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生地理文本阅读能力现状分析
前不久,观摩了学校一位同组老师的公开课——“沙漠绿洲——以色列”。其中的两个教学片段,引起了笔者对地理文本阅读的思考。
教师出示一张《以色列地形图》问:“以色列的地形以什么为主?”
生1:“平原。”
生2:“洼地。”
生3:“丘陵。”
……
当多位同学的回答不是老师期望的结果时,授课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直接告诉学生:“以色列是以山地为主。”
显然,学生在回答时,并没有认真阅读《以色列地形图》中的注记。可见,学生地理文本阅读能力之弱。
受初中历史与考试形式的影响,很多学生、家长、老师都片面地认为学好初中历史与社会很轻松。在这种思想认识下,学生较少得到有关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地理文本阅读方法的浸润与指导。阅读能力的弱化使得理解力下降。就如教学片段中,如果学生能抓住读《以色列地形图》的本质是先读注记,那么,学生就可以知道地图中绿色代表的是平原,它主要分布在以色列的河谷地带。从整张地形图来看,更多的是黄色,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地图中代表黄色的是山地,也就知道了以色列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国家。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地理文本阅读水平低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转换较慢,对地理信息接收的敏感度也较差。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笔者切实感受到我们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地理文本阅读教学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理解上出现了异化,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育改革进入了“3.0”时代。核心素养落地与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成了新话题。素养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知识积淀。通过阅读地图、图表等载体获取信息是地理学习的主要形式,阅读是地理学习的必要环节和直接手段。
二、地理文本阅读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改革历久弥新,“以生为本,培养素养”是当下课改的新动向。现在的地理学科更注重学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主动阅读地理文本的意识,提升学生敏锐地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1.明晰地理文本阅读的概念。
地理文本阅读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文字、图表、图片等相关载体和媒介,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来认知、理解、获取知识和感受地理学科文化的一系列学习活动。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地理文本阅读是指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来理解地理学科中的图表、图片、语言、逻辑的心理过程。从信息角度来说,地理文本阅读是指逐渐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过程。
2.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认知。
“地理教学也就是地理语言的教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注重培养学生文本阅读的语感,地理学科教学也需要学生有正确的语感、图感,使学生通过对地理文本语言的直观感受,形成正确认知,从而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有精准的领悟与把握。
3.遵循历史与社会新课程观。
地理文本阅读就是学生通过阅读构建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的学习内化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地理信息、发展地理思维、学习地理语言的重要途径。在课程标准指引下,我们发现,全新改版后的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下两个学期的学习内容都以地理学科为核心,切实增加了地理学科的容量,更好地做到与高中地理学科接轨。而且新教材中有关人文地理的学习内容生活气息浓厚。新形势下地理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将地理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而地理文本阅读就是打通两者转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地理文本阅读指导的教学策略
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在于地图、图表、符号等表达一定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地理文本阅读的引导和点拨,主要步骤如下。
笔者在课堂阅读教学实践指导中,主要采用以下措施和策略。
(一)化繁为简,入情入图——巧读地理文字文本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某些段落或者句子中往往隐藏着地理信息,所以,我们在阅读段落或句子时,先筛选、分析、理解其所反映的信息,然后精准切入。如地理学科中的某些专业术语,区域材料,地图的标题、注记,图表的標题,等等,都是以文字形式呈现的。
1.理解驱动,变换句式。
如果一个句式结构完整,意思清晰明了,那么,学生就容易把握。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地理结构特殊(不完整)的句式或专业术语,学生对这些内容的阅读会比较吃力。如果这个时候教师能引导学生适时合理地添加或删除某些词语,形成结构完整的句式,那么,学生的阅读思路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1
在青藏地区,牧民的生活习惯既受到高原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受到牧业生产的影响。选择牧民生活的某个方面,从自然环境和牧业生产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其影响作用。
如果把这道题目转换成“说说自然环境和牧业生产对牧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会发现,变换后的句式更加清晰明了,通俗易懂。
