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与李宗仁的交情及书信往来

来源 :中华书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94715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悲鸿与李宗仁,一个是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一个是显赫一时的政要显贵、抗日领袖,他们却因为艺术,在广西结下深厚的友谊。李宗仁年长徐悲鸿4岁,出身耕读世家,濡染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思想,也酷爱书画艺术,对文人贤者颇为推崇,有礼贤下士之风,对当时大名鼎鼎的中央大学教授徐悲鸿更是钦佩有加。徐悲鸿画技精湛,尤其是他所画奔马豪放劲秀,生气勃勃,展现出激昂的民族精神,让军人出身的李宗仁为之震撼。为此,李宗仁曾通过老友吴稚晖向徐悲鸿求画,徐悲鸿慷慨应允,以佳作相赠,种种机缘巧合下,加之两人都具有为人诚笃的品格逐渐成为朋友。
  徐悲鸿有句人生格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1935年4月,位居国民政府要职,又兼任中国美术会理事长的张道藩,替蒋介石出面,欲请徐悲鸿为蒋介石五十大寿画幅油画肖像,遭到徐的断然拒绝,结果可想而知。1935年10月初,徐悲鸿萌生游访桂林的想法,关于游桂的原因,他曾说:“余夙慕桂林山水盖二十年前弱冠时,……久为神往。又历来所闻友善之桂人,悉诚挚勇迈。”徐悲鸿初次踏足广西是1935年10月末,由水路从广州到梧州,11月2日抵达南宁,受到当时桂系领袖李宗仁的热情接待和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下榻于南宁共和路“乐群社”。11月4日在“乐群社”举行小型个人画展,展出随身所携二十几幅自己的画作,时任广西省主席黄旭初观后赞誉说:“先生之画,借物写生,生动有力,即是一草,亦是劲草,见之令人奋往。”李宗仁对徐悲鸿十分重视,陪同其到广西各地参观,不仅在孙中山纪念周的大会上两人共同发表了讲话,而且参观广西省立第一高中时,两人同台发表演说,勉励年轻学子奋发读书,为国效力。两人也不免就时局问题做了多次深入交谈,徐悲鸿对如何发展广西美术事业给出许多建议,李宗仁也盛情邀请徐悲鸿到广西开办画展。这次广西之行对徐悲鸿触动很大,他看到了桂系主政的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等人励精图治建设广西,为广西的发展制定、采取了许多新的政策,如振兴乡村经济、发展中小学教育、惩治土豪劣绅、对行政官员进行严格约束,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恰如桂系历史文化研究专家韦芳研究员所述:“李宗仁致力于在桂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进步政府,提出‘建设广西,复兴中国’的口号,推行‘三自三寓’政策,……经过历年经营,广西出现了‘省内政风朴实、简净,政令贯穿乡村,干部潮气蓬勃,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景象,也为抗日爆发、民族生存做了积极准备。”致使广西继山西省之后又一个成为全国“模范省”。当时新桂系的主政者们以其“进步”和“开明”的形象展示给世人。正因为广西的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注重吸纳人才,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与此前徐悲鸿在南京中央大学工作时,屡遭国民党顽固势力打压、强势排挤,以及不断制造非议形成鲜明对比。徐悲鸿在桂逗留了两周,游览参观了梧州、南宁、柳州、桂林等大小数十城,对广西的政治生态和文化建设大加赞赏。
  1936年6月2日,徐悲鸿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定迁居广西,并携其美术作品、收藏资料经香港、广州辗转至南宁,受到桂系政府的隆重礼遇。6月4日在南宁举办了“悲鸿画展”,李宗仁聘请徐悲鸿为广西省政府顾问,并担任广西省美术会名誉会长。随后,徐悲鸿投身广西美术活动,积极筹备“广西省第一届美术展览”。经过长达半年的筹备,“广西省第一届美术展览”于1936年7月5日开幕,会场分广西省博物馆、广西省教育会、南宁女子中学等三处。徐悲鸿将自己的作品展出,此外还将自己珍藏的画作一并亮相,包括其收藏齐白石、张大干、张若凡、马万里等人的画作,大约5000余件书画作品,画展规模宏大,盛况空前,广受社会各界欢迎,筹委会还将原本两个星期的展期延长一周,直至27号方才结束。
