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村教师发展直接影响乡村教育的发展,而乡村班主任对乡村学生的影响更是意义深远。然而,城乡差异是客观事实,如何发挥城市教育资源优势,发掘城市班主任与乡村班主任的内在潜能,是乡村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建立城乡教师成长共同体,摒弃过去单向的“帮扶”方式,以点带面,辐射乡村教育,可以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信心,唤醒城市教师的职业使命,创新城乡联谊活动方式,最终促进两地教师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城乡联谊;学习共同体;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5-0049-03
【作者简介】王怀玉,广东省深圳市南山第二实验学校(广东深圳,518052)教师,正高级教师,深圳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作为一名在城市里任教的教师,我始终对乡村教育热切关注,这是因为我原本就是一个在乡村里长大的孩子,我的很多亲人的孩子至今还在乡村接受教育。这种融入血脉的关联感,让我对乡村教育情有独钟。在离开家乡13年之后,以一种“局外人”的眼光,结合当下城市教育的现状,去反观和回望乡村教育的时候,我自然生发出了更多感慨。接下来我将以一次非官方城乡结对经历为例,谈谈我对城乡教师成长共同体建设的思考。
一、阅读为媒,城乡联谊添新意
提及城乡联谊,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城乡帮扶结对”。从某种程度上讲,城市学校及师生确实有着很多乡村学校和师生所缺少的优势资源。城乡联谊可以给乡村学校(师生)带去一些他们所没有的物资支持和精神支援,但乡村教师(教育)对城市教师(教育)的反哺作用却往往被忽视。
我近10年来总共带了3个班级,在家长和朋友的支持下,先后都有过城乡结对经历。起初的两次结对,我的出发点是想给生活条件优越的城市学生们找一个偏远山区同龄人结对,让学生们感受下不同的生活环境,唤起他们的爱心和加深对社会的多元了解。因此,在结对活动中,家长和学生们都乐意“付出”,总是尽自己所能给对方寄送书籍、学习用品和衣物等。学生之间虽然也有书信交流,也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但这种结对更偏向于“赠予与接受”的互动模式。直到2009年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实验小学的一个班级联谊,在彼此交往中,我和我的学生才深切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推动力量,也由此让我对城乡结对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
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实验小学王尚英老师的班级结成对子班,源于2009年11月在湖北省教育学会德育高峰论坛上与该校马毅校长的相遇。论坛上,马校长对我的班级及学校開展的阅读活动很感兴趣,会后便找到我继续交流阅读话题,那时我才知道推动课外阅读在山区还是一件新鲜且需要勇气去做的事情。讨论中,我们确定了阅读实验班的想法,即我和他们学校某个同年级班级结对,两班共读,把我认为比较好的阅读推进策略带给对子班的老师。
就这样,在马校长的引荐下,我与阅读实验班班主任王尚英老师建立了联系;就这样,本次城乡联谊以“共读推进”为目标,为后续活动的序列性、延伸性奠定了基础。也正是在共读过程中,彼此分享、彼此滋养,实现了两地师生的共同成长。
二、鸿雁传书,深度链接促成长
那段岁月,相隔千里之外的两地学生通过书信交流读书方法、交流生活话题、探讨自然万物,彼此之间增进了了解也增进了感情。很欣慰,在两年携手的日子里,我们不仅点燃了对子班级学生们的阅读热情,也推动了他们整个学校阅读活动的开展,更让两地师生建立了真诚的友谊,多年以后的今天,学生们还珍藏着当年的信件,而我和王尚英老师已然成为知己。能成就这一段美好,与一位重视阅读、有着包容胸怀的校长的直接推动分不开,也与一位愿意做出改变、脚踏实地的班主任分不开。
1.认真写好每一封信,传递尊重与友情。
是什么力量让学生们如此珍视那段独特的经历?回头看,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地学生对书信的认真对待。从指导学生们写第一封信开始,我就和他们达成一个共识:认真写信,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我们像写作文一样,一字一句地修改自己书信中的语病和标点,也在书信中表达自己最真诚的感情。
