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农技推广服务,是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一项长期重要政策。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分类改革,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本文以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为例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探讨,以期求得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9-0298-02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动植物新品种和农业、农机等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预防和植物重大病虫害的预防扑灭,机械化防汛抗灾、排涝抢险,森林火警火灾预报和森林防火,贯彻实施农业标准,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机安全监理,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的公共培训教育等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知识产权难以保护或物化的技术推广等服务界定为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职能机构。
1 基本情况
近几年,宁津县不断加大科技推广普及的力度和深度,通过大力实施 “万名农民培训”、“阳光培训”、“绿色证书”等农民培训工程,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科技三下乡”等科教服务活动,农民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学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按照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全县各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速生丰产林、木材加工,种鸭繁育、优质林果等各具特色的生产加工基地,构建了我县农业产业新格局。
1.2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市场化体系初步建立。全县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00多家,龙头企业和各类经济组织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瞄准市场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围绕加工促生产,拉长了产业链,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1.3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各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多数具有初级以上职称,广大农技人员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4 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农情传达逐步畅通。有线电视、移动电话、宽带等进村入户,部分乡镇、村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培训了信息员,健全了规章制度,通过网络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最大限度的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存在着求稳怕乱的农本心理,直观务实的从众心理,盲目求快的过急心理,小而全的自给心理,只是为自家生活方便,主导产品无规模,特色产品无优势。
2.2 农民获取知识途径少,农业技术含量低。农民培训通常采取举办培训班、赶科技大集、咨询解答、散发资料等形式,模式单一,农民不易接受,培训不能适应农民需求,农民获取知识途径少,很多新技术、新信息棚架在县、乡,不能落实进村到户,科技成果转化率、入户率低,农业生产中还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2.3 农技推广资金来源渠道少,缺乏有效保障机制。随着农村各项改革日益深入,农技推广部门逐步走向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不再享有财政经费,难以承担技术推行服务的公益性职能。
2.4 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技人员知识老化。近几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逐渐减少,目前各乡镇农技人员有部分被抽调去从事包村、招商等其他工作,常年專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而且接受再教育、再培训的机会少,知识老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发展要求。
3 建议与对策
3.1 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一要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合理配置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二要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法。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科技宣传等各种形式和载体,加快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扩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覆盖范围。三要拓展培训范围,突出培训重点。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队伍,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四要尊重农民意愿,拓宽培训内容。开展配方施肥、合理用药、秸秆还田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
3.2 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加强对农技人员的使用管理,县乡农技人员必须在其位、尽其职,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工作业绩与工资、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给予一定补贴,确保他们在农村蹲得住、留得下。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应下拨适当的经费,帮助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农技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使农技人员办公有场地、工作有设备。
3.3 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开展科企合作,发展农科教示范企业。重点抓好科技示范户的选拔培养,每个村选拔5—8个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创新者作为科技示范户,带动更多的群众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
3.4 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县乡技术人员成立科技服务队,村级成立由科技村主任为组长的科技服务组,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分层次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开通农科热线、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服务。指导农民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营,切实发挥服务功能,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3.5 健全农业信息系统,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定期组织党员干部、科技示范户、村民代表、青年人收听收看农业科技节目,搭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生产信息化,提高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
3.6 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扶持力度。发挥政府指导、引导职能,尊重农民意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减少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对大力号召发展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借鉴粮食直补的做法制定优惠政策,给予生产者一定的补贴,调动农民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安排专项科技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和农户小额贷款机制,加强银企、农企联合,切实解决企业、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解决好资金制约这一难题,确保“科教兴村”计划顺利进行,并取得明显成效。
总之,我国在农业技术推广上,农技推广的大体格局是会随着农技质量、效益,做出的努力的,随着一些政策导向以及价值的改变而改变,模式的转换只是其发展趋向,是多元化的,随着农技发展的社会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参考文献
[1] 刘飞.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探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6).
[2] 马静远.创新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之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16(1).