  作为桂系的掌门人,李宗仁曾多次“逼蒋抗日”,反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1936年8月14日,李宗仁等举办晚宴,并推徐悲鸿坐至首席,同席者还有蔡廷锴、蒋光鼐将军等。席间,许多人批评南京政府不抵抗主义,主张立即展开抗战,徐悲鸿也慷慨陈词,过后又在《民国日报》报上发表“为蒋介石的礼义廉耻论注”痛斥蒋介石消极抗日主张,公开反蒋,足见李宗仁与徐悲鸿俩人在民族大义上不谋而合,这大大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与此同时,也引起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满,据王震所著的《徐悲鸿年谱长编》中记述:“当时,中央大学反动当局纠集一部分反动学生,组织一个‘驱除运动’团体,并印刷了《请看艺术界败类徐悲鸿之反动行为》的反动传单,说徐‘诋毁’政府等。并宣布‘第一步革除他的中大教职”。
  1936年9月,广西当局将省会由南宁迁至桂林,徐悲鸿也随之来到桂林。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企图灭亡中国,全国性抗战从此开始。因广西地处边陲,所以抗战一年多来,并未受到多大影响,但由于北平、上海、武汉、广州等大城市的相继陷落,大批文化机构和全国各地的文化人士、艺术家等云集到桂林,骤然使西南小城桂林成为西南大后方抗战宣传的政治堡垒,形成了名噪一時的抗战文化城。1938年,为支持广西当局振兴乡村教育,徐悲鸿为广西美术音乐中小学教师举办了短期培训班,即“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与此同时,计划筹建桂林美术学院,李宗仁和时任广西省主席的黄旭初还亲自过问所需款项。后来由于战事紧急和经费问题,此事便搁置下来。而“艺术师资训练班”却办的红红火火,授课教师多由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画家、音乐家、艺术教育家担任,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为广西培养了大批的艺术人才'对广西音乐、美术事业产生了深刻影响。
  桂林风光迤逦,气候宜人,徐悲鸿多次前往阳朔写生,李宗仁见状,特意买下漓江边一座三开间砖木结构的宅院,装饰一新后赠送给他,该宅院远离尘嚣,适合安居作画。1937年至1938年,徐悲鸿在这里住了近两年,在此期间,徐悲鸿参加了许多抗战活动,还曾陪同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等,一同接待中山大学的文化考察团。为了表达对“李、白、黄”三人积极抗日的崇敬和盛情款待,徐悲鸿在此绘制完成了巨幅油画作品《广西三杰》(又名《广西三领袖》),这幅油画横4米、竖3米,描绘了当时主政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三位年轻将军一身戎装跨着骏马,勒住缰绳极目远眺,雄姿英发,器宇轩昂的场景,画中人物和战马都描绘的朝气蓬勃,尤其是把人和马的内在刚毅品格刻画得极为相称,展现出一代豪杰的英武风采。人物的灵动、色彩的丰富,加之画面背景以桂林山水为衬托,营造出整个画面戏剧舞台般的气氛和情节,令人望之肃然。画作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催人奋进,有力鼓舞了军民的爱国热情,展现中国人民抗战中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1937年4月10日,该作品在当时南京国府路国立美术陈列馆举行的全国第二次美术展览会上进行了展出,标题改为《远眺》。该作品起初悬挂在展览会正厅显要位置,然而却遭到前来观看画展的时任国民党政府内政部常务次长张道藩等人的不满和“敌视”,命展览会工作人员把这幅作品搬到了展厅里间不显眼的位置。不过该作品被《良友》等报刊都进行了刊登发表。此后多年,徐悲鸿举办的各种美术展览,《眺望》(《广西三杰》)都是不可缺少的展品,而且在香港、南洋、印度等地展出过。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0月,李宗仁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带领桂系军队奔赴中原抗日前线,驻节徐州,指挥了徐海会战。其中1938年3月至4月的台儿庄战役,取得歼灭日军二万余人战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高涨了中国军队的士气。后又相继指挥了随枣会战、豫南会战。虽然是在抗战烽火中,李宗仁、徐悲鸿两人依旧保持着书信联系,当李宗仁指挥的部队取得胜利时,徐悲鸿都会以书信方式进行祝贺,特别是听到取得台儿庄大捷时,徐悲鸿第一时间精神振奋、激情满怀地挥毫,并把所画《奔马图》赠予李宗仁。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深厚的造型功底,通过奔腾的骏马所体现出的抗战精神跃然纸上,李宗仁如获至宝,将其小心翼翼珍藏。
