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病人转运的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

来源 :康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e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急危重病人转运的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方法:对我院400例需进行转运至ICU的急危重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其中200例为实施风险管理对策前收治,其余200例为实施风险管理后收治,对比风险管理对策实施前、后的护理风险发生率等,同时要总结急危重病人转运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并探析其相应的管理对策。结果:通过对比分析来看,在实施后,转运过程中的漏项情况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同时,实施后的接收科室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家属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2.33±2.26)分、(92.67±3.15)分、(90.68±3.22)分,较之实施前(74.51±2.38)分、(82.37±3.27)分、(79.68±3.52)分,对比来看实施后的各方满意度均有明显提升,数据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危重病人转运过程中的护理风险较为多样,应采取针对性地管理对策。
  【关键词】急危重病人;转运;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03.094
  前言
  急危重症患者病症情况复杂多样,治疗难度大,稍有不慎便可能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一般情况下导致患者出现急危重情况的原因较多,如意外创伤、交通事故等,在进行紧急救治后续及时转运至ICU,而在该过程中,转运是关键性环节,因患者情况复杂,在转运时,因情况较为突然,极有可能会出现许多的护理风险,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范化转运操作流程完成患者的转运,但是据实际情况来看,在转运过程中,依然存在有一定的护理风险隐患,不利于转运工作的顺利完成。如今时代背景下,急危重症患者数量较多,对转运过程中的护理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相关科室护理管理部门要重视这一问题,加强风险管控,提升危重症病人转运的护理安全性。本次实验中,便重点探究了急危重病人转运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及相关管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为回顾性实验,实验时间为2015年1月~2020年12月,共选取研究对象400例,因颅脑外伤、心源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引起突发性急危重症,在其影响下,患者生命体征失稳,均需转入至ICU;同时,患者转运过程中未行插管操作,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情况。400例患者中200例于实施风险管理对策后收治,其余200例为实施前收治。实施后的200例患者中,包括103例男性和97例女性,年龄在22~74岁之间,平均年龄(58.63±4.15)岁;实施前的200例研究对象中包括有136例男性患者和64例女性患者,年龄在19~69岁之间,平均年龄(54.52±3.87)岁。对比来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在风险管理对策实施前,对200例需转运至ICU的急危重病人实施常规转运方式。护理人员首先要保障患者各导管的通畅性,保持供氧畅通,将患者抬至平车护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将患者送至相关科室。
  风险管理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转运前评估:急危重症患者存在有病情复杂、生命体征不稳定等风险情况,虽然在转运前均会制定相应的转运对策,但在转运过程中依然会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且患者甚至会出现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或呼吸系统方面的严重并发症[1]。在转运前要及时做好风险评估,并全面告知患者家属,让其可以做好心理准备。(2)科室之间的协调:转运工作一般是由某一科室转移至ICU中,因此当前在进行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前,转运科室和ICU之间必须要提前进行协调,在遵循安全的原则下尽可能选择更加高效率的转运途径,综合考虑患者情况,制定相应的转运方案。在正式转运前,应提前告知,做足充分准备工作,严格遵循转运方案完成转运。(3)实施正确的转运方法:转运的相关准备工作完成后,护理人员需合理分工,带好急救物品,再次检查转运路径的畅通性、患者自身呼吸道和导管是否通畅,拉起起床栏,适当使用约束带固定,确保患者各项体征稳定后开始进行转运[2]。若患者转运过程中出现突发险情后,要按照既定紧急预案进行针对性的处置。(4)到达后的护理:将急危重症患者送至ICU后,要再次检查患者机体生命体征、导管通畅情况,确认无误后向ICU护理人员进行护理交接,签字后完成转运。(5)持续质量改进: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工作必须要有相应的持续质量改进制度,对转运工作进行监督,总结其中依然存在的不足,然后召开相应的讨论会议,对此类依然存在的问题制定优化措施,在下一循环解决。
  1.3观察指标
  对比实施前、后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的漏项发生率,包括病情、检查、用药、管道、仪器物资、床位联系等方面;同时还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针对接收科室、患者、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最高分值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越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实验过程中的统计学处理工具选用SPSS20.0,使用“±”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表示计数资料,分别使用t、x2检验,若数据间差异较大且存在有统计学意义,可表示为(P<0.05)。
  2  结果
  2.1漏项情况分析
  实施前,共有24例急危重症患者的检查存在有漏项情况,发生率12%;反观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后,出现11例漏项情况,占比5.5%,相比之下实施后的漏项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是一个非常考验护理人员专业素质的过程,同时也是为患者提供更好医疗服务的重要前提,通过本次实验分析来看,常规转运模式下,检查漏项发生率占比高达12%,而在增加风险管理对策后,漏项发生率降至5.5%,(P<0.05)。而从实际总结来看,急危重症患者转运過程中护理风险影响因素涉及范围较广,主要为管理方面、护理人员方面以及患者方面。虽然通过护理风险管理对策有效降低了漏项发生率,但依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转运护理:   第一,提升风险意识。据调查分析,多数护理人员在风险防范意识方面较为不足,且法治意识淡薄,仅仅是一味地工作,并未能够认识到转运工作的重要性,在发生护患纠纷且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并不懂得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权益。对此,护理管理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开设法制教育课、思想政治课,促使护理人员可以不断提升自身风险防范意识、法治意识[3]。
  第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在转运护理过程中,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至关重要,但是据实际情况来看,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策前,相关的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缺陷。通过本次实验分析来看,护理转运流程不合理、不科学的情况时常发生。目前,要从实际出发,护理管理部门要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总结,同时也可借鉴其他医院的先进转运管理经验,有针对性地完善管理制度,形成相应的管理体系。另外,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且应急预案要有针对性、可行性,并时常进行模拟演练,以便于在转运过程中出现突发情况时可以按照既定预案及时处置。
  第三,提升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素质。护理人员是转运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实施者,其专业素质高低与转运工作的顺利与否息息相关。通过实验分析来看,负责转运的护理人员在专业素质方面会有一定的不足,当下,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培训的方式来提升转运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4]。培训过程中,要重点围绕急救技能、应变能力进行培训,尤其是对于一些转运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可实施“老带新”的方式来促使其快速积累工作经验。另外,新时代背景下,有着许多的新技术,护理管理部门要提高重视度,引入新技术,以此来提升转运护理效率、质量。
