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父子:文风不是想改就能改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公元584年,一个强大的皇帝即将统一中国。这位皇帝有一个很酷的鲜卑族名字,叫“普六茹那罗延”,意思是“金刚不坏”。他的汉语名字叫杨坚,也就是隋文帝。
  截止到当时,中国已经分裂了近三个世纪。可以想象,想要重新统一,是很困难的。所以这一年隋文帝很忙,他有很多大事要办:在西北,他的军队正在进攻凶悍的吐谷浑;在北方,他的使者正在出使突厥;在南方,一个叫陈朝的对手还在凭着长江天险,对着杨坚比中指……然而,在这么多紧急的军政大事里,隋文帝却抽出时间,专门抓了一件看起来并不很紧急的事——文风。
  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文学,比如诗歌,实在是太烂了!隋文帝专门下达了命令:“过去的诗文,都是靡靡之音。朕看不惯已经很久了,从此刻起,朕要提倡一种新的文风,让那些浮华虚文都成为过去!”当时的文艺究竟糟糕到什么地步呢?偌大的中国,已经近一百年没出过一个一流的诗人了。
  往上追溯一个世纪,公元499年,一位名叫谢胱的大诗人死去了。他卷入了一场政治阴谋,死在了号子里。当时害死他的所有人都没意识到,他们所干掉的也许是六世纪中国唯一的一位一流诗人。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谢朓的名字,也不知道“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或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但只说一点你就知道他有多牛了:谢朓在后世有一个死忠粉,叫李白。李白实在太喜欢谢朓了,一辈子都在频繁地碎碎念:“我登上了高楼,就想起了谢朓;风吹起来了,我想起了谢朓;看着那月色啊,我想起了谢朓……”在谢朓生前,诗歌的江湖大致可分为两大门派——山水派和宫廷派。谢朓是山水派掌门人、最后一根台柱子。
  他死之后,山水派的“武功”日渐式微,宫廷诗派一统江湖,开始肆意妄为。宫廷诗派的特色,用隋文帝的话说就是“多淫丽”。这么说似乎有点儿委屈人家,人家宫廷派也写乐府诗,也写风景诗,数量都不少,只不过都没写出太大的名堂,唯独一种诗的创作高潮迭起——小黄诗。例如宫廷派的一代高手——梁简文帝,就开创了这个门派里的一大支派“放荡门”。这不是胡说的,而是梁简文帝自己说的:“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有大宗师做出表率,派中的高手们自然也把放荡神功发扬光大。这些诗人开口闭口自称“上客”,其实意思和“嫖客”差不多。做丈夫的固然是流氓,“知君亦荡子”;当媳妇的也不简单,“贱妾自倡家”。他们约在一起做什么呢?“托意风流子。”这就是那个时候的诗。
  在那些年里,中国南方发生了无数件大事:国家战乱频发,权贵互相屠戮,百姓流离失所。但是这些内容,你在他们的诗里几乎读不到。如果只读这些诗,你会以为那时候中国人的生活天天歌舞升平、花好月圆。
  二
  南朝的诗坛那么惨,那北朝呢?北朝是不是可以用它的苍凉、雄浑撑起诗的大厦?答案是:北朝比南朝还惨。惨到什么程度呢?后来唐朝还流传一个段子,说南朝第一才子庾信去北朝出使,人们问他北方文士水平如何,庾信说:“也就勉强只有薛道衡、卢思道这俩人略微能写上两笔。其余的货,都是四个字——驴鸣狗叫!”
