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张家港市德积小学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学诗,无以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诗是最美的语言之花。古诗词是一门经典的语言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它注重遣词造句,讲究反复推敲,绵里藏针,它对语言简洁、准确和传神等方面的要求,可谓近乎苛刻,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载体。
一、咬文嚼字,品味语用魅力
古诗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古人在创作时追求语言的精致可谓用功极深,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还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更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在古诗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亲近古诗语言,触击语言内核,感受古诗语言的张力、穿透力和表现力,提升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养成咬文嚼字的语用习惯。
古诗的语言运用可谓匠心独运,精妙无双,即使用意义相近的词语替换也难奏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一评述道:“‘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而春意盎然,境界全出。”若换成“浓”字则恐怕境界顿失了。
如在教学林升的《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时,教师引导学生这样理解“熏”字:
师:“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熏”怎么理解?
生:“熏”是“吹拂”的意思。
师:诗人为什么不说“暖风吹得游人醉”而用“暖风熏得游人醉”呢?
生1:因为“熏”字给我们一种醉熏熏的感觉,这些权贵们整天在西湖边听歌赏舞,醉熏熏的,不务正业,不顾老百姓的死活。
生2:因为“熏”字给人一种“黑”的感觉,这些当官的良心肯定很黑,而“吹”字就没有这种感觉了。
生3:“熏”还给人一种感觉,他们在西湖边寻欢作乐已经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了。
诗人林升用一个极具感情色彩的“熏”字表达对只知寻欢作乐、忘记国耻家恨的南宋权贵们的极大不满。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去再现诗句背后宏大复杂的历史背景,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想象,将凝练的一个“熏”字还原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熏出了权贵的纸醉金迷,熏出了百姓的食不果腹,熏出了一个抛国仇家恨于脑后、弃黎民百姓于不顾的南宋皇朝。学生在学诗,在感悟历史,还在学习语言。
二、以一带多,厚实语用积累
古诗词这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课堂中的学习,还应立足课堂教学,拓展延伸,以诗带诗,把相关的诗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古诗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丰厚了语言积累。古诗词教学的拓展必须精心设计,并非简单地一篇带多篇,以量取胜。而要在深入研读古诗,挖掘其意境、情感及语言特色的基础上,精选有关诗句,有机地融合在学习过程中,相机结合,相得益彰。
平时,我们可从题材、作者、描写对象、抒发情感等方面挑选多首古诗进行教学。如在教学李白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可以将同样是描写大好河山的《望天门山》引进课堂,课后,还可向学生推荐李白的同类题材的古诗《独坐敬亭山》,这样一来,突破“望庐山瀑布”这个点,辐射李白同类诗词的一个面,不仅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丰厚了学生诗词积累。又如,在学习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还可将朱熹的《春日》、杜甫的《春夜喜雨》、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引进课堂,让学生同堂积累描写春光的诗句,通过朗读、比较,相信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诗句的积累,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触及到了祖国诗词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
三、强化训练,扎实语用实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古诗词语言简洁、凝练,是学生进行语用实践的良好载体。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一些方法进行语用实践。
一是想象画面。历代诗人和画家把苏轼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看作自己毕生所追求的至高的艺术境界。显然,诗与画有着明显的不同,画是作用于视觉的造型艺术,具有直接性;而诗是用语言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还原诗中的画面。
如教学杨万里的古诗《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么在诵读之后,即可引导学生:“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我看见一股清澈的泉水在石缝里静静地流淌。”
“我似乎看到一只可爱的蜻蜓早早地飞来落在美丽的荷花上,好像在欣赏满池的荷花呢。”
通过言语感知,画面再现,我们听到的不再是枯燥的读背,诗中小池、泉眼、树荫、小荷、蜻蜓等鲜活的景物通过学生富有生命力的言语再现,一切变得那么美丽,富有生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用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是改写现代文。对于叙述性的古诗诗句,我们可以针对诗中所独具的画面、细节进行丰富的想象,采用素描的方法把蕴含其中的画意表现出来。如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將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忽闻”说明了什么?学生说道:“可能因为汪伦之前还并不知道李白要离开,那天他忽然听说李白要走了,于是匆匆忙忙赶过来为他送行。”对于叙述性的古诗,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改写,用现代文改写古诗。通过改写,让学生领悟到古诗语言精炼的同时,也夯实了学生语言再创,发展了学生语用能力。
三是创设语境。如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后,出示这样的填空题:这夏日的西湖 ,真可谓 !你能用今天学到的诗句填进去吗?学生通过诗句的理解,相信运用所学诗句完成这样的练习已不在话下。
古诗之所以能被人们世代所传诵,除了古诗本身的魅力之外,那就是通过教学,让我们的孩子有所继承与发展。在这其中,除了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丰富的人文内涵,情感得到熏陶,身心得到陶冶外,教师还要善于抓住语用生长点,引导学生徜徉其中,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语用能力。这才是古诗教学真正的价值所在。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学诗,无以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诗是最美的语言之花。古诗词是一门经典的语言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它注重遣词造句,讲究反复推敲,绵里藏针,它对语言简洁、准确和传神等方面的要求,可谓近乎苛刻,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载体。
一、咬文嚼字,品味语用魅力
古诗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古人在创作时追求语言的精致可谓用功极深,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还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更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在古诗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亲近古诗语言,触击语言内核,感受古诗语言的张力、穿透力和表现力,提升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养成咬文嚼字的语用习惯。
古诗的语言运用可谓匠心独运,精妙无双,即使用意义相近的词语替换也难奏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一评述道:“‘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而春意盎然,境界全出。”若换成“浓”字则恐怕境界顿失了。
如在教学林升的《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时,教师引导学生这样理解“熏”字:
师:“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熏”怎么理解?
