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王学东,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在省级以上专业报刊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200余篇,主编或参编30多部有关中学语文教学方面的著作。
“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标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新课标先后六次提到这个概念。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新课标为什么要提出“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多年来大家已经习惯于“语文能力”的说法,语文新课标中摈弃“语文能力”,而提“语文素养”,意在什么?
我们看一看相关的工具书关于“能力”和“素养”的表述:
“能力”,指人能胜任、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包括心理和生理条件),其重在“功用性”;“素养”,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包括修习培养)而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知识、技能、品德、思想的高度,其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由上述的解释可以看出:“素养”高于“能力”,“素养”所包含的内容比“能力”丰富。
新课标所提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下面,笔者拟就语文素养的内涵及其特点作一简要的阐述,以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干,至少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般智力、社会文化常识和情感意识与个性五个要素在内的有机复合体——
语文素养涵盖的内容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它是各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人生发展的基础。复旦大学一位教授甚至建议中小学要拿出一半的时间来教语文。现在对英语的重视远远高于对母语的重视,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语文素养涵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干,至少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般智力、社会文化常识和情感意识与个性五个要素在内的有机复合体。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实现这五个要素的辩证统一,使这五个要素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发智力,感受社会文化熏陶和陶冶情操、人格的和谐共振,构成了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大家知道,素养所涵盖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既包括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品性特征,也包括个人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价值体验。比如,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掌握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的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以及能力,都可称为语文素养。这样一来,语文素养的内容到底包括多少,真的很难给予界定,这其中还不包括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如选修课所获得的语文素养。再说它的内涵,新课标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语文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这一要求比较全面,有关于学生的人生态度,有关于学生的认知态度,有关于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语文素养是带有明显的综合性的。
语文素养应该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听说读写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情感素养(态度、价值观、文化品位、审美情操)这三个维度。
我们这里谈的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其对象是广大的中小学生,因此它有别于一般的素养,它指的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习得的语文素养。比如一个作家的语文素养可能是多方面的,较强的写作能力、较大的阅读量、比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而且随着时间的积累,其容量会越来越大;而我们讲的语文素养,对学生只是规定了一个最低标准,只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达到相应的最低要求,就算已经达到了要求。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各个阶段不同的心理发展特性,制定出相应的培养目标。语文素养的培养,它有一个“变通域”,即它有一个很大的层次空间和范围,为此,必须对语文素养从量上进行规定,即“量化”。所谓“量化”,就是用客观、具体的数字来规定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实现语文素养所要求达到的最低标准。比如,在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至少2800个单字,高中阶段应该会背50篇古诗文等,只有规定了这样一个最低标准,语文素养的实现才更容易些。
自语文课设置以来,经历了由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的发展过程。如果向前追溯,古人重什么?古时候没有专门设语文课,但古人仍去读很多东西,背很多东西,实际上这里面就有个跨领域学习的问题。他们去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虽然只是考一篇文章(并不是像我们现在考《校园一角》《我的老师》之类的文题),但是要想写好文章,必须运用各方面的知识,有语言的、历史的、文学的,有的甚至涉及国策的讨论,这不就是跨领域的学习和运用吗?