  诗人凋零怎么办?北朝的人开动脑筋,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既然我们不出产诗人,那么把南朝的诗人抓过来不就行了?北朝人说干就干。于是乎,南朝两个很牛的诗人——庾信、王褒,统统被抓了,他们一出使北朝就被扣住不放。大官给做,骏马给骑,充分进行情感留人、待遇留人,就是不让回家。
  北朝给他们的待遇好到什么地步呢?先看庾信。西魏给他的官职是开府仪同三司,做车骑大将军,就是当年刘备封给张飞的官;后来又做骠骑大将军,就是刘备给马超做的官——“五虎上将”的官,他一人干了俩。再看王褒,北朝给他直封到太子少保,就是后来岳飞、于谦的那个头衔,两个民族英雄享受的待遇。
  俩人就此滞留在北朝多年,好不容易等到时局变化,南北朝两边关系缓和了,南朝那边打来申请:您以前扣留的我们的人,现在可以放回来了吧?北朝爽快地答应了:放!不过有两个人例外——庾信和王褒。北朝真是可爱,也真舍得下血本。
  隋文帝对当时的文风不满意,还不仅仅指诗歌。在那个年代,浮华的文风深入人们骨髓,大家写公文、搞音乐都是这个调调,就连写史书都是骈四俪六,花拳绣腿。
  比如《后汉书》,当时的大家范晔写的,文笔好得当然没话说,但写人物传记时总忍不住要来点儿骈四俪六。例如他写董卓,非要来个“残寇乘之,倒山倾海;昆冈之火,自兹而焚”;写马援,非要来个“夫利不在身,以之谋事则智;虑不私己,以之断义必厉”,空洞重复,比起当年《史记》《汉书》的爽利,总觉得有点儿多余。
  三
  这样一来,人们可能就理解为什么隋文帝一定要改革文风了。一般来说,皇帝想推动重大改革,不但要开大会、发文件,还要树典型。所谓典型包括反面典型和正面典型。隋文帝需要杀鸡儆猴,他很快找到了那只鸡——泗州刺史司马幼之。这位老兄颇有来历,是大名鼎鼎的司马懿的后代,少年时就曾在北齐当高级干部,后来又在隋朝当地方大员,也算是乱世中的一号人物,然而这家伙却成了文风改革的倒霉蛋。开皇四年(584年)九月,正是文风改革发动后的敏感时期。
  司马幼之学习上级文件精神不到位,顶风作案,犯了一个严重错误——“文表华艳”,估计是写文件、写报告有点儿假大空,套话略多了些,被皇帝抓了当反面典型,居然“付所司治罪”。因为文件没写好,一个地方大干部就被治了罪,也真是够惨的。
  抓了反面典型,皇帝又大力树立了一个正面典型——治书侍御史李谔。对于皇帝的文风改革,李谔响应最积极,很快就写出了多达一千字的长篇心得体会。在这篇学习体会中,他顺着皇上的思路,强烈抨击浮华文风。李谔还表态说,坚决支持朝廷依法严惩司马幼之的决定,并积极声明:对类似的家伙,要搞大走访、大排查,一旦发现,决不姑息。
  隋文帝看了之后非常高兴,当即批示:这封信很好,印发全体干部学习讨论。李谔蹿红后,很多高层干部坐不住了,纷纷表态:我们也支持文风改革。   后来有一个地位特别高、影响特别大的人也加入了,他就是太子杨广、后来的隋炀帝。杨广激烈抨击浮华的南朝文学,还以身作则,亲自写作一种雄壮的诗歌,比如:“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诗不是最一流的,仅论炼字对仗上的造诣,杨广似乎还不如他长江对面的敌人——南陈后主陈叔宝,但文风的确不同了。
  四
  最后,这场由皇上亲自发动、广大干部积极参与的文学改革,搞成了吗?
  对不起,没搞成。它的结果不如人意,没有广大文人热烈响应,没有佳作如雨后春笋,没有群众奔走相告,没有出现伟大的文学盛世。
  为什么没搞成呢?原因有很多,但最直接的原因是——隋朝很快就垮掉了!连王朝都垮掉了,还搞什么文学?