神农架那边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不仅用心回信,还擅于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给我班的学生们邮寄来一根羽毛、一枚松果、一束干花……各种情意表达让人感动。也正因为感动,学生们越写越有兴趣。从全班统一收发信件,到假期他们各自通信,这在电子媒介近乎取代纸质书信的今天,实在是一种奢侈的幸福。
2.共同书写博客,让交流互动常态化。
为了加强交流的即时性和可视化,联谊之初,我率先在个人博客上开辟了“联谊专栏”,发布共读建议及自己班级学生们的读后感,还发布学生们收到信件之后的心情随笔、班级活动图片等,然后将链接发给联谊班的王尚英老师,由她在自己班级分享。在我的带动下,王尚英老师也开通了班级博客,开设“牵手专栏”。周末,学生们在网上“相遇”,相互提问或留言,这就方便了他们在线上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
那时候,不是所有学生家都方便上网,有些学生的读后感,是老师拍照后上传的。所以,在他们校长的支持下,我和王尚英老师商议,每周在各自班级开设一节阅读交流课,除了在班级内部口头交流以外,还由班级电脑小高手打开两班的博客,抽出一些读后感打印出来在班级内进行分享,这个自由、开放的分享时光,让对子班级的很多学生兴奋不已,这种带着兴趣的期待,丰富了一群学生的精神世界。
3.资源共享,丰富学生经历与体验。
随着交流的深入,两地学生不再局限于交流读后感了,还会经常交流生活上的一些感悟,包括寒暑假的见闻。由于两地之间存在地域差异,学生们对彼此的生活环境也有些好奇,于是我们指导学生们在寒假期间重点交流两地不同的生活习俗,暑假阶段则一起探究当地的自然资源特色。2010年,在学校推进的主题阅读活动中,我们班级选择了大型汉族史诗《黑暗传》,这得到了联谊班师生的大力支持。他们从当地群众那里为我们收集民间传说手书,去当地博物馆为我们查找一手资料,等等。我班的学生们因为了解到《黑暗传》出自神农架,即联谊班朋友所在地,于是投入了更多的感情去阅读,最终在活动中取得了成功。这种体验,于学生而言,更是一生难以忘记的经历。 三、加强反思,携手共进同发展
回顾这段时光,因为校长“牵线”,因为工作“联姻”,继而我们从工作伙伴发展到生活好友,这源于我们骨子里某些相同的特质,比如都是做事认真的人,都有一种“敢为人先”“一心为学生”的勇气和担当。现在回忆起来,在那时,两个班级师生交往,其实已经初步显示出“城乡学习成长共同体”的雏形。两地学生为了阅读分享,会更努力阅读和写作;两地教师,为了更好地推动班级发展,都在努力改进和完善自身的工作,实现了教育水平的提升。特别是王尚英老师,身为数学教师,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她潜心研究阅读指导课、各类阅读方法等,不仅自己爱上了阅读,也带动孩子和家人爱上了阅读。
而这些,都是意外的惊喜。我们当时很纯粹地做着这一切。2017年暑假,当年那一届学生高考结束,返校看我,他们自然聊起了对子班朋友的故事。在交流中我意外得知,很多学生还珍藏着当年的信件。这段美好的相遇,没有谁是单纯的给予者和接受者,我们在心甘情愿付出的同时也在享受着收获的喜悦。
这段经历,让我对城乡联谊多了一些认识。我认为城市教师完全可以成为乡村教师发展支持系统中一个独特的存在。城市学校和教师较之乡村学校和教师,拥有各种优势教育资源,理应承担起“推动城乡教师成长共同体发展”这一使命。城乡联谊首先是两地教师之间的情感共鳴与价值观的对接,之后才有可能催生两个班级学生高质量的交往与互动。我也相信,只要找到合适的联谊班级,一定可以开创城乡联谊的新局面。
同时,城市教师在承担起支持系统的职责使命之外,还要看到城乡联谊对自身发展及城市学生的独特意义。在城市化发展的今天,很多乡村学生开始转到城市学校就读,城市教师如果有一段与乡村教师及学生交往的经历,可以为自己完整了解这群特殊学生的生活背景提供真实的“教育现场”,教师更容易理解他们,走进他们,实现情感共通。
总之,我认为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需要两地联谊教师具备以下特质:
第一,都要有教育情怀。唯有如此,教师才愿意做常人8小时之外的事情,不为名利,只为遇见的学生能有更好的发展。
第二,都要有内在发展的需求。唯有如此,教师才愿意打破常规,寻求一切可以发展的契机,最终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
第三,都要有一颗开放、豁达、善解人意的心。班主任工作有时是枯燥的、无奈的,唯有一颗开放、豁达的心,方能让自己放下眼前的羁绊,才能在与人交往中,懂得尊重别人、尊重自己,谦虚而不失自我,努力但不张狂。
以上是我所期待的城乡联谊班级的交往生态。但从当前实际来看,这不是一个普适性话题,只能在个别学校及班级中进行。但我坚信:正因为这些特殊群体的交往及努力,才可能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发展范式。城乡学习共同体建设,最终会在一群自愿携手自愿发展的城乡结对教师之间,在彼此深度交往、共同努力中实现。
【参考文献】
[1]杨东平.农村教育何处去[J].新课程评论,2016(1).