生:“熏”是“吹拂”的意思。
师:诗人为什么不说“暖风吹得游人醉”而用“暖风熏得游人醉”呢?
生1:因为“熏”字给我们一种醉熏熏的感觉,这些权贵们整天在西湖边听歌赏舞,醉熏熏的,不务正业,不顾老百姓的死活。
生2:因为“熏”字给人一种“黑”的感觉,这些当官的良心肯定很黑,而“吹”字就没有这种感觉了。
生3:“熏”还给人一种感觉,他们在西湖边寻欢作乐已经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了。
诗人林升用一个极具感情色彩的“熏”字表达对只知寻欢作乐、忘记国耻家恨的南宋权贵们的极大不满。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去再现诗句背后宏大复杂的历史背景,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想象,将凝练的一个“熏”字还原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熏出了权贵的纸醉金迷,熏出了百姓的食不果腹,熏出了一个抛国仇家恨于脑后、弃黎民百姓于不顾的南宋皇朝。学生在学诗,在感悟历史,还在学习语言。
二、以一带多,厚实语用积累
古诗词这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课堂中的学习,还应立足课堂教学,拓展延伸,以诗带诗,把相关的诗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古诗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丰厚了语言积累。古诗词教学的拓展必须精心设计,并非简单地一篇带多篇,以量取胜。而要在深入研读古诗,挖掘其意境、情感及语言特色的基础上,精选有关诗句,有机地融合在学习过程中,相机结合,相得益彰。
平时,我们可从题材、作者、描写对象、抒发情感等方面挑选多首古诗进行教学。如在教学李白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可以将同样是描写大好河山的《望天门山》引进课堂,课后,还可向学生推荐李白的同类题材的古诗《独坐敬亭山》,这样一来,突破“望庐山瀑布”这个点,辐射李白同类诗词的一个面,不仅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丰厚了学生诗词积累。又如,在学习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还可将朱熹的《春日》、杜甫的《春夜喜雨》、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引进课堂,让学生同堂积累描写春光的诗句,通过朗读、比较,相信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诗句的积累,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触及到了祖国诗词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
三、强化训练,扎实语用实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古诗词语言简洁、凝练,是学生进行语用实践的良好载体。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一些方法进行语用实践。
一是想象画面。历代诗人和画家把苏轼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看作自己毕生所追求的至高的艺术境界。显然,诗与画有着明显的不同,画是作用于视觉的造型艺术,具有直接性;而诗是用语言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还原诗中的画面。
如教学杨万里的古诗《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么在诵读之后,即可引导学生:“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我看见一股清澈的泉水在石缝里静静地流淌。”
“我似乎看到一只可爱的蜻蜓早早地飞来落在美丽的荷花上,好像在欣赏满池的荷花呢。”
通过言语感知,画面再现,我们听到的不再是枯燥的读背,诗中小池、泉眼、树荫、小荷、蜻蜓等鲜活的景物通过学生富有生命力的言语再现,一切变得那么美丽,富有生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用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是改写现代文。对于叙述性的古诗诗句,我们可以针对诗中所独具的画面、细节进行丰富的想象,采用素描的方法把蕴含其中的画意表现出来。如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將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忽闻”说明了什么?学生说道:“可能因为汪伦之前还并不知道李白要离开,那天他忽然听说李白要走了,于是匆匆忙忙赶过来为他送行。”对于叙述性的古诗,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改写,用现代文改写古诗。通过改写,让学生领悟到古诗语言精炼的同时,也夯实了学生语言再创,发展了学生语用能力。
三是创设语境。如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后,出示这样的填空题:这夏日的西湖 ,真可谓 !你能用今天学到的诗句填进去吗?学生通过诗句的理解,相信运用所学诗句完成这样的练习已不在话下。
古诗之所以能被人们世代所传诵,除了古诗本身的魅力之外,那就是通过教学,让我们的孩子有所继承与发展。在这其中,除了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丰富的人文内涵,情感得到熏陶,身心得到陶冶外,教师还要善于抓住语用生长点,引导学生徜徉其中,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语用能力。这才是古诗教学真正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