育部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位,现阶段高职院校要想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难度较大。原因是有企业行业工作经验的人不一定愿意过来学校,即使过来学校但是知识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虽然是职业教育,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要具有高等教育的体系框架,不能光强调职业技能培养而忽视理论传授,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理论体系,不然就会陷入到高级职业技能培训的怪圈中去。)却有待于提高。所以笔者所在院校打造双师教学团队的时候,采用的是利用现有的校企合作单位开展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比如今年的七月份,我们将派出三位教师随同学生一起到合作企业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水平。在打造双师教学团队的另外做法就是实施“请进来”战略,定期邀请企业行业技术能手来校讲座或培训教师,做到“内培外引”向结合。
  (五)加强教学课程体系与双证书获取相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
  “双证书”是指学生在毕业时,既有高校毕业证书又有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如何在不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同时,将考证知识点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去?这就成为了目前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厄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以为要更好的实施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一体,需要将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相融合方面,以职业领域分析为基础,紧扣学生就业岗位和职业成长规律,提炼生成典型工作任务。在分析工作任务的职业岗位知识需求然后紧扣职业技能要求,结合考证教材将其分解到课程教学体系中去。本人所在学院现阶段正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效果较好。
  总结
  如何更好的培养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人才,我们要结合区域经济制定出有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解决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要行动指南,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及打造有职业技能的“双师”教学团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两架马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R].北京:教育部,2016
  [2]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协作组.全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状况调研报告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示范性专业建设物流管理[EB/OL] http://jpkc.szpt.edu.cn/2010sfzy/wlgl/index.asp.
  [4]侯旭晖,杨新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5(41)
  [5]孙浩,行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探究—以上海海关学院为例[J]物流技术,2015(15)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是重要的基础课程。作为计算机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改变当前的教学方式,采取相应的创新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如何做好计算机创新教学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创新;教学  在进行中等职业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针对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针
期刊
摘要: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重要一环的职业教育,是对基础教育的一大重要补充,在当前传统教育的模式下,由于并没有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所以给职业教育这一更倾向于实用及操作的教育模式发展提供了契机,本文就对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及理实一体教学进行分析,充分利用昆钢这个大的企业平台来提高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也是职业教育未来一大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市场订制;就业导
期刊
摘要:军事理论课是提高国防意识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是现在高职院校的军事理论课开展却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难以有效的落实,认真分析高职军事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保证高职军事理论教学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就高职学院军事理论教学的开展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高职院校;军事理论教学;问题及对策  一、前言  从高职军事理论教学的开展实际
期刊
摘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也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对个体、对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中职生的阅读现状不乐观。中职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本文拟从调动主观能动性、师生共读、享受读书乐趣三方面培养中职生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阅读;兴趣;共读;乐趣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也是一生发展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学习上的潜在差生。阅读不仅能够提高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期刊
拓展培训是以体育技术为原理,充分整合各种资源,融入科技手段,运用独特的情景设计,通过创意独特的专业户外项目体验,帮助参与者改变态度及心智模式以期完善行为达到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训练方式。它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式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适合于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大多以培养合作意识和进取精神为宗旨,帮助企业和组织激发成员的潜力,增强团队活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以达到提升团队生产力和竞争力的目的。今年来,拓展训练越来
期刊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各行各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商务谈判》是在中职财经类专业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和实操性较强的课程。企业对优秀商务谈判人员的需要日益增加,只有采用项目教学法对《商务谈判》课程开展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既懂谈判理论又能熟练运用谈判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中等职业教育;《商务谈判》课程;谈判人员  一、《商务谈判》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背景分析  随着我国社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高职院校动画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提高动画教学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  关键词:动画教学;毕业设计;高职院校  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是教学最后阶段的总结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练习。  对于动画专业来说,毕业设计尤为重要。  首先,毕业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动画制作是一项团体合
期刊
摘要:依托互联网背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重新构建全方位多功能的会计实训室,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体验职场工作氛围,得到动手实践的机会,并且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有效解决了会计学生校外实习的难题,尤其在实训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对会计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及高职会计教育目标的实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会计实验室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验室建设的意义  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
期刊
摘要: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类型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高职院校社团建设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积极作用,寻求高职学生社团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问题;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以它特有的形式和途径影响这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它使得大学生从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圈子”走出来,融入到整个学生社团的“大集体”中,这里聚集了不同专业、不同思想、不同性格与个性的同伴,这样拓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以分类招生考试为主导的入学机制实现了生源结构多样化和招生渠道多元化,但也为高职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在以分类招生考试为高职英语教学带来的种种新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面对这些困境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分类招生;高职英语;新挑战;解决办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为了优化社会人才结构,使广大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国家教育部及各省教育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