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珍:寄情根的事业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tgb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爱珍,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小学品德课程教研员,河南省小学品德课程带头人,全国小学德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教育学会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新课改以来,任泰山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分册主编,河南省地方课程《省情教育》小学段主编。主持的课题《河南省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获全国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特等奖,主持教育厅课题一项、北师大教研课题两项均获一等奖。
  
  每一次见到杨爱珍老师,都会被她端庄的外貌、优雅的气质所吸引。杨老师脸上有着她这个年纪的女人特有的蕴藉,当你从她身边走过时,那会心的点头一笑,那谦和的侧身一让,立刻会让你感到她心中的明媚。她常说,德育与智、体、美、劳各育相比,是根的事业,它没有花的绚丽,没有叶的风采,更没有果的荣耀,然而却能提高人的精神品位,给人以大地般踏实的幸福感。这就是她的德育情结。
  
  课堂情结:为少男少女歌唱
  
  杨老师从课堂走来。
  她的家在豫西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铁生沟。1975年,17岁的她高中毕业回乡后“不幸”被指派为民办教师,担任初中语文教学——那是一个当售货员都比教师体面的年代。也许对付无奈最好的办法就是执着。杨老师每天跨沟越岭,来到四面透风、桌凳破旧的学校上课,除了一本新华字典外没有任何教学参考资料。夜晚,她就在影影绰绰的煤油灯下反复琢磨,等到上课时,课文竟被她背得滚瓜烂熟了。学生看着这个不拿书本上课的小老师,惊得目瞪口呆。第二年,在少有的统考中,她教的班获得了全公社第二名的成绩。那个经常往黑板上打弹弓的孩子竟在放学后偷偷学她上课,家长也把收获的南瓜豆角往她怀里塞……
  杨老师把4年的民办教师生活当作自己教师生涯的启蒙期。懵懵懂懂中,她感到当教师要有责任心,要用知识征服学生,要在黑暗处为学生点亮心灯。
  师范院校毕业后,她又当了3年的高中教师,14年的小学教师。这期间,她一直是班主任。杨老师批改的作文不仅分等级,更不吝惜赞赏和肯定、启发和诱导,学生每次都期待作文本发下来的那一刻;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她在班里成立了“金音广播站”,学生每日自采自编自播新闻,观察、思考、写作、朗读等能力全面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受到了锻炼,这一活动被团中央、全国少工委等单位评为“全国红领巾小家务建设组织奖”,杨老师也因此被评为河南省优秀辅导员;面对六年级毕业生对学习有畏难情绪的情况,她及时组织“全班之最”活动,让所有同学寻找和发现后进生的优点,把这些优点放大并贴在教室里,其中有个学习成绩差的大个子学生被誉为“我们班的珠穆朗玛峰,高尚纯洁”,这一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被《河南教育》专题报道。
  杨老师把这17年的工作看成自己教师生涯的成长期。长期的德育实践使她清醒地认识到:智育和德育是并行不悖的,单纯的道德教育仿佛空中楼阁,只有和知识教育结合才能落地生根。2004年,恰逢第10个教师节,她参加了《人民日报》等单位举办的“我说教师这一行”征文比赛并获三等奖,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宋平、柳斌等领导人的接见。她在文章里表达了自己的教师情怀:“我愿做一只不倦的青鸟,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1989年,杨老师开始教品德课并介入了河南省品德教材的编写工作。教学中,她打破传统思想品德课的“明理、激情、导行”三部曲,从生活中捕捉教育信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教学重点。如执教《不胆小》一课,她了解到刚入学的学生依赖心理强,一半以上的孩子不敢单独睡觉,于是把教学目标定为:知道独自睡觉是小学生应该做到的事情,是勇敢的表现,逐渐克服胆小和依赖心理;敢独自睡觉。课堂上,她让班上敢独自睡觉的孩子讲自己的故事,给他们戴上红花,巩固行为成果并给其他孩子树立榜样。同时小心翼翼地保护另一部分孩子的自尊心,给他们一些启示性引导:“老师知道许多同学都很勇敢,想独自睡觉,下周上课我们看看谁有进步。老师知道,有的爸爸妈妈没有给你们准备小床,或者舍不得让孩子自己睡,你们回去帮助老师说服爸爸妈妈,好不好?” 课后,杨老师也取得了家长的支持,耐心对待孩子行为上的反复,鼓励蕴含鞭策,他律引发自律,家庭与学校结合,认识与实践牵手。一个月后,班上的孩子都敢独自睡觉了。杨老师说,在成人看来算不了什么的睡觉问题,对只有几岁的孩子来讲是一次重要的心理断奶,孩子的独立意识被唤醒了,多神圣啊!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加深了杨老师对德育课程的思考:道德教育不能靠说教,要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必须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是德育内容问题;同时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这是德育方法和途径问题。所以,在任教研员的11年间,她每年听几十甚至上百节课,课堂上,杨老师始终把关注的目光落在学生身上,看他们参与活动是否主动,课堂表现是否生动,教师的教学是否让学生感动,最终是否影响他们的行动。
  