这一方式可以激励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来表述题目所折射的信息。
2.提炼要点,精准把握。
阅读能力其实就是获取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即从现有的文字中提炼出有效信息的能力。
例2
教材对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的介绍是通过人物情境来呈现的。
“我喜欢来地中海度假,因为这里总是阳光明媚,比我们英国好多了。我们这里总是阴雨绵绵,出门总要带雨伞。”——旅游者
“夏季是海滨的旅游旺季,西欧和北欧的人们喜欢来这里。这里有充足的阳光、柔软的沙滩和碧蓝的大海。”——地中海当地酒店服务生
阅读指导
(1)通读文本,整体了解情境背景。
(2)找关键句,画关键词。 (3)对画出的关键词进行思考,转换句式。
(4)教师适当加以引导、点拨。
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学生试着从文章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形成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将获得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3.反复推敲,深知其意。
初中歷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综合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政治等知识。作为该课程的载体——教材,必有一定的教学情境和语境。要想精准理解地理文本中情境存在的用意,就得仔细观察、反复推敲,这样,才能深知其意。
例3
寒假期间,生活在哈尔滨的张明准备坐火车去看望在杭州工作的姑妈。姑妈家住在杭州师范学院本部。为了更好地安排行程,张明找来了《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和《杭州市城区图》。请问:他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学生在课堂上纷纷发言,大部分同学认为应先使用《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确定自己坐火车出行的路线,到杭州站下车后,再使用《杭州市城区图》选择合理的交通方式到达目的地。这时,教师有意识地追问学生:“《杭州市城区图》中,显示杭州有两个火车站,那张明该从哪个火车站下车呢?”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开始研究哪个车站离杭州师范学院近。
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经常在有限的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反复推敲,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能力。
4.图文并茂,深度融合。
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有地理专用术语,如图例、注记、气候、气候类型、等高线、地形、地形区、地形类型等概念。对于这些概念,如果教师以定义的形式表达的话,不仅枯燥乏味,知识教条化,也使学生对地理图表的理解存在困难。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借助地图、图表的感知获得对地理专业术语和核心概念的直观认识,那么,学生的认知就能形象化、具体化。
例4
“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点的最基本要素,是学生描述某一地区气候需要掌握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
阅读指导
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图》和不同地区人们对本地气候的描述,看看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描述当地的气候特点时使用了哪些词语。
学生从该阅读活动中观察到并发现了一些词语,通过归纳,得出结论。
(二)脑中有“图”,心中有“理”——巧读地理图表文字
地理文本是一种体现地理学科思维和表达地理知识的载体,它的内容极其广泛。除了一般的叙述文本外,还有大量的地图、图片、图表等非叙述性文本,教师在课堂上巧妙使用这些非叙述性文本,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1.清晰定位,注重转换。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拐杖。因此,笔者应引导学生在阅读地图文本时注重“图图转换”和“图文转换”,使学生增加对地图的理解。
例如,地图《沿北纬32°我国地形剖面图》。
这是一张剖面图,我们可以将其转换成《沿北纬32°我国地形平面图》,并结合地图和地图中的文字提示来学习我国地势的分布特点。学生得出结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2.纵横交错,注重破译。
除了地图外,地理学习中还经常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图表。图表具有简洁、精炼的特点。在地理图表学习中,先要总览图表,然后进行纵横阅读,最后形象提炼,形成自己的思考。
3.理清主干,注重探究。
从近几年嘉兴市的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期末卷来看,对区域地理空间思维的考查是主导方向。区域空间图形多样,设问角度严密、新颖、灵活、巧妙。以《南非位置图》为例,谈谈区域图的阅读技巧。
整体把握
一个地方的位置可以从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两个方面来描述。经纬度位置可以通过地图上的经纬网来确定;相对位置可以通过周边其他区域或事物来确定。
理清主干
通过观察《南非位置图》,描述南非的经纬度位置:17°E~32°E左右;大洲大洋位置:非洲大陆最南端,大西洋和印度洋交汇处。
关注探究
可着重让学生探究好望角的区域位置,感受南非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形成思考
南非南端的好望角邻近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汇点,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前,是沟通亚洲和欧洲的海上必经之路。因此,南非地理位置优越。
整个区域地理的阅读彰显了学科特色——图行天下。以地图为载体考查区域知识,体现了地理综合性的固定基调。从阅读中,产生思考、产生理解、产生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地理文本时,要巧妙以问引趣,激发学习期待,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深度思考,注重地理文本阅读的内涵开发,注重学生质疑、释疑、分析、形成和探究的过程。
前不久,观摩了学校一位同组老师的公开课——“沙漠绿洲——以色列”。其中的两个教学片段,引起了笔者对地理文本阅读的思考。
教师出示一张《以色列地形图》问:“以色列的地形以什么为主?”
