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道以现存古建筑照片为材料的高考试题:
(2013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Ⅱ第41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参考答案写道:“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物是文明与文化的一种载体,著名的建筑甚至还是“文化的标志”“历史的见证”\[1\].让中学生通过学习古代建筑,从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这是非常有益的探索.然而,参考答案对于“太和殿与政治关系”的解读似乎有“挂一漏万”之嫌.照片中的太和殿已非清朝皇帝所有,而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瑰宝,甚至可以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太和殿仅仅“象征皇权至上”.而且,试题还要求考生将太和殿与白金汉宫、唐宁街10号进行比较,而其参考答案认为,英国建筑反映的是“君主立宪”的“民主政治”.中英建筑折射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专制与民主.这种比较思路是欠妥当的,因为它忽略了中国建筑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忽视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其结论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就太和殿与政治的关系而言,也不能以“皇权至上”进行简单概括.照片中的太和殿,为清朝初年所建,它位列紫禁城(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之首,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新帝登基、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以及万寿节(皇帝生日)、元旦、冬至时接受大臣朝贺,宣读殿试及第者的名次与姓名等,都要在此举行.可见,太和殿是清朝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这些活动不能笼统地视为“皇权专制”的表现,如科举考试在人才选拔、社会流动、教育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都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2,3,4,5,6\].
即使从建筑的角度来看太和殿,也不应将其与周边的建筑分割开来单独观察,因为太和殿的设计与建造都充分考虑了该殿与其他建筑的协调问题.太和殿位于紫禁城内,与紫禁城的其他建筑共同组成一个建筑群.1987年,紫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评价中写道:“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多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从中可以看出,只有将太和殿置于紫禁城这个“庞大建筑群”中,才能更好地发现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价值.
紫禁城始建于明朝初年,为明清两个朝代共计24位皇帝生活、办公的场所,它之所以能够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主要原因有以下五点:第一,长期作为中国的最高权力中心所在地,可以反映五百年来中国的历史变迁;第二,有体现高超艺术水平和独特民族风格的大片中国园林;第三,有反映独特民族工艺、体现古代匠人智慧与才华的众多传统家具;第四,有体现先人设计与制作水平,反映民族交融、中外交流的众多工艺品;第五,可以集中反映中国传统建筑的显著特征与高超水平.
明清时期的紫禁城,在设计与建造中确实反映了君主专制、皇权至上的思想.“紫禁城”这一名称,就体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的星相学中,天帝居住于紫微垣,皇帝居住、办公之所以用“紫”命名,意在皇帝贵为天子\[7\].太和殿在明朝时称“奉天殿”,其意为顺应上天之旨、代上天行使权力.紫禁城位于北京城中心,其外部分别为宫城和内城,明朝的奉天殿及清朝的太和殿均位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体现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和至高无上的皇权.
但是,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专制制度和皇帝制度.1912年3月宣统帝退位,1924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至此,紫禁城完成了历史性的蜕变,由皇室的“私产”变为中华民国的“国有”资产,成为全民族的共有财富.故宫博物院将紫禁城对民众开放,这对于树立民主共和观念、摧毁等级意识与特权思想有着重大意义\[8\].因此,从宏观上讲,今天所见到的太和殿及紫禁城,并不仅反映“皇权至上”,还反映了中国由专制走向民主的伟大转变.
从中观和微观上看,紫禁城还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清朝三大殿的名称均源于儒家经典文献.明朝永乐年间所建的三大殿分别称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明朝嘉靖年間改称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清朝顺治年间又改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与“保和”源于《周易》,《周易·乾卦·彖辞》载:“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大”即“太”)“中和”源于《礼记》,《礼记·中庸》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以“和”命名三大殿,不仅体现满清贵族的汉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追求“天人之和”“人际之和”的中华传统观念.“如果说‘太和’是清代统治者所追求的一种大和谐的境界,‘保和’是一种永保和谐的希冀,那么‘中和’则是一种调节的手段.\[9\]”崇尚和谐、追求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因此成为“中国建筑的核心理念”\[10\].仅从各建筑的名称上即可看出,清朝的紫禁城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风水、阴阳、五行在紫禁城建筑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紫禁城的北面是万岁山,南面是金水河,这体现了古人“负阴抱阳,冲气为和”的建宫原则.紫禁城“前朝”的大殿布局为奇数,奇数为阳数,如“三座门”“南三所”等.“后廷”布局多用偶数,因为偶数为阴数,如东、西六宫.文渊阁为紫禁城的藏书处,共分为两层,上层为一通间,下层为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意思.因为藏书怕火,所以文渊阁的琉璃瓦全部采用青黑色,黑色代表着水,取“水克火”之意\[11\].