  后来的那些年,皇帝被杀,天下大乱,反王蜂起,遍地都是程咬金,拿着斧子到处砍人。那个时代的主题不是文学,而是铁和血。
  不过,这场文风改革尽管没成功,但人们还是记住了公元584年。它虽是文学史上极普通、极不出名的一年,没有值得写入历史的文艺活动,也没有催生出第一流的伟大作品,然而,中国历史上却极少有这样的时候:皇帝和太子都成了提倡文学新风的战士。
  上一次出现这样的事,还是三百五十多年前了,中国同样涌现出一对帝王父子,共同撑起了诗歌的天穹。他们就是伟大的曹氏父子,而那个了不起的时代,叫作建安。
  相比之下,杨坚和杨广父子没有曹操父子的天分和才华,他们却同样站在了一个伟大文学时代的开端,看到了变革的方向。他们努力推动了那扇门,并发出了呐喊。
  这一年,距离后来的王勃出生只有66年,距离陈子昂出生只有77年。新的诗歌的种子正在血色、动荡中孕育,伺机绽放,直到唐诗的盛世。
  伟大的时代往往都是这样开启的:当门被推开的时候,常常是悄然无声的,人们都在沉睡;只有光照进来之后,人们才会被惊醒,发出赞叹的声音。
  编辑/梓童
  好演员什么都得会
  著名京剧艺术家马连良本来不吸烟、不喝酒,可是,在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汇演之前,他突然抽起烟袋来了。原来,他怕遇到戏里的人物抽烟,自己临时去学习来不及。于是,他在家里总是烟袋不离手,并开始反复练习吸烟人的神态动作,最终,这一“技能”果然在他之后出演的一部戏中派上了用场。
  再穷不能穷形象
  国学大师南怀瑾对个人形象一向看得很重,无论多热的天气,他上课都是西装革履,头发一丝不乱。他说,当一个人在不如意的时候,尤其要着装整洁,精神振奋。一次,一个叫张尚德的大学生前来拜访,南怀瑾看他一副邋遢相,满身汗臭,便给他20元钱,让他去理发。学生说:“用不了这么多,五块钱就够了。”南怀瑾还是一句话:“你拿去。”学生也只好收下了。
其他文献
华佗虽然在正史中没有给关羽刮骨疗毒的事迹,但确实给陈登、周泰等名人看过病。周泰是孙吴战将,有一次他受了重伤,华佗把他治好了,这件事影响很大,连曹操都知道了,赶紧请他来给自己治疗头风。华佗采用针灸的办法,不久就让曹操感到脑清目明,头也不疼了。曹操很高兴,就把华佗留在身边,当自己的保健医生。  一开始,曹操还允许华佗给老百姓看病;担任丞相后,他便要求华佗专心为自己看病,不再为其他人服务。华佗曾被推举为
1878年,24岁的德国炮兵上尉汉纳根和几个青年军官外出办事,在大街上遇到了一个社会党人。基于对德国君主立宪制的不满,这位社会党人将自己的怒火转移到汉纳根几个军人身上,言辞激烈地对他们横加指责。  听了那个社会党人近乎挑衅的话之后,一怒之下,汉纳根将其当街暴打了一通。  让汉纳根没有想到的是,他这次冲动换来的是社会党人借机掀起的抗议活动。当时社会党在德国工人中有很大影响力,也占据了议会的不少议席,
1919年冬,法国商人斯德温夫妇从禄丰县(今属云南楚雄)出发,打算返回西藏。禄丰县政府按照当时的规定,派了八名团丁护送。当斯德温一行走到一个荒凉的山坡下时,埋伏已久的匪首杨天福率二十多名手下一拥而出。团丁急忙开枪抵抗,却因寡不敌众,反而被土匪打死了一人。斯德温夫妇和他们的大量财物被土匪掠走。  剩余的七名团丁逃回禄丰县县城,洋人被劫持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当时的云南督军兼省长唐继尧立刻命令禄丰县知事