[2]王怀玉.乡村家校合作的再审视及发展可能[J].福建教育,2007(1).
[3]李家成.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9-27.
【关键词】城乡联谊;学习共同体;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5-0049-03
【作者简介】王怀玉,广东省深圳市南山第二实验学校(广东深圳,518052)教师,正高级教师,深圳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作为一名在城市里任教的教师,我始终对乡村教育热切关注,这是因为我原本就是一个在乡村里长大的孩子,我的很多亲人的孩子至今还在乡村接受教育。这种融入血脉的关联感,让我对乡村教育情有独钟。在离开家乡13年之后,以一种“局外人”的眼光,结合当下城市教育的现状,去反观和回望乡村教育的时候,我自然生发出了更多感慨。接下来我将以一次非官方城乡结对经历为例,谈谈我对城乡教师成长共同体建设的思考。
一、阅读为媒,城乡联谊添新意
提及城乡联谊,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城乡帮扶结对”。从某种程度上讲,城市学校及师生确实有着很多乡村学校和师生所缺少的优势资源。城乡联谊可以给乡村学校(师生)带去一些他们所没有的物资支持和精神支援,但乡村教师(教育)对城市教师(教育)的反哺作用却往往被忽视。
我近10年来总共带了3个班级,在家长和朋友的支持下,先后都有过城乡结对经历。起初的两次结对,我的出发点是想给生活条件优越的城市学生们找一个偏远山区同龄人结对,让学生们感受下不同的生活环境,唤起他们的爱心和加深对社会的多元了解。因此,在结对活动中,家长和学生们都乐意“付出”,总是尽自己所能给对方寄送书籍、学习用品和衣物等。学生之间虽然也有书信交流,也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但这种结对更偏向于“赠予与接受”的互动模式。直到2009年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实验小学的一个班级联谊,在彼此交往中,我和我的学生才深切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推动力量,也由此让我对城乡结对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
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实验小学王尚英老师的班级结成对子班,源于2009年11月在湖北省教育学会德育高峰论坛上与该校马毅校长的相遇。论坛上,马校长对我的班级及学校開展的阅读活动很感兴趣,会后便找到我继续交流阅读话题,那时我才知道推动课外阅读在山区还是一件新鲜且需要勇气去做的事情。讨论中,我们确定了阅读实验班的想法,即我和他们学校某个同年级班级结对,两班共读,把我认为比较好的阅读推进策略带给对子班的老师。
就这样,在马校长的引荐下,我与阅读实验班班主任王尚英老师建立了联系;就这样,本次城乡联谊以“共读推进”为目标,为后续活动的序列性、延伸性奠定了基础。也正是在共读过程中,彼此分享、彼此滋养,实现了两地师生的共同成长。
二、鸿雁传书,深度链接促成长
那段岁月,相隔千里之外的两地学生通过书信交流读书方法、交流生活话题、探讨自然万物,彼此之间增进了了解也增进了感情。很欣慰,在两年携手的日子里,我们不仅点燃了对子班级学生们的阅读热情,也推动了他们整个学校阅读活动的开展,更让两地师生建立了真诚的友谊,多年以后的今天,学生们还珍藏着当年的信件,而我和王尚英老师已然成为知己。能成就这一段美好,与一位重视阅读、有着包容胸怀的校长的直接推动分不开,也与一位愿意做出改变、脚踏实地的班主任分不开。
1.认真写好每一封信,传递尊重与友情。
是什么力量让学生们如此珍视那段独特的经历?回头看,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地学生对书信的认真对待。从指导学生们写第一封信开始,我就和他们达成一个共识:认真写信,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我们像写作文一样,一字一句地修改自己书信中的语病和标点,也在书信中表达自己最真诚的感情。
神农架那边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不仅用心回信,还擅于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给我班的学生们邮寄来一根羽毛、一枚松果、一束干花……各种情意表达让人感动。也正因为感动,学生们越写越有兴趣。从全班统一收发信件,到假期他们各自通信,这在电子媒介近乎取代纸质书信的今天,实在是一种奢侈的幸福。
2.共同书写博客,让交流互动常态化。