正因为紫禁城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因此得以作为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紫禁城不仅是中国的,而且还是世界的.中国政府已向国际社会做出庄严承诺,保护全人类的这个文化遗产.为此,2002年中国启动了紫禁城的大规模修复工程;2003年,故宫博物院提出了“故宫学”的概念,以更好地挖掘紫禁城的文化内涵与价值;2007 年,故宫博物院的中国古代官式建筑传统工艺和书画装裱工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紫禁城,所反映的绝不仅是君主专制、皇权至上的政治文化,它还积淀了中华民族的许多优秀文化成果.初中历史教科书对此有比较全面的介绍: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里面的宫殿楼阁,千门万户,金碧辉煌,气象万千,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12\].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向学生介绍其专制的一面,更应让学生通过紫禁城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建筑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纪念碑,伟大的建筑往往成为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象征物.\[13\]”在高考试卷中出现古建筑,有助于引导中学教学关注古建筑,注意挖掘古建筑的文化内涵.以古建筑作为材料命题之前,应该对拟选的古建筑进行全面了解,然后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高度来设计问题,在考查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是古建筑材料入题所必须知晓的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志华 外国古建筑二十讲\[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前言
\[2\]王建平 唐代科举的社会功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389
\[3\]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J\] 历史研究,1990(5):119135
\[4\]刘海峰为科举正名\[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997
\[5\]刘海峰科举停废110年祭\[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8391
\[6\]韩月香技术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关联——中国科举制的衰亡与中国政治制度关系分析\[J\]当代社科视野,2010(2):1519
\[7\]故宫博物院历史的纪念\[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3):48
\[8\]程丽红,程玥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一种媒介文化角度的审视\[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100103
\[9\]班晓悦从清代紫禁城的复建看统治者的汉化\[J\]紫禁城,2014(S1):6167
\[10\]韩增禄明清北京紫禁城建筑中的和谐理念\[C\]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文件,2008
\[11\]党洁 風水、阴阳、五行在紫禁城中的体现\[J\] 北京档案,2012(9):5051
\[12\]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彩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1
\[13\]郑欣淼故宫的价值与地位\[N\]光明日报,20080424
(责任编辑:马玲玲)
(2013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Ⅱ第41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参考答案写道:“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物是文明与文化的一种载体,著名的建筑甚至还是“文化的标志”“历史的见证”\[1\].让中学生通过学习古代建筑,从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这是非常有益的探索.然而,参考答案对于“太和殿与政治关系”的解读似乎有“挂一漏万”之嫌.照片中的太和殿已非清朝皇帝所有,而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瑰宝,甚至可以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太和殿仅仅“象征皇权至上”.而且,试题还要求考生将太和殿与白金汉宫、唐宁街10号进行比较,而其参考答案认为,英国建筑反映的是“君主立宪”的“民主政治”.中英建筑折射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专制与民主.这种比较思路是欠妥当的,因为它忽略了中国建筑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忽视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其结论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就太和殿与政治的关系而言,也不能以“皇权至上”进行简单概括.照片中的太和殿,为清朝初年所建,它位列紫禁城(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之首,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新帝登基、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以及万寿节(皇帝生日)、元旦、冬至时接受大臣朝贺,宣读殿试及第者的名次与姓名等,都要在此举行.可见,太和殿是清朝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这些活动不能笼统地视为“皇权专制”的表现,如科举考试在人才选拔、社会流动、教育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都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2,3,4,5,6\].
即使从建筑的角度来看太和殿,也不应将其与周边的建筑分割开来单独观察,因为太和殿的设计与建造都充分考虑了该殿与其他建筑的协调问题.太和殿位于紫禁城内,与紫禁城的其他建筑共同组成一个建筑群.1987年,紫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评价中写道:“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多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从中可以看出,只有将太和殿置于紫禁城这个“庞大建筑群”中,才能更好地发现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价值.
紫禁城始建于明朝初年,为明清两个朝代共计24位皇帝生活、办公的场所,它之所以能够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主要原因有以下五点:第一,长期作为中国的最高权力中心所在地,可以反映五百年来中国的历史变迁;第二,有体现高超艺术水平和独特民族风格的大片中国园林;第三,有反映独特民族工艺、体现古代匠人智慧与才华的众多传统家具;第四,有体现先人设计与制作水平,反映民族交融、中外交流的众多工艺品;第五,可以集中反映中国传统建筑的显著特征与高超水平.