  台儿庄大捷引发中国内外人士喝彩,当时徐悲鸿的门生吴作人等画家以及和中央大学艺术系的师生们,希望能够用画笔描绘战地,欲前往战地写生记录捷报,却遭到多方劝阻,为此,徐悲鸿特意写信给李宗仁,希望他能够促成此事,李宗仁知晓后,毫不犹豫的批准了爱国画家和中大师生们的战地之行,吴作人等师生如愿以偿地到达前线,还受到了李宗仁的接见,这些画家以绘画方式展现了中华儿女不屈的信念,鼓舞了抗战士气。
  1939年5月31日,在台儿庄大捷一周年之际,李宗仁所指挥的部队又取得了鄂中大捷,徐悲鸿写下《致李宗仁书》寄以祝贺:
  德公元戎麾下:
  鄂中大捷,举世腾欢,屈指台儿庄,正届一载,此悲壮惨痛之五月,将以我公之威,改变四万万五千万人情绪,而友邦态度于以坚定,最后之胜利在望,远方逖听,其欢忭鼓舞为何如耶。鸿于四月间,在星洲举行画展,曾得国币三万金以献国家,并指定以半数捐与广西第五路军阵亡将士遗孤,
  拟于下月赴吉隆坡、槟城两处举行同样意义之展,以尽国民之责。八月之后,将应大诗人泰戈尔之请,往印度各邦展览。凯旋之时,必当归来与民众共迎公与全军。石头城下,海天万里,曷胜神驰。敬叩勋安。悲鸿顿首。鹤龄将军同此致敬,天游兄倘在军中,并此致意。五月卅一日,星洲(在此晤上海导报蒋光堂先生谈公坐镇徐州事甚欢洽)
  这封信札至今藏于桂林市的“宗仁官邸陈列馆”。它既有书法艺术价值,又具有历史文献意义。信中,徐悲鸿盛赞李宗仁为抗战所做出的贡献,台儿庄战役挫败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高了抗战士气,可见广西将士们带给全国的感动与鼓舞,同时,他提出将自己南洋、印度义卖所筹款项,国币三万金捐献国家,并要将半数捐予第五路军阵亡将士遗孤,第五路军正是李宗仁率领的广西子弟军,此信札展现了徐悲鸿先生在民族危亡时的担当,足见徐悲鸿与李宗仁之间深厚的情谊。1939年至1941年,徐悲鸿前往南洋办画展义赈,所获募资金也如他所承诺的全部捐献了国家和用于抚养桂系抗日阵亡将士遗孤。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结束后,李宗仁前往北平,担任北平行辕主任,1946年秋,徐悲鸿北上,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一到北平就登门拜望李宗仁,老友重逢,兩人共聚一城,时常往来联络。李宗仁对徐悲鸿接办学校一事给予了不小的支持,将所管辖的营房让出作为学校新校址,他还多次邀请徐悲鸿到家中叙旧,从绘画到政治,两人倾诉衷肠,抒发心中的愤懑与郁结。在李宗仁的帮助下,北平艺专得以留在北京,避免了迁到南京,同时,李宗仁还驱除了北平艺专的国民党特务人员,使北平艺专免受政治迫害。1947年,北平艺专教职员、学生参加“反内战、反饥饿”游行,徐悲鸿对进步学生加以保护,引发了国民党特务的仇视,多次想要迫害徐悲鸿,甚至以“庇护赤色分子,有通共嫌疑”的名义抓捕徐悲鸿,李宗仁挺身而出,为徐悲鸿辩护,力保其人身安全,也使北平艺专学生免遭被抓捕。正是老友的出手相助,徐悲鸿在艺专才得以静心开展艺术教育工作。
  1942年,李宗仁母亲逝世,徐悲鸿为李宗仁之母写下挽联:“福寿全归,富有龙韬看哲嗣;云山远隔,难随鹤架献生刍。”1953年,徐悲鸿先生不幸辞世,消息被远在美国的李宗仁知晓,痛失挚友的他悲痛不已,徐悲鸿在李宗仁心中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徐悲鸿的辞世,让李宗仁更加爱惜手头收藏的画作。1965年7月在李宗仁归国后,将大批文物捐献祖国,其中包含有大批徐悲鸿的书画,仅奔马图就有十余幅,这些画作都是两人友谊的见证。
  责任编辑:韩少玄
其他文献
曾来德先生的这批小楷书法,面目多樣,用不同的纸张与不同的笔法,表现出多样的艺术形式,或用生涩的画笺纸,或用特制的熟笺,或用陈年的旧纸,在他的笔下都运用自若。抑或是钞录同一首诗与同一篇文,他都能用不同的笔法与形式创造出迥然不同的意境。  东坡云:“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小字常显局促,大字难于结密。小字书法贵在能小中见出大气象。历来善草书者,往往兼擅真书,乃有大气局也。王右军、怀素、黄庭坚、徐