生1:“平原。”
生2:“洼地。”
生3:“丘陵。”
……
当多位同学的回答不是老师期望的结果时,授课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直接告诉学生:“以色列是以山地为主。”
显然,学生在回答时,并没有认真阅读《以色列地形图》中的注记。可见,学生地理文本阅读能力之弱。
受初中历史与考试形式的影响,很多学生、家长、老师都片面地认为学好初中历史与社会很轻松。在这种思想认识下,学生较少得到有关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地理文本阅读方法的浸润与指导。阅读能力的弱化使得理解力下降。就如教学片段中,如果学生能抓住读《以色列地形图》的本质是先读注记,那么,学生就可以知道地图中绿色代表的是平原,它主要分布在以色列的河谷地带。从整张地形图来看,更多的是黄色,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地图中代表黄色的是山地,也就知道了以色列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国家。
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地理文本阅读水平低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转换较慢,对地理信息接收的敏感度也较差。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笔者切实感受到我们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地理文本阅读教学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理解上出现了异化,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育改革进入了“3.0”时代。核心素养落地与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成了新话题。素养的培养需要一定的知识积淀。通过阅读地图、图表等载体获取信息是地理学习的主要形式,阅读是地理学习的必要环节和直接手段。
二、地理文本阅读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改革历久弥新,“以生为本,培养素养”是当下课改的新动向。现在的地理学科更注重学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主动阅读地理文本的意识,提升学生敏锐地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1.明晰地理文本阅读的概念。
地理文本阅读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文字、图表、图片等相关载体和媒介,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来认知、理解、获取知识和感受地理学科文化的一系列学习活动。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地理文本阅读是指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来理解地理学科中的图表、图片、语言、逻辑的心理过程。从信息角度来说,地理文本阅读是指逐渐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过程。
2.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认知。
“地理教学也就是地理语言的教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注重培养学生文本阅读的语感,地理学科教学也需要学生有正确的语感、图感,使学生通过对地理文本语言的直观感受,形成正确认知,从而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有精准的领悟与把握。
3.遵循历史与社会新课程观。
地理文本阅读就是学生通过阅读构建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的学习内化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地理信息、发展地理思维、学习地理语言的重要途径。在课程标准指引下,我们发现,全新改版后的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下两个学期的学习内容都以地理学科为核心,切实增加了地理学科的容量,更好地做到与高中地理学科接轨。而且新教材中有关人文地理的学习内容生活气息浓厚。新形势下地理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将地理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而地理文本阅读就是打通两者转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地理文本阅读指导的教学策略
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在于地图、图表、符号等表达一定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地理文本阅读的引导和点拨,主要步骤如下。
笔者在课堂阅读教学实践指导中,主要采用以下措施和策略。
(一)化繁为简,入情入图——巧读地理文字文本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中的某些段落或者句子中往往隐藏着地理信息,所以,我们在阅读段落或句子时,先筛选、分析、理解其所反映的信息,然后精准切入。如地理学科中的某些专业术语,区域材料,地图的标题、注记,图表的標题,等等,都是以文字形式呈现的。
1.理解驱动,变换句式。
如果一个句式结构完整,意思清晰明了,那么,学生就容易把握。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地理结构特殊(不完整)的句式或专业术语,学生对这些内容的阅读会比较吃力。如果这个时候教师能引导学生适时合理地添加或删除某些词语,形成结构完整的句式,那么,学生的阅读思路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1
在青藏地区,牧民的生活习惯既受到高原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受到牧业生产的影响。选择牧民生活的某个方面,从自然环境和牧业生产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其影响作用。
如果把这道题目转换成“说说自然环境和牧业生产对牧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会发现,变换后的句式更加清晰明了,通俗易懂。
这一方式可以激励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来表述题目所折射的信息。
2.提炼要点,精准把握。