  第四,充分尊重病人知情权。在医疗诊治过程中,医疗风险可谓是无处不在,急危重症患者因病症情况存在复杂性、多变性,家属会非常焦急,情绪激动,在与医护人员交流时极易出现纠纷情况。当前,护理管理部门要重视这一问题,告知所有护理人员,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如在进行转运前,要向患者、家属讲述轉运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转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在交谈过程中,应注意心平气和,尽量对患者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
  急危重症患者的ICU转运工作伴随有较大的风险性,途中极有可能会出现一系列风险性情况,在本次实验中,笔者对比分析了实施风险管理对策前、后的差异,通过实验结果可见,在实施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对策后,转运漏项发生率明显降低,且各方满意度也有显著提升,(P<0.05)。由此可见,在总结转运风险后采取针对性的处置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转运风险。
  参考文献:
  [1]张琼,苗素琴.基于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的路径管理在麻醉科手术病人转运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2):253-256.
  [2]岳磊于,石贞仙.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对急诊ICU病人院内转运时血氧饱和度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9,33(12):2024-2028.
  [3]张雨,黎学武,张德林,董瑞国.基于ZigBee技术的RFID标签在围术期病人转运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20,15(2):33-35.
  *通讯作者:单荣芳, 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究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人工气道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的影响及效果。方法:研究纳入的分析对象均选自于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人工气道患者,共计80例,研究开始于2019年12月,结束于2020年12月,为了深入了解集束化管理的应用效果和影响,本次使用对比的研究部方法,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40例划分为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另外40例划分为研究组(采用集束化
期刊
【摘要】目的:心理护理结合健康教育对烧伤整形患者的影响分析。方法:将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20例烧伤整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心理护理结合健康教育60例。比较两组前后的恐惧(HAMA)和抑郁(HAMD)情况及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比较。结果:观察组结束后HAMA、HAMD结果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配合健康
期刊
【摘要】目的:将循证护理应用于耳科手术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我院耳鼻咽喉外科数百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研究组(50例)采用循证方法治疗。结果:循证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96.0%)高于常规护理组(78.0%);循证护理组的价值高于常规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结论:循证护理在耳鼻喉科手术中的应用,能有效消除危险因素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人文关怀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人文关怀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PANSS阳性、阴性症状量表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半年后观察组阳性症状(19.0±2.3)分、阴性症状(18.0±2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呼吸干预治疗哮喘患者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哮喘患者120例,其中呼吸护理组60例,常规护理组60例。所有受试者均于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比较。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67%,在AQLQ评分方面,研究組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呼吸干预对哮喘患者的治疗效果良好,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支持。  【关键词】哮喘;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辅助在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抢救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我院58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时间为2019年1-12月。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9例,试验组在抢救过程中给予综合护理,对照组在抢救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结果:比较对照组患者的体征、护理满意度、通气时间、通气成功率、住院天数。结论: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抢救重症肺炎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理想。  【关键词】重症肺
期刊
【摘要】目的:静脉留置针,又称管状针,是普通穿刺针的替代品,为抢救危重病人提供了最便捷、快捷、有效的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以来心脏科静脉留置针应用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静脉输液,抢救和治疗危重病人,方便临床重复用药,方便病人运输。结论:提高护士工作效率,静脉留置针的使用不僅可以避免反复穿刺造成的疼痛,而且可以保护血管,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心脏病学;应用;护理体会  【
期刊
【摘要】目的:减少呼吸护理对预防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医院内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22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统计学原则两组公布结果。结果:观察组医院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3.28%,对照组在16.39%以下,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呼吸护理对预防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医院内呼吸道感染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服务模式在提高耳鼻喉科护理质量和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选择我院耳鼻咽喉科病房88例患者,随机分为体验组和常规组,每组44例。体验组采用综合护理服务模式,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服务模式。结果:体验组在环境护理、护理技能、护士言行等方面的得分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明显低于体验组(P<0.05)。结论:在综合
期刊
【摘要】目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头号主要疾病,合理科学地实施口服药物治疗,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方法:将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180例心脏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用药安全性。结果: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安全服药方法,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安全服药。观察组服药次数及服药方法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心脏病住院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