期刊
鄭燮常用印
期刊
游泳是李乃宙日常生活中的快樂事儿,从我知道他喜欢游泳至今,他就没有停歇过,现在仍然一如既往。夏日、秋日、冬日、春日,年复一年。  玉渊潭的水来自北京的西山,清澈温凉,日夜缓缓地流动着。除冬季外,人卧于湖中,流淌的水在重复中滑过你的眼前,好似时间放慢了,空间豁然开朗了。人潜入水中,湖底的水草近一米高,草尖在水的流动中左右摇摆,人的肚皮在水草上滑过,淡淡的水宛如绿色的世界,仿佛那一刻你也成为了一条鱼儿
期刊
于右任(1879-1964)是著名爱国人士、政治家,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杰出的诗人和成就卓著的书法家。对于历史上的人物和作品,每个时代都会有不同的认识。立足于新时代语境,重新审视、思考和研究于右任的诗词和书法,就会有新的感想和认识。  作为诗人的于右任,他的诗词在近现代是独树一帜的,而他又是白话诗创作的先驱。  于右任7岁入村塾、11岁到三原,先后接受了具有民主思想的毛班、朱佛光、刘古
期刊
郑燮故居  郑燮故居位于兴化市东城湾郑家巷内。郑家巷南边,早先是一片竹林,再向南便是一条悠悠东去的溪河。故居以东20米处有一座古板桥,横跨在护城河上。古板桥在明代是木板结构,到清代改为砖质拱桥,长约三丈,宽约一丈,是东城湾居民进城的必经之地。  郑燮幼年时,乳母费氏几乎每天都要背着他走过古板桥,去为他买一个烧饼当早餐。童年时代的郑燮曾在古板桥河边捉虫捕蟹、嬉戏玩耍。青年时代的郑燮曾踯躅桥头,观赏岸
期刊
元末明初章草书家宋克(1327-1387)在章草体书风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堪称“章草中兴的高峰”。他的书风在元代章草复苏风气中是如何发展的?宋克所写《急就章》有何特点?其草书中又是如何体现“章草意识”的?与明中后期的浪漫书风有何关联?本文将作初步讨论。  一、章草体和元代的章草复苏  汉代通行的书体中,草书的崛起对后世书法艺术发展有重要影响。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
期刊
笔者在从事边远山区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这里的小学生地方方言浓厚、汉语普通话交流少、语文功底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起心智的发展和以后的学习。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笔者认为语文是基础,小学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在普通话、规范写字、语言常识、汲取文章营养和写作等五个方面打好基础。    一、要打好普通话基础    受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习惯的影响,边远山区的小学生从小就在家里学会
期刊
陈申旭,1994年生,云南镇雄人。毕业于聊城大学历史系,现定居大理。  偶见旧照  乍见疑非我,凝眸乃觉亲。不缘存旧照,何以驻青春。历劫知交在,看天世事新。浮沉都几度,肝胆尚轮困。  送启伟之大理  学舍论交日,长因问字过。谑谈犹未忘,岁月苦相磨。世路飘风骤,人情覆雨多。君行须自适,放眼阅山河。  返京道中作  一岁今朝尽,清游兴忽阑。非关寒吹苦,久堕少年欢。世界迁流速,人生相见难。由来艰去取,斗
期刊
“可望,可居,可游”是中国山水画重要的审美标准。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价值取向,但根本上则是中国人与自然相合、相通、相融思想的体现。  小椿的山水画严格秉承了中国人的这种思想。“可望,可居,可游”,既是他笔墨的寄托,也是他从宋元圣手处得来的体悟。  显然,对于传统,小椿有着很深的造诣,尤其是传统中精工一路。  小椿除国画以外,还通油画、雕塑和纸塑,这一切都培养了他极强的今人谓之的造型能力。近年来他又
期刊
番禺叶氏字誊虎,号遐庵,好古敏求,寄心艺坛,雅善丹青,喜好鉴藏,又因家学深厚,故诗文俱佳,渊雅至极。其一生走过晚清、民国直至新中国这段波谲云诡的历史,流寓北京、广州、香港多地,与政客词人、墨客画家等关系切近,一向风雅好事,热情结客,其与吴湖帆等名士之交游往事及翰墨因缘,更不失为一段佳话。  叶恭绰曾荣及清朝邮传部承政厅长兼代理铁路局长、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大元帅府大本营财务部部长、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