用现代学科分类的目光来看,在这个学科学的东西到那个学科用上了,它就是超学科的。在语文课上安置一些原来我们认为不是语文该做的事,让学生做一些综合性的学习,这是非常自然和正常的,也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
其实,各门学科里都有一些超出自己学科、与其他学科有一定联系的知识,在学科与学科之间搭建相互沟通的平台,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语文新课标中就说到语文教学“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只有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发展,他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审美情趣、高雅的言谈举止——
语文教育的突破与关键
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中小学阶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郭沫若在7岁的时候就在背《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他长大后能成为著名的文学家,与小时候的这些积累是分不开的。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都是很有讲究的。最近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件事:在重庆科技学院的双选会上,湖北新冶钢铁有限公司的展位前始终排着长队,每一位应聘学生递上简历后只有几十秒钟的时间与考官对话。而该校学生程应敏因在简历中将“第一学期”的“第”写成了“弟”而引起了考官的注意,程应敏见机行事,抓住跟考官直接对话的机会,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写错别字,目的是为了更能引起你的注意,让我们有更多了解的机会;我本也想改过来,但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没有必要为一个字而浪费整张纸……”整整五分钟,程应敏从一个错别字引申到节约工业材料的专业话题,一番话显然打动了考官,当场答应下午签约。如果程应敏没有熟练的语言技能,恐怕机会就不会属于他了。
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等。
叶圣陶说: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资本会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享受着它的利息。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因为良好的习惯无非就是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文章要仔仔细细地读,作文要认认真真地作。就拿写字来说,现代社会虽是网络时代,但是教学生写好汉字,仍然是我们母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且不说书法具有审美的艺术价值,单说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首先就要珍爱每一个汉字。语文素养的提高当然离不开好的语文基础,因为“空中楼阁”是不存在的。语文学习是讲究咬文嚼字的,首要问题是学好语言文字。
我们这个民族很久以来就非常讲究实用,“学以致用”便是一例。比较一下,古希腊则不同,她追求的是“真、善、美”,具有“唯美”倾向,至于有用与否则不加考虑。对于这一点,我们就显得很薄弱。而在教育上,如果一味偏重实用、追求功利,就会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只能塑造一批精于技能的工匠。
提出“语文素养”这个概念,它的范围自然比“语文能力”变广了,增加了文化品位及修养,体现了语文的特点,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现实能力与前瞻能力的综合性的追求。这种提法的改变,并不仅仅局限于范围的增加,它意味着语文教育模式的重大突破与变革,是非同小可的。现在新课标中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已经综合了这样的思想。
语文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这段话在指出提高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的同时,也强调指出了提高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就是说,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是与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绝不是在培养语文能力之外,另外“附加”提高人文素养的环节。也就是说,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是统一的,不要人为地割裂。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和他人文明地沟通和交际。
(本栏责编 涵 冰)
“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标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新课标先后六次提到这个概念。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新课标为什么要提出“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多年来大家已经习惯于“语文能力”的说法,语文新课标中摈弃“语文能力”,而提“语文素养”,意在什么?
我们看一看相关的工具书关于“能力”和“素养”的表述:
“能力”,指人能胜任、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包括心理和生理条件),其重在“功用性”;“素养”,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包括修习培养)而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知识、技能、品德、思想的高度,其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由上述的解释可以看出:“素养”高于“能力”,“素养”所包含的内容比“能力”丰富。
新课标所提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下面,笔者拟就语文素养的内涵及其特点作一简要的阐述,以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干,至少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般智力、社会文化常识和情感意识与个性五个要素在内的有机复合体——
语文素养涵盖的内容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它是各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人生发展的基础。复旦大学一位教授甚至建议中小学要拿出一半的时间来教语文。现在对英语的重视远远高于对母语的重视,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语文素养涵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干,至少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般智力、社会文化常识和情感意识与个性五个要素在内的有机复合体。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实现这五个要素的辩证统一,使这五个要素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发智力,感受社会文化熏陶和陶冶情操、人格的和谐共振,构成了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大家知道,素养所涵盖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既包括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品性特征,也包括个人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价值体验。比如,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掌握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的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以及能力,都可称为语文素养。这样一来,语文素养的内容到底包括多少,真的很难给予界定,这其中还不包括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如选修课所获得的语文素养。再说它的内涵,新课标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语文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这一要求比较全面,有关于学生的人生态度,有关于学生的认知态度,有关于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语文素养是带有明显的综合性的。
语文素养应该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听说读写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情感素养(态度、价值观、文化品位、审美情操)这三个维度。
我们这里谈的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其对象是广大的中小学生,因此它有别于一般的素养,它指的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习得的语文素养。比如一个作家的语文素养可能是多方面的,较强的写作能力、较大的阅读量、比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而且随着时间的积累,其容量会越来越大;而我们讲的语文素养,对学生只是规定了一个最低标准,只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达到相应的最低要求,就算已经达到了要求。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各个阶段不同的心理发展特性,制定出相应的培养目标。语文素养的培养,它有一个“变通域”,即它有一个很大的层次空间和范围,为此,必须对语文素养从量上进行规定,即“量化”。所谓“量化”,就是用客观、具体的数字来规定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实现语文素养所要求达到的最低标准。比如,在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至少2800个单字,高中阶段应该会背50篇古诗文等,只有规定了这样一个最低标准,语文素养的实现才更容易些。
自语文课设置以来,经历了由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的发展过程。如果向前追溯,古人重什么?古时候没有专门设语文课,但古人仍去读很多东西,背很多东西,实际上这里面就有个跨领域学习的问题。他们去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虽然只是考一篇文章(并不是像我们现在考《校园一角》《我的老师》之类的文题),但是要想写好文章,必须运用各方面的知识,有语言的、历史的、文学的,有的甚至涉及国策的讨论,这不就是跨领域的学习和运用吗?
