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是破解当前一系列突出矛盾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社会建设 改善民生 重要性 总体思路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106-01
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可以看出,改善民生始终是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们党和政府长期坚持的一个工作重点。
一、社会建设和民生的界定
社会建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外延相一致,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狭义的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五位一体”中的一位,它同狭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是基本一致的。我们通常所讲的社会建设一般都是指狭义的社会建设,它包括社会事业建设、社会制度和体制及机制建设、社会结构建设以及社会管理。
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包括上学、就业、看病、养老、住房等问题。
二、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
(一)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社会建设中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并且还要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公平问题,所以,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改善民生。
(二)改善民生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
民生问题是立国之本,特别是改革已经走到今天,这个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能不能巩固政权。民生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具体问题上,但实质上是政治层面问题。重视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必须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与实惠,必须大幅度地改善民生,才能巩固执政基础。
(三)改善民生是破解当前一系列突出矛盾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还存在着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比较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一个共同抓手,就是着力改善民生。一方面,通过改善民生,可以为破解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奠定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化解和稳妥处理这些矛盾本身就是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
三、改善民生的总体思路
(一)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在于通过改革建立起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
我们已经在城乡建立起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等,这是做得比较好的方面。但是有一些制度還坚持得不够好,如用人单位必须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金等。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但对于一些微利企业或民营企业实施起来还有一定难度。因此,解决民生问题,建立起面向民众的相关民生制度和法律是必要的,能不能落实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
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的职工养老保险待遇不平衡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得到解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一步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将来在退休养老的待遇问题上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公务员一定会统一到社会保险上来。只是现在官本位的思想还比较严重,随着社会的呼声不断加大,随着人们的思想不断的统一,这个问题早晚要解决。
(三)改善民生要从国情出发,逐步进行
改革开放前,我们国家在民生方面有很多欠账,那个时候人们甚至还吃不饱,所以当时解决粮食问题关键是产量。当时增加粮食产量一个是注重品种的培育,一个是使用化肥。但是现在对粮食品质的要求高了,不但要吃饱,而且还要吃得好。所以强调不使用化肥,使用农家肥,要绿色食品。所以说解决民生问题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四)改善民生要坚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要达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建立相应的机制:公民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机会均等化机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按贡献共享的机制。现在最苦的是城镇下岗职工,他们既不能与城镇上班族相比,也不能与农民相比,他们是最苦的一部分人。所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定不能忽视了这部分人的利益。
(五)改善民生要建立能真正解决民众利益的诉求机制
要改善民生问题,首先要让民众有说话的权力,尤其要重视弱势群体的表达权。从当前来讲,应进一步完善和充分利用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协商谈判制度、公民投票制度等。当然,从利益表达主体来说,应该进一步提高理性化程度,采取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总之,针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的期待,必须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所以要以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为重。
[关键词]社会建设 改善民生 重要性 总体思路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106-01
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可以看出,改善民生始终是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们党和政府长期坚持的一个工作重点。
一、社会建设和民生的界定
社会建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外延相一致,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狭义的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五位一体”中的一位,它同狭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是基本一致的。我们通常所讲的社会建设一般都是指狭义的社会建设,它包括社会事业建设、社会制度和体制及机制建设、社会结构建设以及社会管理。
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包括上学、就业、看病、养老、住房等问题。
二、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
(一)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社会建设中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并且还要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公平问题,所以,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改善民生。
(二)改善民生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础
民生问题是立国之本,特别是改革已经走到今天,这个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能不能巩固政权。民生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具体问题上,但实质上是政治层面问题。重视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必须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与实惠,必须大幅度地改善民生,才能巩固执政基础。
(三)改善民生是破解当前一系列突出矛盾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还存在着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比较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一个共同抓手,就是着力改善民生。一方面,通过改善民生,可以为破解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奠定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化解和稳妥处理这些矛盾本身就是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
三、改善民生的总体思路
(一)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在于通过改革建立起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
我们已经在城乡建立起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等,这是做得比较好的方面。但是有一些制度還坚持得不够好,如用人单位必须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金等。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但对于一些微利企业或民营企业实施起来还有一定难度。因此,解决民生问题,建立起面向民众的相关民生制度和法律是必要的,能不能落实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
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的职工养老保险待遇不平衡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得到解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一步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将来在退休养老的待遇问题上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公务员一定会统一到社会保险上来。只是现在官本位的思想还比较严重,随着社会的呼声不断加大,随着人们的思想不断的统一,这个问题早晚要解决。
(三)改善民生要从国情出发,逐步进行
改革开放前,我们国家在民生方面有很多欠账,那个时候人们甚至还吃不饱,所以当时解决粮食问题关键是产量。当时增加粮食产量一个是注重品种的培育,一个是使用化肥。但是现在对粮食品质的要求高了,不但要吃饱,而且还要吃得好。所以强调不使用化肥,使用农家肥,要绿色食品。所以说解决民生问题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四)改善民生要坚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要达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建立相应的机制:公民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机会均等化机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按贡献共享的机制。现在最苦的是城镇下岗职工,他们既不能与城镇上班族相比,也不能与农民相比,他们是最苦的一部分人。所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定不能忽视了这部分人的利益。
(五)改善民生要建立能真正解决民众利益的诉求机制
要改善民生问题,首先要让民众有说话的权力,尤其要重视弱势群体的表达权。从当前来讲,应进一步完善和充分利用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协商谈判制度、公民投票制度等。当然,从利益表达主体来说,应该进一步提高理性化程度,采取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总之,针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的期待,必须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所以要以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