  教师情结:长大后你就成了我
  
   从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杨老师认识到教研工作是搭建平台,是衬托红花,是甘做人梯。1994年她执教的《老师您好》一课获得河南省思想品德电教优质课评比一等奖,1998年她因执教《我爱祖国》一课又获全国思想品德百名优秀教师称号。这期间,从教研员到学校领导,从教研组长到同伴,都付出了无私的劳动,对她的帮助难以尽数。所以,以赛促教、以赛代研,帮助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是杨老师教研工作的基本思路。她说,河南这么大的省,品德课程教师队伍庞大,如果没有好的比赛平台,优秀老师哪有展示和发展的机遇?普通教师哪有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怎样实现专业化引领?因此,从2000年开始,杨老师组织举办了10届全省品德课程优质课比赛,推出了一千多人的省级优质课教师队伍,其中一等奖教师近200名。她提出,所有的一等奖教师要在全省上观摩研讨课,千锤百炼,打造精英。
  10年过去了,一批优秀教师扛起了教育教学的大梁:张黎彬,2002年全国社会课程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现任洛阳二师二附小主任;李莹,2003年全国思想品德优质课竞赛优胜者,被聘为南方一个城市的教研员;侯保成,获省级和全国品德课竞赛一等奖,现为舞钢市名校校长,特级教师,河南名师,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在杨老师的引领下,坐井观天的我,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杨老师常常打电话问我近段读了什么书,干了什么活,取得了什么成绩。‘不努力不行啊!不进步不行啊!’我不断被她的关怀鞭策着。”
   “到省里上一节优质课,如剥皮抽筋,透支体力和精力,有一种被清空的感觉,但获得的进步是常态教学下几年都难以达到的高度。”这是一位教师赛课后吐露的真言。其实,每年一届的省级优质课比赛,对杨老师的体力和精力何尝不是一种挑战啊!几百乃至上千人的会场,从组织协调、食宿安排,到教学条件、讲课程序、评课标准等,她都要操心。等把一切安排停当了,她又像普通教师一样坐在会场专注地听课,生怕漏掉一个细节。
  这是2008年10月的一个镜头:河南省第五届品生优质课比赛在济源市举行,杨老师从头到尾听完了19节课。闭幕式上一一点评,她记得每位选手的名字,从选手的设计理念、课堂活动、教材处理等方面准确传神的评价,让每一位教师折服。“王青梅老师,你往台上一站就传递着春天的气息,和学生的交流那么和谐自然,设计的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地方特色……在秋天里讲春天,资源是相对贫乏的,学生的感受也是间接的,但你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假如你选择了《我和秋天合个影》一课,课堂将会更加绚丽,学生的表现一定更加精彩。”看到这些青年教师,杨老师就像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不管是欣赏、肯定、鼓励还是批评、建议,出于对青年教师的关爱,杨老师的话语总是温情脉脉而又富有智慧,让年轻教师除了佩服、感激,更充满奋进的豪情。
  在工作中,杨老师提倡将学习评优等机会向农村教师倾斜。她说,我身在城市,骨子里还是农民,农村教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守阵地,无私奉献,他们的疾苦我感同身受。2008年,在审查新课例光盘时,杨老师发现地处边远地区的信阳光山县教师刘华的课虽然录制条件不好,但很有创意,能反映新课改后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便决意向教育部课程中心推荐。但刘老师报送的文字材料不完备,时间又紧,杨老师当即打电话让她补充完整并尽快送来。晚上,杨老师的手机一夜未关,以便刘老师随时联系。第二天,她一起床就打电话询问,并顶着寒风亲自到路口等候迎接。最终,刘华老师的课例在全国获得二等奖,成就了一个农村教师的梦想。
  每次大型活动结束后,杨老师总能收到几位不知名的老师发来的短信,有的想认她做大姐,有的表示对她的敬慕和关心,有的讨教问题。杨老师不问他们是谁、来自哪里,有空就回复他们,时间长了,你来我往,最后成了真正的“信友”。
  
