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下之器:古代中国疆域史研究的方法与取径

来源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gxm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古代中国边疆研究应建立起以区域史观、断代史观与整体史观三维度三变量相互联结的以时间与结构为核心的研究方法体系。区域史观视阈下古代中国疆域史研究长时段之规律、特征的抽象与断代史观视阈下古代中国疆域史研究的短时段的内地族群与边疆族群互动与交融的特性之归纳,都属碎片化的古代中国疆域史研究,唯有以区域史观、断代史观为基础的整体史观视阈下古代中国疆域史研究,才能将碎片化的古代中国疆域史各种材料议题之问题意识与科学实证有机地统合起来,才能实现古代中国疆域史之特殊性、普遍性、规律性认知的可能性,达成中国学者话语体系下的具有“中国化”的古代中国疆域史的学术认知。
其他文献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村落,乡民们怀有与生俱来的深厚感情。我曾经走马观花式地到过江西、广东的不少村落,在许多村落中,我往往幸运地看到这些村落家族的族谱。这些族谱几乎都记载了乡土知识分子对家乡的热情讴歌和赞美,这种朴素的情感最集中的体现在“XX八景”,八景以图配诗的形式,将村落的景观一一标示,文辞优美,
民族民俗学家过伟先生,出版了《中国女神》,读后我认为有两大突出特点很值得赞赏:
他们选择在流动中生活,在正经历着文化变迁的街道上弹唱、行吟。向匆匆来往的陌生人寄予着感情,表述着心灵,以街头音乐的方式生存着。他们是需要钱来维持生计吗?还是在等待一个会心的相遇?灵魂偶然的一个悸动?
《新青海》作为一种现代性的报刊文化现象诞生在近代中华民族危机和开发西北及边疆学兴起的历史大背景下,是20世纪30年代在南京求学与工作的青海籍知识分子成立的新青海社所创办的月刊,是边疆地区知识分子文化自觉的反映。它作为历史文本有着重要的社会与学科价值,既是重要的边疆民族志,又是具有独特价值的重要历史文献,而且作为西部边疆人的现代报刊在近代构建中华民族认同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它作为“边疆学”的边疆人的本土话语对我们今天构建新时代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有着可以攻玉的学科价值。
赵尔巽奉天新政是东北地区清末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学界有关赵尔巽主政东北的研究多集中于对辛亥革命的破坏方面,即如李侃所说:“仿佛给人一种印象:赵尔巽不过是一个反动顽固的清末高级官僚,一个效忠清室的年迈遗老。其实此人并不如此简单。”(李侃:《赵尔巽与辛亥革命前后的东北政局》,《历史档案》1991年第3期)近年来,对于赵尔巽在东三省总督任内或其施政某些侧面的相关研究有所加强,但对赵尔巽清末奉天新政的专题研究较少,其中以高月《清末东北新政改革论——以赵尔巽主政东北时期的奉天财政改革为中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梁鱼务位于今辽宁省北镇与辽中之间,即锦州市黑山县姜屯镇土城子。梁鱼务地理环境复杂,隋唐以来成为交通辽东必经之地。金代,是中都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金朝增设望平县,治所为梁鱼务。该地地势复杂、水系众多、气候多变,成为金人统治东北的一个缩影。
近期细读崔明德教授的《中国民族关系十讲》(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以下简称《十讲》),觉得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著作,值得推荐给学界。第一,经过较长时间的积淀和完善。该书是作者十余年来为研究生授课、在国内外作学术报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言以及为部分省区干部培训班讲课的内容,其间经过不断充实,理论观点渐趋完善,有些观点是作者多年来学术研究理论精华的凝结。
晚清以降,危机四伏,以库伦为代表的外蒙古地区更承受着内外而来的双重压力。内部天灾人祸、生存不易;外部俄方渐将金融之触角,伸向库伦等地,纷纷设立华俄银行,导致俄币充斥,成为市面流通的主要货币。为应对此等危机,光绪后,清廷和时人试图在外蒙古等边疆地区设立边疆银行,大清银行库伦分行由此诞生。该行的设立一度扭转了俄币充斥、百姓为俄币马首是瞻的局面,但随着清廷整个统治的坍塌和大清总行的破产,库伦分行终未实现“保边”设想。
近代边疆研究日益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既是学术研究内在学理自然发展之结果,也与当代社会各界关注边疆问题的历史性反思有着密切关联。对近代边疆史的研究,既不能割裂其与古代边疆史的延续性,也不能拘泥于断代史的话语诠释;既不能忽略边疆问题的殊相,也不要陷入地方史的思维;既要有纵向的深入思考,也要有横向的宽广视野。须从整体思维出发,在全球史视野下审视近代中国边疆问题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秩序重构的复杂关系,以国家史观念从全局上把握近代边疆问题与中国国家建设之间密切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
西汉时期夷夏关系的嬗变是从汉初迫于军事劣势所形成的政治上的“夷夏并尊”到汉武帝时期凭借国力主动“纳四夷于华夏”。汉初,在“并尊”格局下,汉廷想要通过“用夏变夷”和使匈奴“渐染华风”来改变当时的政治困境,并未成功。汉武帝即位后,通过对夷夏关系的反思,采取了“纳之华夏”与“夷夏之防”两种政策。进而认为我国古代的政策一直是南北不同,但总的趋势是在夷夏一体的大格局不变之下,南边逐渐华夏化,北边保持华夷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