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责任感是德育的核心要求。受多种因素影响,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和功利化倾向明显。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增强大学生的责任主体意识、责任自觉意识、责任实践意识,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体系、实践体系、协作体系和评价体系,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立德树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8-0281-0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指大学生群体或个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为建立和谐社会而主动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觉意识和人格素质。它是“所有品德中影响力最大,也是最基本、最必备的品质,是德育的核心要求”[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强调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并把它纳入教育工作的战略主题。由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家庭责任教育的缺失、学校责任教育的不力以及大学生自身社会角色缺位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和功利化倾向明显,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增强三个意识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实效的关键
纵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重视知识教育和科技教育,忽视德性教育和人文教育,导致社会责任感教育流于形式化、教条化、简单化,不能真正触动大学生的内心。因此,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社会责任感教育实效,首先要求教育者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改变那种理性太多而感性太少、我说你听、居高临下的做法,更多采用平等沟通、开放友善、尊重聆听、引导解释、激励提升、多元化、多选择、不强迫、与学生为友”[2]的方式,激发大学生担当社会责任的勇气和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
(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完善大学生的责任主体意识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否真正得到提高,归根结底还有赖于自身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完善大学生的责任主体意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它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不断提高人的主体地位为价值取向。人的主体意识是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觉醒,注重自我感受,希望受尊重、受重视,追求平等独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最基本的对自己负责,推广到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因此,我们应从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和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大学生逐步完善主体意识,从爱自己、对自己负责做起,逐渐增强社会责任感。把强化主体意识作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逻辑起点,“在情感上尊重学生、在精神上激励学生、在心理上疏导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学生,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3],从而产生责任动机。
(二)坚持“三自”教育理念,增强大学生的责任自觉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在本质上是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實现人的自我教育。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要通过外部教化,使大学生把外在的责任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人格素质,使践行社会责任成为自觉。通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提高他们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并自觉抵制各种不利于履行社会责任的思想观念,这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关键。
(三)坚持知行合一理念,增强大学生的责任实践意识
社会责任感是主观范畴也是实践范畴,它不能只停留在责任认知的层面,更要体现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中,它是责任认识和责任实践的完美统一。而许多调查数据表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他们更加关注自己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作用和受益程度、关注自身发展与社会未来发展的适应性。但是他们对个人责任,特别是如何实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知行分离特征,即能认识到但往往做不到,产生知行脱节、学而不思、述而不作、知而不行等,责任意识不强,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没有达到和谐与统一[4]。因此,我们在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过程中,要给大学生提供各种角色体验和情境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学习社会责任,通过社会历练理解责任感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重要价值,通过复杂的社会交往、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构建培育体系是创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现实策略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体系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两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党和国家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帮助大学生对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实现个人价值与承担社会责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从而自觉地把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内化为个人成长目标,逐步产生社会责任感。
2.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与“两课”教育相辅相成,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内在需求,层层推进,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责任教育内容体系,以宿舍、党团组织、班级和学生社团为载体,通过党团组织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活动,从学习、生活细节入手,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和处理学业、就业、经济、人际交往等实际问题,帮助大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
(1)新生适应性教育。新生入学之初,对未来既非常憧憬又无限迷茫,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及自身角色的转变都充满了困惑。此时,急需开展适应性教育帮助他们调整心态、认知自身和社会角色。通过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感,为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奠定坚实基础。
(2)感恩教育。拥有感恩之心的人才能换位思考,才能产生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之意,不断增强个人的责任情感。当代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在感恩教育中,要帮助大学生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扶持之恩、集体的帮助之恩和社会的给予之恩,树立“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理念,增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3)诚信教育。“人无信而不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处世立身的根本。诚信的基本要求是对人守信、对事负责,它是社会责任感的基础。通过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人处世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引导大学生践诺守信、明辨是非、诚实做人,逐步深化对社会责任感。
(4)精英教育。当代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社会成员群体中处于高层次的地位和水平。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我们更应特别地激发大学生的精英意识,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使他们将成为社会精英、引领社会发展作为成长的目标。通过精英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用先进的知识和思想改变社会上的落后思想,用先进的文化引领时代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是大学生的光荣使命。
(5)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资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辈们始终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思想,“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担当精神,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加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大力传承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道德与当下社会现实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把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逐步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专业教育
高校要真正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仅有“两课”和学生工作人员开展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要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所有教学活动中,让所有教师都认识到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重要性,让所有课堂都成为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摇篮,让所有教师都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将社会责任感教育理念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社会责任感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从而提升思想觉悟、增强责任感。此外,还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实习实践,通过具体的活动和管理工作增强学生的责任判断和责任承担能力。
(二)以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基础,设计实践体系
责任意识的培养、责任感的激发以及责任行为的产生,都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深化。“90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丰富的个性,因此,在选择责任教育实践活动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从人的主体需求出发,重视人的自主精神的培养,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主动吸收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参与活动的策划设计实施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从而加深责任意识、激发出强烈的责任感,学会承担责任。
1.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增强责任感、产生责任行为的重要途径。组织好社会实践的关键是创新实践方式、保障资金投入和丰富活动内容。通过“三下乡”活动、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社会调查、公益行动、“三创”比赛、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等多元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大学生认识社会的渠道,增加他们体验责任的机会,从而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培养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和责任感。
2.专业实习与课程实践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网络在线调查显示,70.5%的受访者认为当下大学生学习功利性太强,只为考试和找工作。因此,高校应将社会责任感培育与专业实习与课程实践相结合,通过到企业参观、顶岗实习、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等具体的生产实践和管理工作增强学生的责任判断和责任承担能力。
3.校园文化活动实践
校园的文化环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的人文精神,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优美和谐、公平正义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责任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些高校开展的“文化大讲堂”、“文化映苑”、各种文化论坛以及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打造了学校文化品牌、积淀了学校文化底蕴,也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先进文化的魅力,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健康成长。
4.学生自主管理实践。大学生自主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成熟的做法,目前我国高校正在积极研究探索,它对于唤起学生主体意识,形成责任、自律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学校通过建立基本制度、采取保障措施,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管理。如参加制订、修改学生管理规定,参与教学评价活动,监督后勤及教辅部门的服务质量,担任学校各级职能部门助理、管理员等,使学生在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中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功能,从而增强责任能力。
(三)以优化社会责任感教育环境为保障,建立协作体系
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系统论、统筹观点的角度,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绝不是相互隔绝、各成一体的,而应当是彼此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对社会责任感培养发挥作用。”[6]因此,高校应主动寻求有关社会力量的支持,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依托的通力合作的一体化教育体系,使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向社会延伸,学校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沟通,取得家庭教育的全力配合,在社区、村镇、社会福利机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拓展德育教育新基地。
(四)以激励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建设评价体系
为激励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责任动机,增强履行责任的意志,产生因履行责任而带来的愉悦情感,检验责任担当教育效果,还必须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评价体系,评价、监督、惩罚认真履行责任或有意逃避责任的人,从而帮助大学生强化履责意识、提升履责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振有.为什么要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0-12-28.
[2]金一斌.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14).
[3]彭文英.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1(15).
[4]周蔡敏.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策略分析[J].湖南大众传媒技术学院学报,2005(16).
[5]夏春雨.试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2008(10).
[6]佘万斌.“四维多元”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模式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