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智慧培养儿童健全人格

来源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wuwang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兒童的所有行为都是其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这一隐藏的背景知识,就无从理解他的行为。这种现象叫作人格的统一性,本书的第二章节主要剖析了这一理念。
  人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这个人对事实的主观看法上。也就是说,决定我们每个人的理念和行动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和理解。不结合儿童成长的具体环境,孤立地寻找儿童某个异常行为的解决方案,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掩盖甚至加剧儿童的错误认知,造成更糟糕的结果。如果一个儿童犯错了,我们应该在理解儿童人格统一性的基础上去理解他犯错的原因,而不是仅仅看到他犯错的表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归结为自我知觉和理性的自我引导,儿童的教育也是如此,它与成年人教育的区别在于,儿童还不够成熟,难以自觉,所以对儿童的引导至关重要。
  人格的构建是儿童成长的重要节点,也是他对社会做出反馈的重要依据。书籍序言部分提到,不同类型的人格会外显为四种不同的生活风格:支配—统治型、索取型、回避型和对社会有益型。只有对社会有益型的人才能积极面对生活,善于合作,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是阿德勒认为最合格的社会公民,而前三种生活风格的儿童都可能成为问题儿童。既然人格有所不同,且对自身与社会都有利弊之分,那么,如何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就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
  阿德勒认为,不同的养育风格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可以从四个方面引导儿童:发展积极的自我观,发展积极的困难观,发展积极的他人观,发展积极的异性观。
  二、优越感
  在本书的三、四两章,阿德勒阐述了“优越感”这一心理机制。他认为,每个儿童都追求优越感,这种优越感能否用正确的方法获得,是需要成人引导的,并且会影响儿童的成长。这在教学实践中是得到了验证的,学校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放弃成为好学生的儿童,他们的外在表现多为消极、懒惰、贪玩、不求上进等。这些儿童对优越感的追求不一定比其他人少,他们只是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些不需要太多努力的事情上去了。这样的儿童也许不能在语数英的学习上有所建树,但他的才能会在其他的地方有所体现,教师可以将这些作为突破口,鼓励他在其他领域取得进步。
  学生方面,因为在社会所认可的有益的活动,如学习中找不到优越感,他们就会选择逃避,有些儿童的古怪行为正是由此而来。虽然这些古怪行为不会得到教师的赞扬,但会吸引教师的注意,直接或间接地得到其他儿童的赞赏,进而获得他所认为的优越感。所以,在这种机制的推动下,他们会不断地给他人和集体制造麻烦,从而把自己当作英雄。
  阿德勒同时提到,虽然这些问题在学校浮出水面,但根源却不在学校,而在家庭。如果学校履行主动教育和矫正错误的使命,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三、自卑情结
  阿德勒提出,一切在建构个体人格中采取的目标驱动活动,都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学事实作为前提,即自卑感。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自卑感。但如果这一过程没有处在良好的环境中,则可能导致儿童出现认知偏差,表现出妒忌心、攻击性等。因而,在处理儿童的问题时,必须综合考虑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儿童去追求有益的优越感。
  四、社会情感
  在厘清人格统一性、优越感和自卑情结的概念后,本书七到十四章都是围绕儿童的社会情感展开的。儿童所处的外在环境以及他在这一环境中所处的位置,都是儿童人格形成并且最终走向何方的重要影响因素。书中,阿德勒以生动的事例来进行说明,这些事例常见于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成人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
  儿童人格在其四五岁时已经基本形成,因此,培养儿童完整人格的重点工作应在这段时间基本完成。但这并不表示过了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就没有扭转和完善人格的希望了,成人还可以努力帮助儿童重建信心,引导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懂得回顾和思考不好的方面,化失败为动力,从而更加坚定和完善自己积极正确的人格特征。
  儿童和成人一样渴望获得肯定和认可,渴望自己有价值,教师和家长对待那些在学习等社会有益活动方面难以获得优越感的儿童时,不要试图以贬低、责骂的方式来使其改变,应该温柔地帮助儿童重新树立信心。人作为社会型动物,先天具有与人沟通、交流、协作的渴望,渴望对他人和社会有价值,这是人之本性,也是儿童很多行为的核心原因。
  基于以上认知,阿德勒提到,父母及教师也需要接受相关方面的教育,这样才能胜任对孩子的引导工作。他说:“这本书是为家长和教师而作。他们会从书中对儿童心理生活的新的洞见中获益。社会情感在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中起着决定性和指导性作用。社会情感的任何障碍都会严重危害儿童的心理发展。了解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程度的一个好方法,就是仔细观察他入学时的表现。”
