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目的不明确;②零碎不系统;③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承受能力;④不给学生思考余地,没有间隔、停顿或自问自答;⑤随口而发,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提问和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基于此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探讨一下课堂提问的“度”的问题.
一、注意提问的难度
课堂的提问不要以难倒学生为目的,也不要面面俱到,教师应注意“启而不发”,把握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问题的切入口.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为什么有经验的老师提问,总能于不知不觉中煽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难度,最后圆满地完成任务.笔者觉得他们是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的.这样有助于巩固原有认知结构,也便于将新知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提问深度恰到好处,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果子”,这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
二、控制提问的密度
一讲到底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事实上,提问过多,教学的重点、难点难于突出.有专家指出单一的课堂提问,在越高的年级应该使用减少一些.也就是说,在高年级使用单一的课堂提问弊大于利.我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师一节课中竟有100多次提问,但都是一些浅易的提问,如“是不是”、“懂不懂”等或自问自答.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据观察学生一节课只能集中25~35分钟左右,所以你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提问的知识点精心设计成二、三个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景,加以提问,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问题解决了,这节课就完成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三、把握提问的梯度
在提问时,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求知的高度.尤其是教学的难点,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一连串问题,使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逼近目标,从而形成一个递进式的整体,然后引导学生逐一解决,其间要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和理解的余地.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然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变换提问的角度
提问没有固定的模式,切忌单调、老套,教师应适当变换角度提问,增加新颖性,同时也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多角度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有疑”之间,这是问的艺术.例如,讲“集合元素的确定性”时,单从概念角度出发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若从实际出发,从这样的角度提问“我们班有高个子的同学吗?请站起来.”学生犹豫不决,再问“没有高个子同学,那么请身高大于170cm的同学站起来.”这时有几位同学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这时学生对“确定性”的理解就容易多了,这种提问的方式易被学生接受.
一、注意提问的难度
课堂的提问不要以难倒学生为目的,也不要面面俱到,教师应注意“启而不发”,把握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问题的切入口.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为什么有经验的老师提问,总能于不知不觉中煽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难度,最后圆满地完成任务.笔者觉得他们是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的.这样有助于巩固原有认知结构,也便于将新知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提问深度恰到好处,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果子”,这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
二、控制提问的密度
一讲到底被认为是“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的提问却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事实上,提问过多,教学的重点、难点难于突出.有专家指出单一的课堂提问,在越高的年级应该使用减少一些.也就是说,在高年级使用单一的课堂提问弊大于利.我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师一节课中竟有100多次提问,但都是一些浅易的提问,如“是不是”、“懂不懂”等或自问自答.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据观察学生一节课只能集中25~35分钟左右,所以你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提问的知识点精心设计成二、三个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景,加以提问,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问题解决了,这节课就完成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三、把握提问的梯度
在提问时,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入求知的高度.尤其是教学的难点,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一连串问题,使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逼近目标,从而形成一个递进式的整体,然后引导学生逐一解决,其间要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和理解的余地.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然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变换提问的角度
提问没有固定的模式,切忌单调、老套,教师应适当变换角度提问,增加新颖性,同时也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多角度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有疑”之间,这是问的艺术.例如,讲“集合元素的确定性”时,单从概念角度出发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若从实际出发,从这样的角度提问“我们班有高个子的同学吗?请站起来.”学生犹豫不决,再问“没有高个子同学,那么请身高大于170cm的同学站起来.”这时有几位同学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这时学生对“确定性”的理解就容易多了,这种提问的方式易被学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