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乡土人才培养研究

来源 :武陵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lil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乡土人才的培养.但当前乡土人才队伍仍存在数量缺口较大、整体质量不高等问题.地方高校应立足实际培养各类紧缺的乡土人才,这既是自身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途径,更是为有乡土情怀的人才施展抱负提供通道.为此,建构地方高校乡土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做到:以开放办学、服务地方为发展理念;以培养培训乡土人才为目标定位;以建构乡土特色课程体系为培养平台;以引进和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为重要条件;以扩大培养过程和环节的协同性为乡土人才成长的实践路径.持续为乡村输送毕业生,选派支教支农队伍,加强各类人才培训,鼓励外流人才回归乡土,解决乡土人才发展的现实问题,助力乡村振兴.
其他文献
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从依托力量、实施机制、耦合程度、风险防控和扶贫成效方面,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模式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对策:一是强化乡村振兴的政府和社会支持力量,二是建立和完善乡村振兴开发与保障机制,三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四是强化生态保护,防范乡村振兴潜在风险.
“现代性”发端于启蒙时代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积极肯定与张扬,是目前文明程度最高、进步空间最大的伦理文化资源.中国的“现代性”,表面上看,是依托西方“现代性”而产生和发展的,属于“后发外生型”,是在西方船坚炮利的刺激下产生,是西方伦理文化的附属品;但实际上,它产生自悠久而深厚的伦理文化传统.中国“现代性”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也不可能沿着西方“现代性”的生成逻辑而是沿着明清之际启蒙伦理思想中反理学的平民化路径产生的.早期启蒙伦理思想确立了以气质一元论为前提、自我利益追求为道德内涵的自然人性论,为中国“现代性”之路提
典当行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当代典当行业呈现出新的特点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典当行业及制度存废面临争议,对典当业务的法律性质在司法实践中的认识存在分歧,行业的内在特质与现行法律规定相矛盾,司法裁判差异加剧典当行为失据,典当行业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对此,提出规范典当行业发展的法律对策:从制度理念上强调规范与保护并重,立法上给予典当行业高位阶法律地位,制度建设上完善具体监督管理规则,司法层面统一典当裁判规则,同时应加强规范约束引导和行业自律,以促进典当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后马克思主义标志人物拉克劳和墨菲的民粹主义理论成为欧洲近十年逐渐兴起的左翼民粹主义背后的理论源泉.但这种反精英、反新自由主义的左翼民粹主义是否能成为有效的激进政治策略依旧存疑.这一提议特别遭到了左翼思想家齐泽克的强烈批评.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拉克劳和齐泽克关于民粹主义理论的争论,来揭示左翼民粹主义政治在理论上的可能性和限度:左翼民粹主义能够通过不断构建“人民”概念联合已有的社会斗争,激活左翼政治;但代价却是左翼身份永远悬空,处于一种永恒的身份危机之中.笔者认为,双方的根本差异源于对于资本主义、民主和左翼政治完
自近代以来,日本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年代,即明治时代、大正时代、昭和时代、平成时代、令和时代.在平成时代,日本形成特有的高欲望政治、低欲望社会的"不均衡"结构.一方面,少子高龄化问题严重,经济持续低迷不振;另一方面,进入高欲望政治的轨道,出现自民党"一强多弱"的政治格局,并呈现出以安倍首相等为代表的强势领导人"一极政治"的样态.造成政治社会不均衡结构的根本原因在于平成日本独特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互动发展.日本平成时代的政治社会样态至少表现出以下三个重要特征:后现代性、不均衡性、后溢性.平成时代之后的
西北联大从1938年设立开始就十分重视师范教育,一直秉承知行合一的理念,重视实践教学并不断加强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为此做了许多有创新性的探索.西北联大师范学院从教育专业化思想出发,积极设计和谋划实践教学科目及要求,不断强化教学实习,鼓励师范生参与社会教育实践活动,为提高师范教育实践教学效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目前在我国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西北联大的有益经验,应高度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健全和规范师范院校的实践教学制度,把教育实践落实落细,拓展实践
教育记录涉及受教育个体的隐私等人格权,体现了个体的学习状况、心理状态等私密信息,应受到法律保护.基于监督权、知情权与规范管理的需要,教育机构披露相关教育记录是其开展教育活动的必要之举,但教育机构对受教育个体的隐私权的忽视导致教育记录不当披露,致使教育记录披露与隐私保护之间出现失衡.因此,应在相关立法中对教育记录予以明确规定和专门保护,禁止不当披露,并运用比例原则进行利益衡量,完善披露程序规则,强化监督机制.
《樊山政书》所收公牍集中反映了樊增祥任职陕西、江苏二省时处理各类案件的基本情形.通过对《樊山政书》的爬梳,可以发现樊增祥在其中运用了事实推定、法律解释、法律论证、可辩驳推理等法律方法.樊增祥在《樊山政书》中提出的“鉴空衡平”“述情先于丽法”“不必尽拘死法成例,应深知律意”等司法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对法律方法的运用.由于受制于传统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以及近代逻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准备不足,樊增祥无法将自己的司法理念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最终未能建构也不可能建构起系统的法律方法理论.这不是樊增祥个人的历史
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为了鼓励投资和提高研发创新能力,国家税务总局于2014年和2015年允许六大行业和四个重点领域的制造业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政策.然而,试点行业内的企业可以自由选择是否采用加速折旧政策,这需要控制样本自选择的因素来考虑税收优惠的政策效果.本文以新增使用加速折旧政策的企业作为实验组,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选取对照组进行研究,并进一步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DID)检验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研发创新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加速折旧政策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和研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条确立了用人单位追偿权行使的法律规则,但行使规则仍不明晰.对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后发现,其争议焦点在于行使规则的法律要件内涵和权利实现的程序及内容不明.因此,有必要对相关规则进行阐明.在法律要件方面,“工作人员”是追偿权行使的对象,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才是工作人员的唯一内涵;“执行职务致人损害”是追偿权行使的客观要件;工作人员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是追偿权行使的主观要件.在程序选择上,基于民法与劳动法共同生效的处境,应采取二元制,即用人单位和工作人员事先就追偿事项在劳动合同中有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