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效应 巧施教育策略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_m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对人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心理效应,其发生、发展与形成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作为教育工作者,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客观规律,有利于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按照这些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刺激学生的潜在能力,引发“飞轮效应”
  
  要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动飞轮,每转动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是白费力,飞轮会借助你的推力和惯性越转越快,在达到某一临界点后,你无须再费力,飞轮便不停地快速转动起来。
  科学家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连自己都不清楚的潜能,但这些潜能平时一般都处于休眠状态,没有适当的刺激很难发挥出来。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由于学生个性心理诸要素发展的不平衡,其心理潜能在学习之初一般不可能充分发挥。这就是说,我们面前的学生,不是有没有潜能的问题,而是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开发潜能的问题。如果教师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不仅自己教得累,学生的创造力也会因此而被扼杀。
  童话大王郑渊洁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让全班同学写一篇叫《我长大了想干什么》的作文,他写的是想当掏粪工,因为全班就他一人这么写,他担心老师说他捣乱。没想到老师对他说:“你作文写得不错,与众不同,我已经改后推荐到校刊上发表了。”这一次树立了他写作的信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年以后他明白了,这是老师用另一种方式为他树立信心。
  可见,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唤醒,一种激励。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心理客观规律,有意识地提供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巧施“推动力”,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飞轮效应”就会使他们的潜能有效开发出来,从而形成“成功——自信——又成功——更自信”的良性循环,去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二、净化学生的心灵环境,避免“吞钩效应”
  
  钓过鱼的人都知道,鱼儿在咬钩后,通常因为刺痛而拼命挣扎。可它越挣扎,钩儿陷得就越深,越是难以挣脱。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吞钩效应”。
  生活中,我们谁都难免会有一些过失、错误和挫折,青少年学生在成长中出现过失、遭遇挫折或犯些错误更是常有的事。但由于他们的主观经验和适应能力都很有限,一般很难对发生的事件作出积极、正确的反应,容易产生焦虑、悲观等情绪,进而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侄女小宇读小学五年级,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这让我们全家人都感到自豪。可一天因为有道数学题的计算结果与参考答案怎么也对不上号,而由于反复计算耗时太多,以至还有一科作业没写,她担心下午要挨老师的批评了。在我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下,她很快稳定了情绪,不一会儿就完成了所有的作业。由此可以看出,人的能力惟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得很多很多。时下,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在生活上百般呵护孩子,惟独在学习上丝毫不放松对孩子的苛刻要求。在新课改理念下,不少教师仍缺乏新的教育理念,不讲究教育教学方法,不顾学生的年龄特点、情绪体验,眼睛只盯着分数,机械地实施刨、轧、锻、打,让学生成天在两点一线间疲于奔命。殊不知,人在紧张、焦虑的状态下,不但无法产生灵感,反而会把平时能够轻松完成的事情搞糟。大文豪伏尔泰说:“使人疲惫不堪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我们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意义。因此,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况,净化学生的心灵环境,给学生以广泛的心理支持。按照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那就是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其“异想天开”;解放学生的手脚,让其“各取所好”;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其“触景生情”;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其“曲尽奇妙”;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其“显山露水”;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其“劳逸结合”,进而构建一种安全、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新课改实施几年来,我认为最值得广大一线教师反思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及时帮助学生倒出“鞋子”里的那粒“沙子”,尤其是有没有往学生“鞋子”里装了“沙子”而强化了他们的“吞钩效应”。
  
  三、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发挥“跨栏效应”
  