  课程情结:读你的感觉像春天
  
  杨老师亲历了德育课程的多次变革,她深知,课程是课程标准、教材、课堂教学过程的统一,是课标制定者、教材编者、教材使用者意图的统一,作为教研员和教材编写者,就是要在教材和教师中间搭起一座桥梁,帮助教师较好地理解教材,从而带领学生更好地展开课程学习。
  教师培训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杨老师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她说,新课程培训不应是单纯地解读课程标准,不应是照文本解析教材,更重要的是如何贯彻落实课程标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好教材,解决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她被北师大出版社等多家单位聘为培训专家,在全国各地做课程培训不下20场,每次都把教材解读和课例分析有机融合,并现场解答问题,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请看一段现场对话:
  师:课本上的学校有教学楼、电脑室、图书馆,那么漂亮,我们村的学校却只有几间旧房子,还是村民集资建的。两相比较,差别那么大,怎样教育孩子爱自己的学校?
  杨:村民集资建的,说明以前学校条件更差。
  师:对,过去的教室经常漏雨。
  杨:在集资建校的过程中,每家每户都出了力,可以让孩子回去访问家长当时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让家长介绍学校以前的情形。
  师:这样的学校算是村里历史上最好的了。
  杨:学校条件虽差,却是乡亲们一砖一瓦、出力流汗亲自盖起来的,寄托了父辈多大的希望啊!他们上学时可没有这样的教室呢!这样比较,孩子还会觉得自己的学校不值一提吗?另外,您看自己的学校除硬件外与城里的学校比还有哪些不同?
  师:一个在闹市,一个在田间。
  杨:是啊,孩子在学校周围就能欣赏天高地阔、空气清新、菜花飘香的田园风光,这可是城里学生轻易得不到的,可不可以引导孩子们感受大自然的赐予呢?如果再带着孩子展望学校的未来,他们一定会有新的创意,因为他们会把课本上的学校和自己的学校结合起来进行参照。这是不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学校的情感呢?
  杨老师娓娓道来,启发教师把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链接在一起,充分开发和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安徽宿县的一位老师说:“以前总觉得品德课内容单一没味道,听了杨老师的报告才知道它的内容太丰富、太生动了。”
  在省会郑州,杨老师经常和一帮教研员、校长举办沙龙式的讨论会,议题从教学到生活,围绕着学校文化和课程改革,以开放轻松的心情进行对话,每个人都收获颇丰。杨老师说:“我的灵感常常就是在这时被激发的。”为了推动全省品德课程的教学改革,杨老师非常注意培养地市教研员。用安阳市教研员刘艳玲的话说:“杨老师有‘磁力’,她把我们紧紧地吸引在一起,形成了一支勤奋、努力、有无限朝气的团队!”她不断介绍好的书籍和材料给教研员,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也不断给他们“加压”:向省里报送的论文和优质课材料,市教研员要认真审查,严格把关;进行教研员论文交流,面对面宣读论文,接受质询;点名让教研员在全省优质课大赛中做现场点评,使得许多教研员课前就做大量理论准备,听课时精力高度集中,每个人都有心理准备。10年下来,一批地市教研员成长起来了:林丽,南阳市教研员,理论功底深厚,作风扎实,她的评课成为品德课程活动的一个品牌;刘艳玲,专家型教研员,导课有方,还组织教师编写出内容丰富的课程教师培训手册;贾伟,年轻教研员,工作思路清晰,颇受一线教师喜欢……老教研员祁雪华感慨地说:“我从半路加入品德教研员队伍,遗憾的是来得太晚,高兴的是走进了一支年轻的队伍,搞德育让人越活越年轻了!”
  