用现代学科分类的目光来看,在这个学科学的东西到那个学科用上了,它就是超学科的。在语文课上安置一些原来我们认为不是语文该做的事,让学生做一些综合性的学习,这是非常自然和正常的,也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
其实,各门学科里都有一些超出自己学科、与其他学科有一定联系的知识,在学科与学科之间搭建相互沟通的平台,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语文新课标中就说到语文教学“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只有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发展,他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审美情趣、高雅的言谈举止——
语文教育的突破与关键
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中小学阶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郭沫若在7岁的时候就在背《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他长大后能成为著名的文学家,与小时候的这些积累是分不开的。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都是很有讲究的。最近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件事:在重庆科技学院的双选会上,湖北新冶钢铁有限公司的展位前始终排着长队,每一位应聘学生递上简历后只有几十秒钟的时间与考官对话。而该校学生程应敏因在简历中将“第一学期”的“第”写成了“弟”而引起了考官的注意,程应敏见机行事,抓住跟考官直接对话的机会,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写错别字,目的是为了更能引起你的注意,让我们有更多了解的机会;我本也想改过来,但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没有必要为一个字而浪费整张纸……”整整五分钟,程应敏从一个错别字引申到节约工业材料的专业话题,一番话显然打动了考官,当场答应下午签约。如果程应敏没有熟练的语言技能,恐怕机会就不会属于他了。
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等。
叶圣陶说: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资本会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享受着它的利息。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因为良好的习惯无非就是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文章要仔仔细细地读,作文要认认真真地作。就拿写字来说,现代社会虽是网络时代,但是教学生写好汉字,仍然是我们母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且不说书法具有审美的艺术价值,单说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首先就要珍爱每一个汉字。语文素养的提高当然离不开好的语文基础,因为“空中楼阁”是不存在的。语文学习是讲究咬文嚼字的,首要问题是学好语言文字。
我们这个民族很久以来就非常讲究实用,“学以致用”便是一例。比较一下,古希腊则不同,她追求的是“真、善、美”,具有“唯美”倾向,至于有用与否则不加考虑。对于这一点,我们就显得很薄弱。而在教育上,如果一味偏重实用、追求功利,就会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只能塑造一批精于技能的工匠。
提出“语文素养”这个概念,它的范围自然比“语文能力”变广了,增加了文化品位及修养,体现了语文的特点,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现实能力与前瞻能力的综合性的追求。这种提法的改变,并不仅仅局限于范围的增加,它意味着语文教育模式的重大突破与变革,是非同小可的。现在新课标中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已经综合了这样的思想。
语文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这段话在指出提高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的同时,也强调指出了提高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基本方法——“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就是说,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是与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绝不是在培养语文能力之外,另外“附加”提高人文素养的环节。也就是说,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是统一的,不要人为地割裂。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和他人文明地沟通和交际。
(本栏责编 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