  外科医生阿费烈德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人体患病的器官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往往比正常器官的机能更强。从许多类似的情况中,阿费烈德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程度,竖在他面前的栏越高,他跳得也就越高。这就是著名的“跨栏效应”。
  我们知道,人是有惰性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往往习惯于表现自己所熟悉、所擅长的一面,而逃避、惧怕自认为不行的事情。其实,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穷的,无论是通达聪慧的“神童”,还是反应迟钝的“低能儿”,只要有适当的环境,适度的刺激,都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发挥其智慧和能力。心理学家指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地尝试与减少错误的过程,过高的成功率失去挑战性,过低的成功率降低人的成就动机,唯“跳一跳摘桃子”的情境最易激发人发挥“跨栏效应”。音乐系的卡尔开始学弹钢琴,授课第一天,指导教授给他一份乐谱,让他试着弹。由于乐谱难度较大,卡尔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练了一个星期后,教授没提上周的事,又交给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要他练。就这样一周又一周地不断提高难度,终于在三个月后的一天,卡尔忍不住了,抱怨大师不该这样为难他、折磨他。教授没开口,抽出最早的那份乐谱让他弹,结果奇迹出现了,连卡尔自己都感到吃惊,他居然可以将那首曲子弹奏得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可见,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俗话说:“人若有志,万事可为。”无数事实证明,人们能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其智力的高低和客观条件的优劣,而是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对于自律能力还很差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目标和坚强的信心特别重要。要经常引导他们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不逃避困难和逆境,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还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安排一些爬山、探险等活动,锻炼他们的生存能力和承受挫折的勇气。其次要致力于学生自觉自律、积极进取性格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勇于实践,以激发其创造热情。同时还要为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用武之地”,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评价环境中产生积极的个体体验。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永不停歇难度渐升的环境压力下,不断地有所突破,有所提升,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防止“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的一个实验。1971年,德西随机抽出两组——实验组和控制组大学生同时在两个实验室解答一组需动脑筋才能回答出来的智力题,实验组的学生每做完一道题可得一美元的奖励,而控制组的学生则没有任何奖励。解题中,学生可以休息、自由活动。观察发现,控制组的学生休息或自由活动的人数明显少于实验组,且时间越长,这种反差还会显著。由此,这位心理学家得出一个结论:当一个人正对活动充满兴趣时,给他提供外部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的吸引力。
  “德西效应”给教师的启迪是:当学生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教师从外界给以激励刺激,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使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学生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一味奖励会使学生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而只专注于当前的名次和奖赏物。在普遍推崇赏识教育的今天,许多老师盲目地把赏识当作制胜的法宝,一味地为学生叫好。诚然,“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詹姆斯)。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激励性语言的评价下,即使是平庸的孩子也会变得鲜活起来。但是,“赞赏”是把双刃剑,失当的赏识和奖励同样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记得有则小故事说有位学者退休后在一个小乡村里住下准备写写回忆录,但附近却有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一到放学就来这里互相追逐打闹,吵闹声使老人无法静心写作。老人知道强行禁止肯定不会凑效,便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叫来孩子们,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大,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直到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便再也不到这里大声吵闹了。这就是“德西效应”所起的作用。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态度的形成有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内化。学生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即“依从阶段”,教师采用不同的外在奖励刺激学生进行维持性学习,可有明显的促进教学的作用。但教师如果始终把奖励当作激发和控制学生学习的法宝,那么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目的停留在“依从”阶段,不但不能发展其内在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让原有的内在热情逐渐消失,这样奖励一旦终止,学生的学习行为便会随之停止。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实现学生由“依从”向“认同”和“内化”的转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因奖励而出现“德西效应”。
  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热情的调动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用榜样的人格力量和偶像的精神价值教育、引导、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知道,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是在其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因此教育教学活动中,用活生生的榜样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来影响学生,可有效提高学生的价值认知水平,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学习的真正目的与意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下功夫,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态课堂,使学生从内心获得“学习最有趣”的体验;问题情境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究的机会,激发其学习动机和热情,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可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程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要建立适当的竞争机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经常开展“比、竟、赶、超”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总之,只要我们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就可以走出追求分数、追求刺激的认识误区。
  
  五、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获得“饿猫效应”
  
  将一只饿猫关在一只装有活动机关的迷笼内,笼外放有食物,饿猫要吃到食物,须连续有序完成三个分离动作,触动活动机关,笼门才可打开。开始,饿猫看着笼外的食物在笼内乱跑乱抓,偶尔也会触动开关,打开笼门吃到食物。如此反复多次的动作,使猫在尝试中渐渐减少错误动作,直至迅速完成分离动作,马上吃到食物。这是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做过的有趣实验,被称作“饿猫效应”。
  “饿猫效应”给我们揭示学生的学习规律很明显:饥饿感产生求知欲,理想诱发学习动机,实践带来成功。
  在应试教育下,为了考试分数,不少教师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感受,不惜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最惯用的手段就是对学生集中进行灌、练、训、测等,把学生变为学习、考试的“机器”,因而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五育不全的“半成品”、“残次品”。其实,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欲望,它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德国医生内特尔认为,在智力培养中,过多给予被动刺激造成集中、饱和状态,也会使孩子出现求知活动中的“厌食症”,即对求知缺乏兴趣,求知欲减弱,从而妨碍智力活动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给学生刺激的时候,应该注意刺激的数量、程度,既要让孩子“吃饱”,又要使孩子感到“还想吃”,使孩子在求知和学习中保持一定的“饥饿感”,这才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兴趣、求知欲和积极性。看过章回小说的人都知道,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时候或矛盾冲突到剑拨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吊你的胃口,逼着你非继续看下去不可。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这样的悬念,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判断、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欲和“饥饿感”。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一些知识性、智慧型的竞猜、娱乐等活动,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和悬念等都可以吊起学生学习的胃口;结合实际讲述一些人类未解之迷和宇宙奥妙,也能够给学生创设一种对知识的饥饿感。但在给学生智力刺激时,一定要注意适度、适时、适当的原则,要从培养需要入手,讲究方式方法,以避免学生出现智力“厌食症”。
  
