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链脂肪酸酯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来源 :生物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le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微生物将生物质衍生的糖转化为短链脂肪酸酯是一种具有广泛前景的策略。归纳了利用微生物合成短链脂肪酸酯过程中的4种酶促途径及其涉及的酶,包括醇酰基转移酶(alcohol acyltransferase,AATs)、酯酶(esterases)、半缩醛脱氢酶(hemiacetal dehydrogenase,HADH)和Baeyer-Villiger单加氧酶(Baeyer-Villigermonooxygenase,BVMOs)。同时,综述近年来生物发酵法合成短链脂肪酸酯的研究进展,特别是乙酸乙酯和丁酸丁酯,
其他文献
植物寄生线虫(plant parasitic nematode,PPN)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物,它们分布广泛,适应性强,通过与寄主植物建立长期、稳定的寄生关系对粮食作物、园艺作物以及森林植物构成严重危害。其中,根结线虫(root-knot nematode,RKN)和孢囊线虫(cyst nematode,CN)是影响最大研究最多的2类定居型植物内寄生线虫,其侵染方式、取食细胞的形成及繁殖方式等存在很多差异,导致这两种PPNs在侵染植物后会对寄主产生多种不同的影响。近年来在线虫抗病基因克隆、效应蛋白作用机制
漆酶(Laccase)是多铜氧化酶家族中的主要成员,能够催化多种酚类和芳香类化合物的氧化,因此具有很大的工业应用潜力。虽然对漆酶的研究及应用已获得一定进展,但主要集中在植物和真菌漆酶,对细菌漆酶的研究较少。研究从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中分离到一个漆酶基因NCgl0908,其全长1542 bp,编码513个氨基酸。将其氨基酸序列与几种已鉴定的细菌和真菌漆酶进行序列比对,发现它们的4个铜离子结合位点的氨基酸高度保守,推测NCgl0908是一个新的漆酶基因。把NCg
为了模拟体内脑组织细胞的三维生长环境,高效开展脑疾病和有关药物的研究工作,文中设计和制造了一种新型高通量三维脑细胞芯片.芯片由多孔滤网和三维脑细胞颗粒构成,装载于常
植物线虫是引起我国农作物病害的重要病原物之一,是严重危及我国小麦、玉米、水稻、甘薯、马铃薯、大豆、蔬菜、花生、中草药等粮食和经济作物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其中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在我国冬麦区危害面积超过4×106 hm2,导致河南省中北部产量损失15%-20%,我国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生面积常年在1.33×106 hm2,可造成大豆减产5%-10%,严重发生地块减产3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因大豆孢囊线虫病所造成的损失就达6亿元
植物寄生线虫是农作物主要病原物之一,每年造成作物大幅度减产和严重的经济损失。植物寄生线虫基因组学研究在揭示植物线虫与寄主互作分子机制和作物抗线虫品种的培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多种重要的植物寄生线虫的基因组被破解和报道。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基因组学进一步揭示了植物寄生线虫的起源和进化,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本文对目前已报道的植物寄生线虫基因组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在各基因组的基本特征、染色体组变异、串联重复序列、基因表达调控与基因协同表达、水平基因转移、
大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进口国,且进口大豆数量逐年递增。大豆孢囊线虫病是威胁全球主要大豆产地的重要病害,每年全球范围内造成超过数十亿美元经济损失,防控形势严峻。抗性品种的种植是防控大豆孢囊线虫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然而,单一抗性品种的过度使用及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不断演化,导致抗性降低,威胁大豆产业安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大豆孢囊线虫抗性机制研究不断深入,在遗传学、转录组学、蛋白功能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综述了已知的大豆主要抗性位点(Rhg1和Rh
树莓酮具有重要的医药价值,如抗流感、预防糖尿病等.为了在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中获得树莓酮,本研究将树莓酮合成的最后两个步骤中的酶,即4-香豆酰-CoA连接酶(
噬病毒体是寄生于原生生物巨病毒的一类小型双链DNA病毒。带有噬病毒体的巨病毒侵染单细胞真核宿主的能力下降,结果使得真核宿主的存活率上升。噬病毒体最早分离自巨病毒和单细胞真核宿主的共培养体系。随后基于宏基因组学分析表明,噬病毒体广泛分布于全球水环境中(尤其是淡水环境中)。通过深度分析全球海洋病毒数据库(Global Ocean Viromes)序列,挖掘出了3条完整的、新的噬病毒体全基因组序列(Global Ocean Viromes Virophage_1/2/3,GOV_V1/2/3)。系统发育和基因组
“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化学课程的实验课程,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实验课是生物学科实验教学培养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型专业
为了掌握核桃长足象触角上的感器类型、数量和分布规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核桃长足象雄性成虫触角上的感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核桃长足象触角上分布9种感受器类型,分别为毛形感器、腔锥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端指形感器、鳞形感器、腔形感器、棒形感器和叉形感器;感器的类型和数量在柄节、梗节和鞭节上的分布规律有明显差异,柄节的感器类型、数量较少,鞭节的第6、7鞭亚节上的感器类型和数量最多,说明这2个亚节是触角感受能力最强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