“如果你心中有座长安城,你肯定知道,在1400年前,一个伟大的时代从这里启程。”唐朝是我国历史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兼收并蓄的开放王朝:唐交万邦,大国无疆;唐之宮阙,气贯长虹;唐有其装,风雅端庄;唐兴科举,择贤而取;唐有其诗,浩浩汤汤……  磨剑10年投资5亿,再现盛世崛起之风范  关于李唐王朝的影视作品不胜枚举,《大明宫词》恰似一阙美丽与哀愁的叹歌;《贞观之治》用近似“纪录片”的手法还原了历史大事件
唐朝干部李景让为官时名声很好,受到上自皇帝下至百姓的点赞。李景让之所以能成为好官,还要感谢他的“虎妈”郑氏。  郑氏是个苦命的女人,17岁便嫁给李景让的父亲,后来陆续生下李景让三兄弟。李景让七岁那年,老爸去世,撇下他们孤儿寡母,日子过得很艰难。  有一年连续降雨,李景让家的院墙被雨水冲倒,李景让带着两个弟弟在墙边玩耍时,发现倒塌处露出了一堆白花花的东西,仔细一瞧,原来是一堆银子。弟弟就问哥哥这些银
宋神宗即位后,任用了敢于直言的吴充为同知谏院,掌握言路。不久,王安石被提拔为参知政事,成了执政官,吴充便辞去了他在谏院、审判院的职位。  王安石被提拔了,吴充为什么要辞职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二人是儿女亲家,王安石的长女就是吴充的二儿媳。  如果仅此也就罢了,熙宁三年(1070年),政府内部官员缺失严重,于是宋神宗欲用吴充担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王安石一听不同意了,亲戚两人怎能同时担任这么
本文选自《水仙月四日》,有删节,【日】宫泽贤治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定价17元,各大书店、网店有售。  宫泽贤治,日本儿童文学巨匠。他一生只活了37个年头,他生前出版的作品,仅诗集《春与修罗》和童话集《要求特别多的餐厅》。但他去世后得到的评价甚高,所有定稿、未定稿或残篇皆被有系统地整理出版与研究。他的作品散见于日本全国各地中小学课本中,更被译为多种语言,使他成为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儿童文学巨匠。
1864年7月19日,天京(今南京)城内外,黑云压城,火光冲天。正午时分,曾国荃一声令下,只听“轰隆”一声,天京城九门之一太平门处的城墙被炸塌二十余丈,整个天京城地动山摇。数万眼睛血红、狂狼暴兽般的湘军冲向坍塌的城墙。守城的太平军再也抵挡不住洪水般呼啸而来的敌人。战至傍晚,九门皆破,天京失陷。湘军见人即杀,见屋即烧。他们无一例外都想猎取一个最重要的人物——天王洪秀全。  然而,湘军将整个天京城翻了
“扬州八怪”具体是哪几个人,有很多种说法,综合起来差不多有十几个人。但是,无论是哪种说法,有几个人始终都在,金农就是其中之一。他被称为“画佛”,是扬州八怪中一个特殊的存在。他诗名早彰,书法面貌众多,尤其是自创的漆書将点划破圆为方,独出心裁。他自称50岁后才学画,却是扬州八怪中唯一一个有徒弟并列于八怪的画家。  杭州的三月,春水初涨,花木葱茏,金农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有几处房合、几十亩地的殷实人家。
同治十一年(1872年),阿鲁特氏的凤舆穿过大清门,她成了同治的皇后。这位新皇后所走的大清门是紫禁城的正门,这是属于皇后的特殊待遇,其余的妃嫔被迎入宫中时只能走紫禁城的后门——神武门。  阿鲁特氏自幼贤淑端庄,她的父亲是户部尚书,更是大清立国二百多年以来唯一一位以汉文参加科举并高中状元的蒙古族人。此时的阿鲁特氏年方二十,就成了当朝皇后,更是荣耀满门。  只不过,当时真正的掌权者慈禧从一开始就不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