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导学是以问题为逻辑起点,引领学生从发现问题到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教师发展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策略;是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成新的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导学的实践,要拓宽有导学价值的问题渠道,优化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自圆其说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导学;自主学习;初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5B-0055-05
一、问题導学提出的背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1]9。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问题意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并作出选择和决定是科学精神的主要特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是实践创新的主要表现[2]。
从问题的生成、解决与应用过程重新建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提升课堂效率、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方式 。但现有课堂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问得较多,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较少;二是教师讲得较多,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较少;三是课堂上思维含量低的问题较多,有价值有挑战性的问题较少;四是学生机械的记忆与训练较多,思维发展的机会较少。因此,基于学为中心的问题导学式教学必须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做质的改变,即从“解决他人问题”向“解决自己问题”转变,从“解决有确定答案问题”向“解决开放性问题”转变,从“解决单一要素或结构良好问题”向“解决条件不良或条件不确定问题”转变。
二、问题导学的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
所谓问题导学,是基于问题教学理论建构的以问题为逻辑起点,以问题来制造认知冲突,以问题来引领学生经历自己发现问题、自行解决问题、自由交流意见和自主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教师在具体的数学问题情境中,整合学生问题,并帮助其搭建学习支架,鼓励学生利用这个支架进行生发和变式来获得相关结论,最终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对数学现象与数学活动进行解释,并剖析知识内在联系,整合教学资源,形成新的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其基本程序如图1所示:
(二)特征
问题导学从本质上讲是以问题作为知识积累、方法总结和思想渗透的主要载体,是生发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的种子。它具备以下特征:
1.发展学生问题意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论及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时曾说过,“我们可以将每一个陈述都当作是对某个问题的反应或回答,而要理解这个陈述,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这个陈述所要回答的问题”[3]。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可以通过营造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搭建学习支架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习真正发生。自主学习指的是学生有目的地生成和控制任何思维、情绪或行为,以求在既定的任务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学习知识和技能[4]。它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方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以自主提问和交互式提问为主要方式建构课堂体系可以最大化地促进自主学习的真正发生。
3.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现从思维方式到思维能力的转变。教育家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认为,有教育意义的思维是人们根据某种征象或某种证据而得出自己信念的思考、思索过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这种思维能力的提升往往是通过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而实现的。它需要经过觉知问题、抓住问题实质、收集相关信息、制定并实施解答方案以及对解答方案的评价五个步骤。
三、问题导学的思考与实践
(一)拓宽有导学价值的问题渠道
1.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未知知识的过程中能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有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诱发其产生怀疑、困惑和探究的心理状态。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可能性、新的视角分析旧问题,都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两重阻碍:一是学生不会提问题;二是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
(1)面对学生不会提问题的窘境,在数学教学中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挑选他们熟知且真实的案例,创设和他们生活联系密切的具体情境,指导他们更好地发现与提出问题,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如在处理苏科版数学教材八下“普查与抽样调查”这一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时,可以通过问题“你知道自己母亲的生日吗?”引入新课,让学生思考如何统计本班同学对自己母亲生日的了解情况并进行实践操作。这样的设计离学生生活很近,学生感觉很有意义,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涨,并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什么样的调查方式能最快得出结果?什么样的调查方式得出的结果最准确?如果要了解全校乃至全区学生对自己母亲生日的知晓情况应该怎么办?从问题调查的结果分析,你有什么发现?等等。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实现了现实生活问题与数学抽象概念之间的有效沟通,不仅破解了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困境,还实现了在理解普查、抽样调查概念及两种调查方式运用选择等知识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真正实现了学科育人的目的。
(2)对于出现无价值或无深度问题的情况,教师要善于铺设台阶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合理搭建教学支架、巧妙架设问题链、适时制造认知冲突是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重要途径。如在苏科版数学教材九下“一元二次方程应用之动态问题”的教学设计中,首先为学生搭建一个教学支架:在矩形ABCD中,AB=6 cm,BC=12 cm,点P从点A沿边AB向点B以1cm/s的速度移动;同时,点Q从点B沿边BC向点C以2cm/s的速度移动。然后通过以下问题链引导学生发现并设计出一系列有思维含量的问题:(1)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x秒,你能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哪些量?(2)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析此问题中存在的相等关系并设计出能够用含有x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的实际问题。(3)你还能设计出更有价值、更具思维含量的问题吗?这样的设计帮助学生明晰了方向,让其能在具体的模型支架中发现周长、面积、全等、最值等有价值的问题,并在问题的提出过程中理解分类、最值和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这样的设计将静止的、程式化的教学内容进行活化与可操作化,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生成过程中自然地完成了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提炼与思想的渗透,让自主探究学习得以真正发生。
