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代谢动态过程中的电磁干扰

来源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 被引量 : 25次 | 上传用户:caifei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出生物代谢动态过程的电磁干扰假说,并建立了外电磁波作用下新陈代谢过程中带电粒子和基团的动力学方程,引入“干扰因子”的概念对电磁干扰的强度进行了理论计算.作为例子,计算了电磁波对脑细胞中~(45)Ca~(2+)溢出量的影响,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其他文献
通过对硅质岩稀土元素特征的研究,充分证明用稀土元素,特别是铈(Ce)异常可以指示古特提斯洋的演化及其沉积环境.陆源物质、生物及洋脊热液是影响硅质岩稀土元素组成的主要因素.
期刊
通过高温高压实验和岩石学矿物学研究,得出矿物脱水引起岩石强度降低、电导率升高的实验结果.为壳内低速高导层的矿物脱水成因假说提供了新的有力的论证.
期刊
应用全电子HF从头计算自洽场和自洽晶体场方法计算了原子簇YBa_2Cu_3O_7提出了HF表面势使非对称的原子簇具有较对称的势场,得到较为对称的电子结构、电荷分布、前线轨道和键级等信息,讨论了YBa_2Cu_3O_7的化学键性质.认为单胞内存在着以共价键相连的[CuO_2—O—CuO—O—CuO_2)~(6.8-)的络合离子,而单胞间在c方向由离子键相连接;强调了顶角氧对CuO_2面空穴状态的重要
期刊
对MFX:Eu体系的ESR和发光性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的ESR参数和发光性质有着密切的联系,Hamilton参量b~0_2随体系晶格常数a的增长而增加,而超精细分裂常数~(151)A_(11)则减少.随着温度的降低,b~0_2在减小,Eu~(2+)的d→f跃迁减弱,而f→f跃迁增强.ESR研究提供的信息表明,声子作用对d→f和f→f跃迁几率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晶体中M
期刊
利用胞内电生理记录及染料标记技术,首次揭示了飞蝗末端腹神经节中与低频声接收有关的尾铗-巨中间神经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该系统包含双侧对称的四对巨中间神经元(giant interneuron,GI1~4),每个GI均有各自独特的树突分枝构型,细胞体位置,及主轴突的定位与朝向;并揭示了该系统对低频声刺激的反应特征:放电模式、反应阈值-刺激频率关系曲线、强度特征,以及对刺激频率的编码方式,讨论了飞蝗尾铗
期刊
对不同生长阶段小鼠前脑和脾脏组织中DNA聚合酶α,δ,ε的活性变化进行了测定.聚合酶α的活性通过α单克隆抗体或特异性抑制剂BuPdGTP的抑制作用进行计算得出;聚合酶δ的活性需在HA柱上,将它和其它2种酶分开以后进行测定;对于聚合酶ε,则通过在HA柱洗脱液中,使用α单克隆抗体或BuPdGTP抑制聚合酶α活性后来测定.结果表明:在小鼠前脑中,出生前2d 3种酶活性最高,出生后3种酶活性急剧下降,第8
期刊
报道了内皮衍生舒张因子(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生成抑制剂、big-内皮素转换酶抑制剂(phosphoramidon)、内皮素抗血清、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BQ123和JKC301)及抗蛇毒中草药(七叶一枝花和半边莲)对内皮素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抑制一氧化氮(NO)的生成,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内皮素,增加血浆内皮素含量,并升高血压;给予合成NO的前体L-精氨酸,可逆转上述变化.抑制或促进前列环
期刊
报道了房山岩体第二次侵入体闪长岩质岩石包体和寄主岩石中磷灰石、榍石、磁铁矿、锆石、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稀土元素的数据,讨论了它们的组成特点、总体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了它们所反映出的岩石成因学意义,指出房山岩体中矿物稀土元素的组成特点和变异规律反映了包体与主岩间存在着同源演化关系认为闪长岩质包体可能是同源岩浆早期结晶作用的产物.
期刊
用人工设计和合成的两个核酶(B,C)在体外对来源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cDNA STC-119(576nt)的RNA分子进行了剪切,结果发观:(1)核酶C在不少于0.4μmol/L时能单独剪切576mer的RNA分子,而B则无论在何种浓度下均不能剪切底物,说明B的位点被包裹在高级结构中.(2)核酶C的存在可以使B呈现剪切活性,表现在C不低于0.04μmol/L,B为0.4μmol/L时,
期刊
利用皮秒(10~(-12)s)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蓝菌Westiellopsis prolifica中藻胆体(PBS)低温下(77K)的激发能传递的动力学过程.观察到低温下(77K)藻胆体内从C-PC-杆到APC-核之间的2条能量传递途径,它们分别是:F650→(19ps)F662→(60ps)F679和F650→(42ps)F668→(250ps)F685.并认为藻胆体内的2个终端发射体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