其他文献
一、黯淡的小华  小华,男,18岁,独生子女,高二年级学生,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病史。家住县城,父亲是大专生,在家族企业做设计,母亲是家庭主妇,家庭条件较好,父母关系尚可。小华平时由母亲照顾饮食起居,跟母亲关系较好;高二之前跟父亲关系还不错,比较尊重父亲,觉得父亲各方面都比较有能力,但升入高二以后跟父亲关系明显变差。  小华中考失利,未考进理想的高中。高一时成绩在班里是十几名,高二分班以
·主持人语·  根据全国妇联、教育部等9部委颁发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文件要求,和中央、省、市文明委关于深化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以改善学生学业状况为抓手,开展对家校协同教育工作的研究和引导。2017年9月—10月,组织鼓楼区12所实验学校对小学二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学生的学业状况进行调研,从学习动力、学习习惯、学习的基本能力、
【关键词】情绪;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8-0063-04  【作者简介】朱慧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221)教师,一级教师。【设计理念】  随着身体的日渐成长与青春早期的来临,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情绪波动变大,他们的情感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情感也逐渐开始内化。本课主要通过创设
1946年初,为避免国共双方军事冲突,在北平成立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负责执行停止内战的任务,禁止双方军队的战斗接触,妥善处理双方军队的相处与整编问题。军调部由三名委员组成(也被称为“三人小组”),共产党、国民党、美国各派遣一名代表,一切事宜均须三名委员一致通过,三名委员均有否决权。军调部在东北最早设沈阳执行小组,后又陆续增设长春、四平、本溪等执行小组,统称为军调部东北执行小组,主要负
【摘要】刺青,作为一种图腾文化是黎族原始社会的遗存,是历史悠久的痕迹。这些用血肉绘成的身体图腾艺术,不仅具有深刻的内涵,更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它是一个再现仿生学的原始文化和符号学的,涉及艺术、心理学、民俗学、宗教和医学的范畴。可知刺青图腾代表人类的主观和客观的审美环境默契感的世界观。本文从海南黎族刺青溯源、程序和禁忌或海南黎族刺青文化意义,可以更深层地了解黎族民族古老的民族习俗和审美意识。  【关
【关键词】小学生;认识自我;心理辅导;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思想尚未成熟,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会因为自己的长相不如别人而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处处贬低自己,甚至刻意去模仿别人。  本课通过绘本故事《花格子大象艾玛》让学生明白:长得和别人不一样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开朗、纯净的心,将快乐传递给所有的人。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明白优缺点有时
【关键词】高中生;消极情绪;情绪管理;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6-0072-03  【作者简介】夏晓鸥,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江苏江阴,214431)教师,高级教师。  【設计理念】  学生进入高中后,面对新的学校环境、学习任务、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挑战,容易出现焦虑、郁闷等情绪。很多学生对这些情绪的认知存在一定偏
【摘要】传统射日神话中对于英雄形象的塑造或是过于简略,或是重于对英勇、庄严特征的表现。本文通过对云南景谷县傣族射日神话的解析,展现出故事中英雄人物在故事背景的渲染、故事情节的延宕等多维度艺术加工后体现出的世俗化的一面。  【关键词】傣族射日神话;英雄形象;世俗化  【中图分类号】G812.47 【文献标识码】A  有关射日题材的神话在我国各民族中流传比较广泛,除了汉族影响较大的《后羿射日》的故事外
【关键词】学习策略;心理核心素养;主题班会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96-0065-03  【作者简介】杨叶,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初级中学(浙江诸暨,311800)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学习策略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策略与方法有联系,但
【关键词】心理暗示;积极心理;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2-0073-04  【作者简介】张显鹏,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江苏昆山,215330)教师,高级教师。  【设计理念】  高一学生面临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诸多挑战,容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对自我形成“消极暗示”。反复的“消极暗示”会导致学生自我评价过低,而不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