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的语用预设探究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wen_ST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拟从语用预设的概念、特点出发,通过分析语用预设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进而探讨语用预设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语用预设 文化 语境 翻译策略
  
  语用预设在言语交际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已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尤其在广告语言中被普遍使用。作为言语行为中的特殊的语言现象, 语用预设是哲学界、逻辑学界和语言学界一直广泛关注的话题。然而,由于思维方式、文化背景等的差异,源语中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预设的信息有可能很难为目的语读者所把握。本文拟从语用预设的概念、特点出发,分析语用预设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进而探讨语用预设的翻译策略。
  一、语用预设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预设(presupposition),即“前提”、“先设”,即说话人在说话前所设想的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语用预设是对预设进行语用学的研究,但语用预设的理解和定义至今都没有很统一的诠释。何兆熊(2000:281-284)对其进行了归纳,认为语用预设主要有三种说法:
  1.语用预设指的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或称背景知识(Jackendoff,1972:230),即说话人认为他和听话人都能理解的关于语句的知识。知识,即说话人认为他和听话人都能理解的关于语句的知识。语用预设表现在说话人会预设他认为对方也拥有的知识。例如:A:What are you doing?B:Friends。
  这里B的回答是基于A也一样知道“Friends”是一部美国的电视情景喜剧,可能两人平时都一直在看,故省略了一些信息进行了对话。由此可见,语用预设绝大部分是由非语言因素引起的,跟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与交际双方的关系密不可分。
  2.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对语言环境所做的设想。这种观点认为语言交际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的,说话人说出一句话时,他对这个语境的特征有某种设想,于是话语交际就基于这个设想而进行。例如:
  A. Jack has stopped drinking wine.
  B. Jack has not stopped drinking wine.
  C. Jack was drinking wine.
  在上例中,A和B都是以C为前提的,即说话人在说A和B时已具有C这样的设想。
  3.语用预设是一个言语行为的必要条件,即说话人在实施言语行为时预设的能使此言语行为恰当实施的必要条件。
  A. John accused of Harry of writing the letter.
  B. There was something blame worthy about the letter.
  在上例中,A以B为前提。
  以上三种对语用预设的理解具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预设是交际双所方共有背景知识。因此我们在理解语用预设时,选择其中一个最佳关联,即以最佳的语用预设来理解话语,否则就无法进行成功的交际。听话人根据关联、依据旧信息和新信息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关联信息),从新旧信息所提供的前提进行推理而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意图。
  语用预设有两个主要的特点: 其一,语用预设与语境密不可分:从语用角度来考虑预设,最重要的是考虑预设的合适性(felicity)和共知性(mutual knowledge)(何自然1987: 123)。语用预设合适性的一个重要依据是语境,它受语境的制约。同一话语可能因语境不同而暗示着不同的前提。如: I now pronounce you man and wife.如果说话人没有合法权利来主持婚礼仪式,那么这个句子就会被视为使用不当。语用预设的共知性指的是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对共知信息的假设或交际双方所共同接受的信息,它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共有的背景知识、交际场合的情景和交际双方的相互关系等。例如,I’m sorry I’m late,I’m afraid my car broke down.(Levinson,2003)通过后半部分信息可以推断出说话人有汽车The speaker has a car.(Levinson,2003)。其二,语用预设在语篇的衔接中起着重要作用,保证了语篇信息流的通畅。语篇中的预设不但可以与上文构成衔接关系,而且为断言信息的引入提供一个起点,从而使语篇构成一个前后衔接的整体。例如:John was in Mary’s bedroom last night.He was there the night before,too.(Allerton,1979:272)这是一个典型的通过预设构成衔接关系的例子。第二个句子中的"too"所诱发的预设重复了第一个句子的命题,从而使第二个句子在表达断言信息的同时与第一个句子构成紧密的衔接关系。
  二、英汉翻译中语用预设的策略
  语用预设在语言交际中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一些语用预设是大部分语言所共有的,因此可直译,但大部分语用预设因为与社会文化相关,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不易被目标语文化的人接受,因而应受到格外的关注。交际双方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和共同的语境知识,就容易识别语用预设。但是,由于交际双方对情景预设和文化预设的理解与认识各不相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首先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预设信息,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1.直译法
  由于跨文化交际的日趋频繁,某些情景和文化预设已为目的语读者所熟知,译文可以采用直译法保留源语的情景和文化预设。Levinson(1983:216) 在翻译标准之一“忠实” 这个原则下,直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保留或转换预设信息,在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转换过程中实现两种语言的语用对等。
  例如: 原文:1)Bob beat John. (预设是someone beat John.)2) Bob beat John. (预设是Bob beat someone.) 译文:1’)是鲍勃打了约翰。2’) 鲍勃打的是约翰。
  原文中的两个句子由于语义成分强调的焦点不同,因此在翻译时要保留其不同的预设信息,译文的句法结构表达与原文的预设信息一致。又如:He wish he would pass the exam.可惜他没通过考试。
  该句的预设是he didn’t pass the exam.英语原文是表达与事实相反的虚拟条件句。汉语却用了否定句。但是他们传递的预设信息是相同的。在翻译时,如何翻译预设信息也是实现语用对等的关键。正如Fawcett所言,如果预设信息得不到共享,那就需要采取平衡措施。(Fawcett2000:121)在很多情况下,翻译时可用替代法将已有的预设信息更具体化。有些但是加上注释或许多结实性的文字,则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应设法避免。
  2.意译法
  在某些语用预设中,当按照字面翻译无法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时,译者应根据文化背景的掌握转换或者添加这些未知的预设信息,使之更适合目的语读者的需要。
  可采用相应的、能和原文产生同样预设效果的表达方式。例如:本品可即购即食,食用方便。
  原译文:Opening and eating immediately.