为了加强交流的即时性和可视化,联谊之初,我率先在个人博客上开辟了“联谊专栏”,发布共读建议及自己班级学生们的读后感,还发布学生们收到信件之后的心情随笔、班级活动图片等,然后将链接发给联谊班的王尚英老师,由她在自己班级分享。在我的带动下,王尚英老师也开通了班级博客,开设“牵手专栏”。周末,学生们在网上“相遇”,相互提问或留言,这就方便了他们在线上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
那时候,不是所有学生家都方便上网,有些学生的读后感,是老师拍照后上传的。所以,在他们校长的支持下,我和王尚英老师商议,每周在各自班级开设一节阅读交流课,除了在班级内部口头交流以外,还由班级电脑小高手打开两班的博客,抽出一些读后感打印出来在班级内进行分享,这个自由、开放的分享时光,让对子班级的很多学生兴奋不已,这种带着兴趣的期待,丰富了一群学生的精神世界。
3.资源共享,丰富学生经历与体验。
随着交流的深入,两地学生不再局限于交流读后感了,还会经常交流生活上的一些感悟,包括寒暑假的见闻。由于两地之间存在地域差异,学生们对彼此的生活环境也有些好奇,于是我们指导学生们在寒假期间重点交流两地不同的生活习俗,暑假阶段则一起探究当地的自然资源特色。2010年,在学校推进的主题阅读活动中,我们班级选择了大型汉族史诗《黑暗传》,这得到了联谊班师生的大力支持。他们从当地群众那里为我们收集民间传说手书,去当地博物馆为我们查找一手资料,等等。我班的学生们因为了解到《黑暗传》出自神农架,即联谊班朋友所在地,于是投入了更多的感情去阅读,最终在活动中取得了成功。这种体验,于学生而言,更是一生难以忘记的经历。 三、加强反思,携手共进同发展
回顾这段时光,因为校长“牵线”,因为工作“联姻”,继而我们从工作伙伴发展到生活好友,这源于我们骨子里某些相同的特质,比如都是做事认真的人,都有一种“敢为人先”“一心为学生”的勇气和担当。现在回忆起来,在那时,两个班级师生交往,其实已经初步显示出“城乡学习成长共同体”的雏形。两地学生为了阅读分享,会更努力阅读和写作;两地教师,为了更好地推动班级发展,都在努力改进和完善自身的工作,实现了教育水平的提升。特别是王尚英老师,身为数学教师,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她潜心研究阅读指导课、各类阅读方法等,不仅自己爱上了阅读,也带动孩子和家人爱上了阅读。
而这些,都是意外的惊喜。我们当时很纯粹地做着这一切。2017年暑假,当年那一届学生高考结束,返校看我,他们自然聊起了对子班朋友的故事。在交流中我意外得知,很多学生还珍藏着当年的信件。这段美好的相遇,没有谁是单纯的给予者和接受者,我们在心甘情愿付出的同时也在享受着收获的喜悦。
这段经历,让我对城乡联谊多了一些认识。我认为城市教师完全可以成为乡村教师发展支持系统中一个独特的存在。城市学校和教师较之乡村学校和教师,拥有各种优势教育资源,理应承担起“推动城乡教师成长共同体发展”这一使命。城乡联谊首先是两地教师之间的情感共鳴与价值观的对接,之后才有可能催生两个班级学生高质量的交往与互动。我也相信,只要找到合适的联谊班级,一定可以开创城乡联谊的新局面。
同时,城市教师在承担起支持系统的职责使命之外,还要看到城乡联谊对自身发展及城市学生的独特意义。在城市化发展的今天,很多乡村学生开始转到城市学校就读,城市教师如果有一段与乡村教师及学生交往的经历,可以为自己完整了解这群特殊学生的生活背景提供真实的“教育现场”,教师更容易理解他们,走进他们,实现情感共通。
总之,我认为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需要两地联谊教师具备以下特质:
第一,都要有教育情怀。唯有如此,教师才愿意做常人8小时之外的事情,不为名利,只为遇见的学生能有更好的发展。
第二,都要有内在发展的需求。唯有如此,教师才愿意打破常规,寻求一切可以发展的契机,最终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
第三,都要有一颗开放、豁达、善解人意的心。班主任工作有时是枯燥的、无奈的,唯有一颗开放、豁达的心,方能让自己放下眼前的羁绊,才能在与人交往中,懂得尊重别人、尊重自己,谦虚而不失自我,努力但不张狂。
以上是我所期待的城乡联谊班级的交往生态。但从当前实际来看,这不是一个普适性话题,只能在个别学校及班级中进行。但我坚信:正因为这些特殊群体的交往及努力,才可能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发展范式。城乡学习共同体建设,最终会在一群自愿携手自愿发展的城乡结对教师之间,在彼此深度交往、共同努力中实现。
【参考文献】
[1]杨东平.农村教育何处去[J].新课程评论,2016(1).
[2]王怀玉.乡村家校合作的再审视及发展可能[J].福建教育,2007(1).
[3]李家成.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