作者简介:刘秀岗,男,1963年6月出生,汉族,山东省德州市人。毕业于山东省教育学院,现从事三农工作。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9-0298-02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动植物新品种和农业、农机等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预防和植物重大病虫害的预防扑灭,机械化防汛抗灾、排涝抢险,森林火警火灾预报和森林防火,贯彻实施农业标准,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机安全监理,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的公共培训教育等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知识产权难以保护或物化的技术推广等服务界定为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职能机构。
1 基本情况
近几年,宁津县不断加大科技推广普及的力度和深度,通过大力实施 “万名农民培训”、“阳光培训”、“绿色证书”等农民培训工程,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科技三下乡”等科教服务活动,农民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学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按照 “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全县各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速生丰产林、木材加工,种鸭繁育、优质林果等各具特色的生产加工基地,构建了我县农业产业新格局。
1.2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市场化体系初步建立。全县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00多家,龙头企业和各类经济组织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瞄准市场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围绕加工促生产,拉长了产业链,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1.3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各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多数具有初级以上职称,广大农技人员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4 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农情传达逐步畅通。有线电视、移动电话、宽带等进村入户,部分乡镇、村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培训了信息员,健全了规章制度,通过网络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最大限度的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存在着求稳怕乱的农本心理,直观务实的从众心理,盲目求快的过急心理,小而全的自给心理,只是为自家生活方便,主导产品无规模,特色产品无优势。
2.2 农民获取知识途径少,农业技术含量低。农民培训通常采取举办培训班、赶科技大集、咨询解答、散发资料等形式,模式单一,农民不易接受,培训不能适应农民需求,农民获取知识途径少,很多新技术、新信息棚架在县、乡,不能落实进村到户,科技成果转化率、入户率低,农业生产中还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2.3 农技推广资金来源渠道少,缺乏有效保障机制。随着农村各项改革日益深入,农技推广部门逐步走向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不再享有财政经费,难以承担技术推行服务的公益性职能。
2.4 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技人员知识老化。近几年专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逐渐减少,目前各乡镇农技人员有部分被抽调去从事包村、招商等其他工作,常年專职从事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而且接受再教育、再培训的机会少,知识老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发展要求。
3 建议与对策
3.1 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一要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合理配置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二要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法。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科技宣传等各种形式和载体,加快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扩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覆盖范围。三要拓展培训范围,突出培训重点。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队伍,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四要尊重农民意愿,拓宽培训内容。开展配方施肥、合理用药、秸秆还田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
3.2 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加强对农技人员的使用管理,县乡农技人员必须在其位、尽其职,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工作业绩与工资、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人员给予一定补贴,确保他们在农村蹲得住、留得下。加强农技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应下拨适当的经费,帮助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不断提高农技推广的现代化水平,使农技人员办公有场地、工作有设备。
3.3 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开展科企合作,发展农科教示范企业。重点抓好科技示范户的选拔培养,每个村选拔5—8个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创新者作为科技示范户,带动更多的群众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
3.4 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县乡技术人员成立科技服务队,村级成立由科技村主任为组长的科技服务组,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分层次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开通农科热线、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服务。指导农民创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营,切实发挥服务功能,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3.5 健全农业信息系统,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定期组织党员干部、科技示范户、村民代表、青年人收听收看农业科技节目,搭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生产信息化,提高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
3.6 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扶持力度。发挥政府指导、引导职能,尊重农民意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减少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对大力号召发展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借鉴粮食直补的做法制定优惠政策,给予生产者一定的补贴,调动农民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安排专项科技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和农户小额贷款机制,加强银企、农企联合,切实解决企业、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解决好资金制约这一难题,确保“科教兴村”计划顺利进行,并取得明显成效。
总之,我国在农业技术推广上,农技推广的大体格局是会随着农技质量、效益,做出的努力的,随着一些政策导向以及价值的改变而改变,模式的转换只是其发展趋向,是多元化的,随着农技发展的社会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参考文献
[1] 刘飞.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探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6).
[2] 马静远.创新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之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16(1).
作者简介:刘秀岗,男,1963年6月出生,汉族,山东省德州市人。毕业于山东省教育学院,现从事三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