关键词:问题导学;自主学习;初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5B-0055-05
一、问题導学提出的背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1]9。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问题意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并作出选择和决定是科学精神的主要特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是实践创新的主要表现[2]。
从问题的生成、解决与应用过程重新建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提升课堂效率、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方式 。但现有课堂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问得较多,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较少;二是教师讲得较多,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较少;三是课堂上思维含量低的问题较多,有价值有挑战性的问题较少;四是学生机械的记忆与训练较多,思维发展的机会较少。因此,基于学为中心的问题导学式教学必须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做质的改变,即从“解决他人问题”向“解决自己问题”转变,从“解决有确定答案问题”向“解决开放性问题”转变,从“解决单一要素或结构良好问题”向“解决条件不良或条件不确定问题”转变。
二、问题导学的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
所谓问题导学,是基于问题教学理论建构的以问题为逻辑起点,以问题来制造认知冲突,以问题来引领学生经历自己发现问题、自行解决问题、自由交流意见和自主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教师在具体的数学问题情境中,整合学生问题,并帮助其搭建学习支架,鼓励学生利用这个支架进行生发和变式来获得相关结论,最终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对数学现象与数学活动进行解释,并剖析知识内在联系,整合教学资源,形成新的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其基本程序如图1所示:
(二)特征
问题导学从本质上讲是以问题作为知识积累、方法总结和思想渗透的主要载体,是生发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的种子。它具备以下特征:
1.发展学生问题意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论及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时曾说过,“我们可以将每一个陈述都当作是对某个问题的反应或回答,而要理解这个陈述,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这个陈述所要回答的问题”[3]。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可以通过营造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搭建学习支架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习真正发生。自主学习指的是学生有目的地生成和控制任何思维、情绪或行为,以求在既定的任务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学习知识和技能[4]。它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方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以自主提问和交互式提问为主要方式建构课堂体系可以最大化地促进自主学习的真正发生。
3.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现从思维方式到思维能力的转变。教育家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认为,有教育意义的思维是人们根据某种征象或某种证据而得出自己信念的思考、思索过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这种思维能力的提升往往是通过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而实现的。它需要经过觉知问题、抓住问题实质、收集相关信息、制定并实施解答方案以及对解答方案的评价五个步骤。
三、问题导学的思考与实践
(一)拓宽有导学价值的问题渠道
1.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未知知识的过程中能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有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诱发其产生怀疑、困惑和探究的心理状态。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可能性、新的视角分析旧问题,都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两重阻碍:一是学生不会提问题;二是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
(1)面对学生不会提问题的窘境,在数学教学中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挑选他们熟知且真实的案例,创设和他们生活联系密切的具体情境,指导他们更好地发现与提出问题,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如在处理苏科版数学教材八下“普查与抽样调查”这一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时,可以通过问题“你知道自己母亲的生日吗?”引入新课,让学生思考如何统计本班同学对自己母亲生日的了解情况并进行实践操作。这样的设计离学生生活很近,学生感觉很有意义,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涨,并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什么样的调查方式能最快得出结果?什么样的调查方式得出的结果最准确?如果要了解全校乃至全区学生对自己母亲生日的知晓情况应该怎么办?从问题调查的结果分析,你有什么发现?等等。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实现了现实生活问题与数学抽象概念之间的有效沟通,不仅破解了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困境,还实现了在理解普查、抽样调查概念及两种调查方式运用选择等知识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真正实现了学科育人的目的。
(2)对于出现无价值或无深度问题的情况,教师要善于铺设台阶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合理搭建教学支架、巧妙架设问题链、适时制造认知冲突是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重要途径。如在苏科版数学教材九下“一元二次方程应用之动态问题”的教学设计中,首先为学生搭建一个教学支架:在矩形ABCD中,AB=6 cm,BC=12 cm,点P从点A沿边AB向点B以1cm/s的速度移动;同时,点Q从点B沿边BC向点C以2cm/s的速度移动。然后通过以下问题链引导学生发现并设计出一系列有思维含量的问题:(1)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x秒,你能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哪些量?(2)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析此问题中存在的相等关系并设计出能够用含有x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的实际问题。(3)你还能设计出更有价值、更具思维含量的问题吗?这样的设计帮助学生明晰了方向,让其能在具体的模型支架中发现周长、面积、全等、最值等有价值的问题,并在问题的提出过程中理解分类、最值和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这样的设计将静止的、程式化的教学内容进行活化与可操作化,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生成过程中自然地完成了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提炼与思想的渗透,让自主探究学习得以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