阅读能力其实就是获取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即从现有的文字中提炼出有效信息的能力。
例2
教材对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的介绍是通过人物情境来呈现的。
“我喜欢来地中海度假,因为这里总是阳光明媚,比我们英国好多了。我们这里总是阴雨绵绵,出门总要带雨伞。”——旅游者
“夏季是海滨的旅游旺季,西欧和北欧的人们喜欢来这里。这里有充足的阳光、柔软的沙滩和碧蓝的大海。”——地中海当地酒店服务生
阅读指导
(1)通读文本,整体了解情境背景。
(2)找关键句,画关键词。 (3)对画出的关键词进行思考,转换句式。
(4)教师适当加以引导、点拨。
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学生试着从文章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形成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将获得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3.反复推敲,深知其意。
初中歷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综合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政治等知识。作为该课程的载体——教材,必有一定的教学情境和语境。要想精准理解地理文本中情境存在的用意,就得仔细观察、反复推敲,这样,才能深知其意。
例3
寒假期间,生活在哈尔滨的张明准备坐火车去看望在杭州工作的姑妈。姑妈家住在杭州师范学院本部。为了更好地安排行程,张明找来了《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和《杭州市城区图》。请问:他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学生在课堂上纷纷发言,大部分同学认为应先使用《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确定自己坐火车出行的路线,到杭州站下车后,再使用《杭州市城区图》选择合理的交通方式到达目的地。这时,教师有意识地追问学生:“《杭州市城区图》中,显示杭州有两个火车站,那张明该从哪个火车站下车呢?”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开始研究哪个车站离杭州师范学院近。
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经常在有限的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反复推敲,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能力。
4.图文并茂,深度融合。
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有地理专用术语,如图例、注记、气候、气候类型、等高线、地形、地形区、地形类型等概念。对于这些概念,如果教师以定义的形式表达的话,不仅枯燥乏味,知识教条化,也使学生对地理图表的理解存在困难。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借助地图、图表的感知获得对地理专业术语和核心概念的直观认识,那么,学生的认知就能形象化、具体化。
例4
“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点的最基本要素,是学生描述某一地区气候需要掌握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
阅读指导
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图》和不同地区人们对本地气候的描述,看看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描述当地的气候特点时使用了哪些词语。
学生从该阅读活动中观察到并发现了一些词语,通过归纳,得出结论。
(二)脑中有“图”,心中有“理”——巧读地理图表文字
地理文本是一种体现地理学科思维和表达地理知识的载体,它的内容极其广泛。除了一般的叙述文本外,还有大量的地图、图片、图表等非叙述性文本,教师在课堂上巧妙使用这些非叙述性文本,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1.清晰定位,注重转换。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拐杖。因此,笔者应引导学生在阅读地图文本时注重“图图转换”和“图文转换”,使学生增加对地图的理解。
例如,地图《沿北纬32°我国地形剖面图》。
这是一张剖面图,我们可以将其转换成《沿北纬32°我国地形平面图》,并结合地图和地图中的文字提示来学习我国地势的分布特点。学生得出结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2.纵横交错,注重破译。
除了地图外,地理学习中还经常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图表。图表具有简洁、精炼的特点。在地理图表学习中,先要总览图表,然后进行纵横阅读,最后形象提炼,形成自己的思考。
3.理清主干,注重探究。
从近几年嘉兴市的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期末卷来看,对区域地理空间思维的考查是主导方向。区域空间图形多样,设问角度严密、新颖、灵活、巧妙。以《南非位置图》为例,谈谈区域图的阅读技巧。
整体把握
一个地方的位置可以从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两个方面来描述。经纬度位置可以通过地图上的经纬网来确定;相对位置可以通过周边其他区域或事物来确定。
理清主干
通过观察《南非位置图》,描述南非的经纬度位置:17°E~32°E左右;大洲大洋位置:非洲大陆最南端,大西洋和印度洋交汇处。
关注探究
可着重让学生探究好望角的区域位置,感受南非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形成思考
南非南端的好望角邻近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汇点,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前,是沟通亚洲和欧洲的海上必经之路。因此,南非地理位置优越。
整个区域地理的阅读彰显了学科特色——图行天下。以地图为载体考查区域知识,体现了地理综合性的固定基调。从阅读中,产生思考、产生理解、产生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地理文本时,要巧妙以问引趣,激发学习期待,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深度思考,注重地理文本阅读的内涵开发,注重学生质疑、释疑、分析、形成和探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