   德育情结:只想一爱到底
  
  在大多数人眼里,搞德育的人是刻板、正统、说教的代名词,然而杨老师却用她的热爱和真情,尽情地书写着诗意德育。她说,德育要有味道,有人情味,有韵味,不光要有力度和高度,更要有温度和厚度。杨老师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喜欢诗歌朗诵和演讲,她的演讲在省教育厅和河南省宣传部组织的比赛中分别获过一、二等奖。
  2000年,在应试教育暗潮涌动、思想品德课生存环境极差的情况下,杨老师筚路蓝缕,成立了河南省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专业委员会,为小学德育课程教师争得了专业发展的一席之地。2003年,她编写了《小学思想品德、社会课教学改革与探索》丛书,全面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课堂教学成果。2004年,乘着中央8号文件的春风,杨老师又申请把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专业委员会更名为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名称的变更,预示着德育工作的春天已经到来。杨老师启动了她的大德育计划:
  发现典型。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发现好的经验,便及时召开德育现场会,推广交流,深入研讨。几年来,先后在平顶山市召开“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研讨会,在濮阳市召开德育校本课程现场会,在郑州召开校园文化建设及德育活动报告会。奔走在各个学校之间,考察、指导,树立了濮阳子路小学、许昌实验小学、林州第二实验小学等一批典型。2007-2008年,河南省有7所学校被授牌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德育实验学校,使德育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建立阵地,发展河南省小学德育实验学校。2004年起,分三批建立了150所德育实验学校,进行横向交流,发挥辐射作用,推动当地小学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去年,杨老师组织出版了河南省德育实验学校经验集《魅力德育》,总结了河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就。
  科研领路。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杨老师先后带领教研员开展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活动指导的研究、课堂评价研究、生活化课堂策略研究等课题,有效引领和指导了河南小学德育课程改革。而与教育厅基教处共同研究的课题《河南省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获得了全国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成果评选特等奖。
  到基层听课或考察,总听到一些校长带着歉意说:“我们师资缺乏,没有专职教师,都是班主任代德育课。”杨老师用温暖的笑容打消了校长们的顾虑,她说:“德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回归生活,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来提升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而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最了解,最熟悉学生的发展需要。班主任教德育课,是校长很好地利用了这一重要的德育资源,再合适不过了!”短短一席话,化解了校长的畏难情绪,打开了德育的思路,也坚定了校长搞好德育工作的信心。难怪濮阳子路小学副校长、全国著名教学专家武凤霞这样说:“台上的杨老师有着专家的深度,台下的杨老师有着大姐的情怀,真诚欣赏着从她身边走过的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能从她这里找到自信。每当被她欣赏或看她欣赏别人的时候,我的心中就会流淌过一丝温暖。”
  温暖来自真爱,对于小学德育工作,杨老师只想一爱到底!
   责任编辑 李红霞
其他文献
本报告是用国产单光子BMD—4型骨密度检测仪测定789例2~8岁正常儿童的骨密度。结果显示:儿童骨密度与年龄成正相关,7岁时出现骨密度增长高峰。骨密度低于一个标准差以上者占受
  本文采用PC-Crash和MADYMO多体动力学软件再现了一起儿童乘员事故的动力学响应过程,并对儿童乘员的致伤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采用PC-Crash软件进行两车碰撞事故再现模拟,求
会议
  交通事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采取必要的科学手段进行交通事故社会经济损失影响因素研究对于认识交通事故、识别交通事故的易发生群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
林斯特龙为企业介绍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式——科学营销,对于中国企业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提供的科学研究结论可以帮助企业重新审视过去“粗放型”的营销方式,转而用一种更加科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车辆行人碰撞事故中车辆碰撞速度与行人死亡风险的关系。原始数据样本来源于长沙市深入的交通事故调查数据库—IVAC。采样标准为:(1)样本事故时间为2003-
  选取能够反映交通事故数量及严重程度的客观评价指标,以此为基础形成客观评价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的基本指标。考虑针对到现有几种常用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的不足之处,基于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期刊
  颈部挥鞭伤在交通伤中较为常见。颈痛与头痛是其主要临床症状。挥鞭伤经常表现为轻度伤(AJS 1)、并且常无形态学改变,但其高发生率和可能的长期后遗症则会造成巨大的社会
  在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中,由于路况、行车环境的多样性与安全气囊系统的技术复杂性,安全气囊纠纷越来越多。解决安全气囊纠纷的关键是安全气囊缺陷判定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分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dynamic subcarrier and power allocation algorithm for multicell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OFDMA) downlink system,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