明清时期的紫禁城,在设计与建造中确实反映了君主专制、皇权至上的思想.“紫禁城”这一名称,就体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的星相学中,天帝居住于紫微垣,皇帝居住、办公之所以用“紫”命名,意在皇帝贵为天子\[7\].太和殿在明朝时称“奉天殿”,其意为顺应上天之旨、代上天行使权力.紫禁城位于北京城中心,其外部分别为宫城和内城,明朝的奉天殿及清朝的太和殿均位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体现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和至高无上的皇权.
但是,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专制制度和皇帝制度.1912年3月宣统帝退位,1924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至此,紫禁城完成了历史性的蜕变,由皇室的“私产”变为中华民国的“国有”资产,成为全民族的共有财富.故宫博物院将紫禁城对民众开放,这对于树立民主共和观念、摧毁等级意识与特权思想有着重大意义\[8\].因此,从宏观上讲,今天所见到的太和殿及紫禁城,并不仅反映“皇权至上”,还反映了中国由专制走向民主的伟大转变.
从中观和微观上看,紫禁城还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清朝三大殿的名称均源于儒家经典文献.明朝永乐年间所建的三大殿分别称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明朝嘉靖年間改称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清朝顺治年间又改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与“保和”源于《周易》,《周易·乾卦·彖辞》载:“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大”即“太”)“中和”源于《礼记》,《礼记·中庸》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以“和”命名三大殿,不仅体现满清贵族的汉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追求“天人之和”“人际之和”的中华传统观念.“如果说‘太和’是清代统治者所追求的一种大和谐的境界,‘保和’是一种永保和谐的希冀,那么‘中和’则是一种调节的手段.\[9\]”崇尚和谐、追求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因此成为“中国建筑的核心理念”\[10\].仅从各建筑的名称上即可看出,清朝的紫禁城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风水、阴阳、五行在紫禁城建筑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紫禁城的北面是万岁山,南面是金水河,这体现了古人“负阴抱阳,冲气为和”的建宫原则.紫禁城“前朝”的大殿布局为奇数,奇数为阳数,如“三座门”“南三所”等.“后廷”布局多用偶数,因为偶数为阴数,如东、西六宫.文渊阁为紫禁城的藏书处,共分为两层,上层为一通间,下层为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意思.因为藏书怕火,所以文渊阁的琉璃瓦全部采用青黑色,黑色代表着水,取“水克火”之意\[11\].
正因为紫禁城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因此得以作为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紫禁城不仅是中国的,而且还是世界的.中国政府已向国际社会做出庄严承诺,保护全人类的这个文化遗产.为此,2002年中国启动了紫禁城的大规模修复工程;2003年,故宫博物院提出了“故宫学”的概念,以更好地挖掘紫禁城的文化内涵与价值;2007 年,故宫博物院的中国古代官式建筑传统工艺和书画装裱工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紫禁城,所反映的绝不仅是君主专制、皇权至上的政治文化,它还积淀了中华民族的许多优秀文化成果.初中历史教科书对此有比较全面的介绍: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里面的宫殿楼阁,千门万户,金碧辉煌,气象万千,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12\].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向学生介绍其专制的一面,更应让学生通过紫禁城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建筑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纪念碑,伟大的建筑往往成为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象征物.\[13\]”在高考试卷中出现古建筑,有助于引导中学教学关注古建筑,注意挖掘古建筑的文化内涵.以古建筑作为材料命题之前,应该对拟选的古建筑进行全面了解,然后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高度来设计问题,在考查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是古建筑材料入题所必须知晓的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志华 外国古建筑二十讲\[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前言
\[2\]王建平 唐代科举的社会功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389
\[3\]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J\] 历史研究,1990(5):119135
\[4\]刘海峰为科举正名\[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997
\[5\]刘海峰科举停废110年祭\[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8391
\[6\]韩月香技术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关联——中国科举制的衰亡与中国政治制度关系分析\[J\]当代社科视野,2010(2):1519
\[7\]故宫博物院历史的纪念\[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3):48
\[8\]程丽红,程玥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一种媒介文化角度的审视\[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100103
\[9\]班晓悦从清代紫禁城的复建看统治者的汉化\[J\]紫禁城,2014(S1):6167
\[10\]韩增禄明清北京紫禁城建筑中的和谐理念\[C\]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文件,2008
\[11\]党洁 風水、阴阳、五行在紫禁城中的体现\[J\] 北京档案,2012(9):5051
\[12\]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彩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1
\[13\]郑欣淼故宫的价值与地位\[N\]光明日报,20080424
(责任编辑:马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