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级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之一,微课是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兴教学和学习资源。文章介绍了分级教学和微课的相关内容,探讨了微课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带来的启示。微课有利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更好地展开。
【关键词】大学英语 分级教学 微课
一、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以慕课、微课为代表的教育技术创新应用备受瞩目。最早在国内开展微课探索的是佛山市教育局,他们举办了佛山市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其后随着可汗学院和翻转课堂在国内流行,微课也变得日渐火热起来。2012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了首届面向全国高校和中小学的微课比赛,其后许多地方教育主管部 门、行业协会或出版社也组织了各类微课大赛。经过两年多的酝酿以来,微课已成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部分,成为教学改革的新手段,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便是其中之一。微课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分级教学
1.分级教学的内涵。所谓分级教学,就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承认并充分考虑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明确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建构语言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及其接受语言知识的潜能,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设计出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有效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授课方式,创立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以达到每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学习程度的班级学习的目的,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自由,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教育部于2007年10月正式颁布执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其教学要求一栏内明确说明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以及各高校情况差异较大,大学英语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更高要求。这是我国所有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经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与实践应当选择达到的标准。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并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向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
2.分级教学的理论基础。分级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美国应用语言学家S.D.Krashen(1985)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当中的i 1理论[3]。该理论认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时,才能习得语言。所谓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用公式表示,就是i 1,其中,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如果语言输入远远超出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 2,或者接近或低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 0,学习者就不能获得可理解性输入,不是太难理解不了,就是太容易没有挑战性,难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只有充分理解含有“i 1”的语言输入,并按照自然序列,才能从“i”层次过渡到“i 1”层次。同时,Krashen也认为学习者还需要在情感上也吸入(take in)已经理解的语言输入。情感因素主要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动机(motivation)、自信心(self-confidence)和焦虑感(anxiety)。学习者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即学习者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充满自信,无任何焦虑感才会真正习得语言。
对于英语分级教学的成效,大多数教师(郭淑英、杜爱红、明安云、潘壮杰、夏金阳、汪兴楣、谈宏慧、李道顺、龚金莲等)通过实证研究对于分级教学普遍持肯定态度,但分级教学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分级的标准不够合理(黄彩燕,2008;陈营,2009;彭念凡,2010),分级对低水平学习者造成了消极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王燕,2007;胡苹苹,2008;张萌,2009;李先进等,2010)。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我们对分级教学进行反思,找到解决途径,微课资源的出现给分级教学提供了启示。
三、微课对分级教学的启示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教学课件、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教学反思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1.有利于分级教学因材施教原则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就目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人数多、分级标准不够明确等现状的制约,因材施教在实施中还是有很多困难的。即便是分级后的班级中,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是会存在差距,对于重点或难点的理解,因人而异,理解的时间长短和掌握的程度也会有差别,但课堂内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就某一知识点在课堂内反复讲解,而微课的出现恰能解决这一问题。微课主要就是针对某一重要知识点或教学环境而设计开发的,它不受学习时间、地点的限制,学习方式灵活,学习者可在课前或课后反复、多次观看微课,还可以在重点阶段点击暂停,让自己有思考的时间,在完成视频的学习后还可以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通过互动平台将任何疑惑与同学、老师交流直至完全明白。
2.有利于分级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利于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创建。传统教学中侧重以老师为主体,常常是老师整堂课都在讲,而学生只是被动的在听;分级教学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应以学生的需求为主。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师生学习共同体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热点。师生共同体是指学习成员拥有共同的愿景和目的,在大家都认可的方式和规则下,开展探索、交流与协作,彼此分享智慧,最终达成共识,完成共同的愿景和目的。
【关键词】大学英语 分级教学 微课
一、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以慕课、微课为代表的教育技术创新应用备受瞩目。最早在国内开展微课探索的是佛山市教育局,他们举办了佛山市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其后随着可汗学院和翻转课堂在国内流行,微课也变得日渐火热起来。2012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了首届面向全国高校和中小学的微课比赛,其后许多地方教育主管部 门、行业协会或出版社也组织了各类微课大赛。经过两年多的酝酿以来,微课已成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部分,成为教学改革的新手段,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便是其中之一。微课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分级教学
1.分级教学的内涵。所谓分级教学,就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承认并充分考虑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明确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建构语言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及其接受语言知识的潜能,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设计出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有效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授课方式,创立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以达到每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学习程度的班级学习的目的,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自由,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教育部于2007年10月正式颁布执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其教学要求一栏内明确说明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以及各高校情况差异较大,大学英语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更高要求。这是我国所有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经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与实践应当选择达到的标准。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并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向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
2.分级教学的理论基础。分级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美国应用语言学家S.D.Krashen(1985)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当中的i 1理论[3]。该理论认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时,才能习得语言。所谓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用公式表示,就是i 1,其中,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如果语言输入远远超出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 2,或者接近或低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 0,学习者就不能获得可理解性输入,不是太难理解不了,就是太容易没有挑战性,难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只有充分理解含有“i 1”的语言输入,并按照自然序列,才能从“i”层次过渡到“i 1”层次。同时,Krashen也认为学习者还需要在情感上也吸入(take in)已经理解的语言输入。情感因素主要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动机(motivation)、自信心(self-confidence)和焦虑感(anxiety)。学习者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即学习者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充满自信,无任何焦虑感才会真正习得语言。
对于英语分级教学的成效,大多数教师(郭淑英、杜爱红、明安云、潘壮杰、夏金阳、汪兴楣、谈宏慧、李道顺、龚金莲等)通过实证研究对于分级教学普遍持肯定态度,但分级教学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分级的标准不够合理(黄彩燕,2008;陈营,2009;彭念凡,2010),分级对低水平学习者造成了消极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王燕,2007;胡苹苹,2008;张萌,2009;李先进等,2010)。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我们对分级教学进行反思,找到解决途径,微课资源的出现给分级教学提供了启示。
三、微课对分级教学的启示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教学课件、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教学反思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1.有利于分级教学因材施教原则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就目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人数多、分级标准不够明确等现状的制约,因材施教在实施中还是有很多困难的。即便是分级后的班级中,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是会存在差距,对于重点或难点的理解,因人而异,理解的时间长短和掌握的程度也会有差别,但课堂内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就某一知识点在课堂内反复讲解,而微课的出现恰能解决这一问题。微课主要就是针对某一重要知识点或教学环境而设计开发的,它不受学习时间、地点的限制,学习方式灵活,学习者可在课前或课后反复、多次观看微课,还可以在重点阶段点击暂停,让自己有思考的时间,在完成视频的学习后还可以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通过互动平台将任何疑惑与同学、老师交流直至完全明白。
2.有利于分级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利于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创建。传统教学中侧重以老师为主体,常常是老师整堂课都在讲,而学生只是被动的在听;分级教学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应以学生的需求为主。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师生学习共同体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热点。师生共同体是指学习成员拥有共同的愿景和目的,在大家都认可的方式和规则下,开展探索、交流与协作,彼此分享智慧,最终达成共识,完成共同的愿景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