  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等待“酝酿效应”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碰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此时,如若干脆把该问题搁置于一边而改做其它事,时隔几小时、几天,甚至长时间之后再来解决它,问题答案常可能较快地找到。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酝酿效应”。在心理学家看来,酝酿过程中,存在潜意识层面的推理,储存在记忆中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内重新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处于具有创造性的思维状态。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都过分注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虽然教师讲的很卖力、很耐心、很透彻,却很少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体会,刚提出问题就要求学生回答,当场回答不了把答案强加给学生。这样习得的知识没有根基,学生一般都是左耳进,右耳冒,教学效果自然是事倍功半。同时教师布置的作业也都是没有例外地要求学生按时完成,绝不允许学生“拖拉”,逼着学生相互抄袭,这也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其实,任何学习都是一个求索与思考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会因人们思维特性的不同而产生思维速度及深度上的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只有其真正参与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经过自己刻骨铭心的思考与自悟,所学的知识才扎实牢靠。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上过这样一节课:新课伊始,于老师提出一个难易适中的问题,经过几分钟的思考,举手的学生屈指可数。于老师见此情景,并没有急于喊学生回答,而是用赞赏的语气说:“已经有五位同学举手了!”说完,面带微笑看着大家。也许是学生感受到于老师亲切的鼓励、热情的唤醒。又陆续举起了几只小手。于老师会意一笑,趁热打铁说道:“于老师相信,其他同学再认真思考一会儿,肯定会找到问题的答案。”说完,于老师用期待的眼神注视着所有学生。真奇怪,就一会儿工夫,全班大多数同学信心十足地把手举起来,勇敢地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可见,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是需要时间的。因此,教师不能仅仅按预设时间完成教学进度,而应以达到课程目标为目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绝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但等待不是消极坐等,不是守株待兔,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条件,或设置阶梯,或启发点拨,为学生克服困难而指点迷津,为充分发挥“酝酿效应”而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 安徽省庐江县店桥中学
  (责任编辑 甘 璐)
其他文献
期刊
文章从理论研究、一般技术及相关问题、应用实践等几个方面对我国信息构建研究的现状进行述评。
湖南绾毂南北,是联结中原与岭南的纽带。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各地相继进入楚的版图,楚文化占居了统治地位。在此之前,有人一言以蔽之,认为全是'蛮越之地';也有人笼而统
我国进入新常态的经济发展轨道后,增加公共服务,增进公共服务能力的供给侧改革已成为-种必然趋势.图 书馆事业开始步入高速发展时期,图书馆人应该普遍树立廉洁奉公的职业意识
方招贵当了9年的光泽县止马镇人大代表,去年换届时他竟被一名女性取代了。这位女性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妻子孙香喜。今年37岁的方招贵是位口碑很好的汉子,至今乡亲们还记得:他
图腾一名,中西学者多认为来源于印第安人,往往引用摩尔根《古代社会》中,认为图腾本是北美印第安人的土语,意思是&#39;他的亲族&#39;。而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
文章以中国知网中关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期刊论文为数据统计源,利用CITESPACE作为可视化分析工具,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学术研究趋势、核心研究作者、核心研究机构、研
在分析高校图书馆图书超期现状及其原因的基础上,针对现行“一刀切”的超期罚款制度的弊端提出了改进对策,以期能够减少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超期现象,保障读者平等利用文献资源的权
浙江教育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监测服务平台将对全市教育系统各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独立学院、机关处室、区教育局、直属单位、中职院校等170多个单位的近4000网站及信息系统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具体而言,有56个民族,拥有73种语言,说汉语者占总人口的94%,可划分为7大方言区,还可再细分,如闽方言区可分为福州、闽南、莆仙、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