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PAC投加点重要性的探讨

来源 :广州化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ping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污水处理化学除磷不同投加点对系统形成不同的效果,调查现场情况,评估其加药方式的设备及PAC药剂情况,核算理论与实际的投加药量,跟踪与分析二沉池的除磷效率。对混凝反应效果和PAC投加药量进行小试,分析原有污水处理系统化学除磷效果不佳的原因,提出调整PAC投加点,完善溶药情况,减少投加药量,实现提质增效,节省大量药剂成本,为污水处理的生产运营提供指导思路。
其他文献
基于冰铜的组成成分特点,在现有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冰铜样品的前处理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硝酸-氯酸钾溶解样品除硫,并氧化砷、锑等杂质,以乙酸-乙酸铵调节pH值,氟化氢铵掩蔽铁离子,一次完成测定,满足了碘量法快速测定冰铜中铜含量的要求。实验表明,相对标准偏差(RSD,n=9)在0.12%~0.30%,经过标准样品验证及其他分析方法比对,结果准确可靠,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能满足检测要求。
采用O 3、O 3/H 2O 2、O 3/S 2O 2-8体系来深度处理畜禽养殖废水。在实验条件下,臭氧/过硫酸盐联合氧化体系表现出更好的处理性能:COD去除率高达35.9%~40.6%,处理后出水的pH在6.5~8.8,可生化性提升到0.39~0.41,虽然硫酸根略有上升,但是不妨碍后续的生化处理。此外,臭氧/过硫酸盐联合氧化体系表现出良好的经济性能:在实验条件下,臭氧消耗系数在0.18~0.21 kg O 3/kg COD,处理成本仅为0.99元/吨水和6.60元/kg COD。
为解决在炼焦过程中,湿法熄焦工艺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无法得到高质量高效率焦炭的问题,提出了基于TRIZ理论创新设计出的一种新型熄焦装置。运用TRIZ理论的39个参数,将上述湿法熄焦装置的具体问题描述归纳到相应的技术矛盾中,并且利用矛盾矩阵表,比对40条发明原理找到这些参数相应的发明原理,进一步地对传统湿法熄焦装置工作原理和装置结构进行分析,推演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得到了更优的新型熄焦装置设计思路。
运用传统人工分选系统技术对废旧锌锰干电池黑色物质中的氯化锌、二氧化锰、碳棒、锌皮等物质进行分类回收利用,制备出锌盐、锰盐。其中锌的回收率为97.96%,锰的回收率为43.07%,同时利用回收得到的二氧化锰,来探究对孔雀石绿溶液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脱色率的影响。实验发现,当反应温度为45℃,溶浸时间为35 min时,此时二氧化锰对孔雀石绿溶液脱色率效果达到95.72%。
采用石墨消解-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同时与现行标准NY/T1121.6-2006进行实际土壤样品对比实验。实验表明:选取三种浓度的土壤有证标准物质,在消解温度180℃、消解时间5 min、离心时间10 min的条件下测得的有机质含量,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采用两种方法测得的土壤实际样品的有机质含量基本一致,且在允许绝对相差范围内,验证了石墨消解-分光光度法的可行性,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提供了更加环保快捷的办法。
在疫情期间,兰州大学化学专业的结构化学课程进行了3个月的线上教学和2个月课堂教学。本文介绍了两种教学方式下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当采用类似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实现了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确保了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同时,系统分析了学生线上和线下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的关系,为类似的混合式教学提供借鉴。
化工分离技术是直接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的技术。本文讨论了新时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化工分离过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以学科前沿和高新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中介绍化工分离技术创新、清洁生产工艺和计算机辅助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以强化高阶工程素养和工程思维,将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与素质培养更好地有机融合。
近年来纳米材料技术在卫生领域的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纳米材料具有杀菌、抗病毒作用,即使是对耐药菌也很有效。伴随新冠疫情的发展,人们充分认识了医用口罩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为缓解医用口罩资源匮乏,提出将纳米材料代替传统熔喷无纺布作为口罩中间层,利用纳米材料自身特性,改善原有过滤方式,提高口罩过滤效率与舒适度。介绍了口罩的发展概况,并且阐述了中药及纳米技术在口罩生产中的应用,提出了结合中药纳米技术生产新型口罩的基本思路与建议,基于以上内容对中药纳米口罩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全国各个高校积极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在新工科理念的指导下,化工原理课程现有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工程教育的要求。本文以培养创新型工科人才为导向,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以中药制药工艺设计及新药研究与开发为主要特色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前准备、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效果评价三个方面对《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进行教学改革,以推进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工程教育对工程人才的培养。
《煤化工工艺学》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立足教材建设、教学过程建设及评价机制建设,拟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改进考核模式等措施,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123456”信息化复合式教学模式,为培养工程应用型和创新型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