  这则产品介绍词隐含的预设是某食品在食用上有非常方便的优点。然而用immediately来译“即”,容易让读者或消费者产生“食品不马上会坏?”的联想,反而损害了产品的形象。如按英语的惯用表达意译为Always ready to serve则较恰当地传递了源语的预设信息,达到双语转换中的语用等值效果。
  3.语境法
  有时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对类似事物的表达使人不知所云,这时可以用语境化法。例如:He had been faithful to the fourteen-year-old vicar’daughter, whom he had worshiped on his knees but had never led to the alter.他一直忠于十四岁的牧师的女儿,他曾经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但终于没有和她结婚。“Lead somebody to the alter”是典型的西方婚礼场景,但若直译成中文不太好理解,因此把它意译成结婚,把语境表现出来。又如:The gathering in the ground appeared to be just another children’s party. There was a green dragon, a ventriloquist, a rather sorrowful man balancing plates on a stick and a beer tent for the parents.庭院里的这次聚会看来又是一次儿童的游园会。那里有一株龙根天南星,有一个口技演员在表演,有一个表情相当忧郁的人用根棍子在耍盘子,还搭了一座做家长们喝啤酒用的帐篷。
  根据语境,如果把green dragon译成“苍龙”一头雾水。Dragon给中国译者呈现的意义首先是“龙”,因此看到green dragon首先联想到“苍龙”。很多人不了解green dragon是英国的一种观赏植物—龙根天南星。同样地,把“长城宛如苍龙”译成 “The Great Wall is like a green dragon.”也是不妥当的。由于没有到过长城的英国人或许会联想到自家花园里的“龙根天南星”。因此,在翻译中,应利用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排除歧义,避免误译。
  三、结语
  语用预设的实际应用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从语用预设角度探讨翻译方法十分必要。语用预设的翻译应遵循“信、达、雅” ,要透彻地理解原文,准确地把握预设信息,根据具体的语境及社会文化背景因素,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而提高翻译质量,更好地体现原文的预设信息。
  
  参考文献
  [1] Allerton, D. J.Essentials of Grammatical Theory[M]
  [2] Jackendoff,R.Semantic Interpreta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Mass
  [3]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
  [4] 蒋磊.英汉文化差异与广告的语用翻译[J]
  [5] 刘伊俐.语用预设与跨文化语篇的理解[J]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学科主要以直观的形式组织教学为主,故小学语文课堂的成功离不开教学激趣艺术。兴趣既是入门的教师,又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让其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调动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激发他们在思考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感受到兴奋和激动,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少一点教师的理性分析,多一点学生自己的感性认识,这是自主式阅读的宗旨。本文就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和开放性阅读的必要性及优势提出拙见,意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自主式阅读 兴趣 开放性    “二十世纪语文教育原有的弊端尚未解决,而社会的现代发展又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面f临的挑战,同时又是一种机遇,这种断层使我们可以打破原有的坛坛罐罐,使我
摘要:《数学实验》这门课程是在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的推动下,近几年来在我国高校中新开设起来的课程。其基本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实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即不把数学看成先验的逻辑体系,而是把它视为一门"实验科学",从问题出发,借助计算机,通过学生亲自设计和动手,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实验中去学习、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  关键词:初中 数学 实验    数学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逻辑思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7-9年级阶段目标中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赏析课文,特别是赏析精彩、优美的语言就成了语文教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甚至是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其“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完成学业、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形成高尚审美情操的主要阵地。追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始终是课堂教学所关注的目标。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课堂有效性教学,使人人获得学习技能的有效提高,人人获得解题思维的切实增强,人人获得数学品质的扎实树立,人人获得学习成效的整体进步。”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如何通过有效方法,实现教学质
在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教学由于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导致学生学得累,教师自己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按部就班地解题,动手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根本无从谈起。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笔者谈几点看法,供同仁参考。  一、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
摘要: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特别在高校中,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为便于集中管理,相继成立了计算机中心,有些学校计算机少则上百台,多则上千台.除了正常的计算机上机课程外,课余时间还对学生开放机房.为了确保正常教学,提高机器设备的使用率,给计算机管理带来了难度,可见计算机维护就成了计算机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本文阐述了计算机维护的主要内容,并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取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落实上述目标,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重要方法之一。  情境教学一直以来被教育者视为能达到最佳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育史上源远流长
课堂教学天天都在进行,面对日益丰富的教材和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让课堂教学更有效是很重要的。要让课堂教学更有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想学。还要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指导学生采取合理的学习方法,即怎么学。总之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能否积极主动地学。在我的课堂上,“目标导学、活动建构、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简称“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
[摘 要]本文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的“课堂上一听就懂,解题时总不会做”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更新教学观念、引导学生怎样学习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听课 解题 分析 方法    一、评价目的和意义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数学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