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既包括乡村的自我治理,也包含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两个层面。张英洪认为,我们的治理应当是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检察风云》:现在乡村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谈乡村治理,要注意哪些特点?
张英洪: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年发展,中国乡村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化。有些基本的体制结构值得我们注意,比如集体所有制。20世纪50年代,中国乡村建立了以土地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
集体所有制本质上是一种财产归社区公有且由国家控制的产权制度安排,其基本特征是产权的集体性、社区性。这是乡村治理的一个产权基础。使集体所有制适应市场化、城市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是新时代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
《检察风云》:乡村治理要取得实效,该怎么办?
张英洪:我认为,乡村治理至少要在以下三个领域实现新的开放。
一是集体产权改革要确权开放。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或转让。例如,在承包地上,已实施“三权分置”,承包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土地经营权可以对外流转。这就实现了承包地产权的开放。而农村的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集体经营性资产的股权等,在产权的改革开放上需要迈出新步伐。
二是公共事务管理要民主开放。农村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封闭性,不适应市场化、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需要。在市场化、城市化进程中,因人口的快速流动,中国农村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村庄,一种是大量人口外出的“人口空心村”,另一种是大量外来人口聚焦的城乡接合部“人口倒挂村”。新时代的乡村治理必须突破乡村社区管理封闭的格局,实行开放式的民主治理。要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乡村社区公共事务由社区全体居民共同參与的新格局。
三是公共服务供给要补齐开放。乡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短缺,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最突出问题之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建立健全城乡均等、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国家的基本职责所系,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所在。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全国统筹、自由接续转移和开放享有,实现农民进城有社保,市民进村同样享有社保。
新时代的乡村治理,我觉得要重塑三种环境,否则就没有良好的乡村治理。
一是建设乡村政治环境。没有良好的乡村政治生态,就不可能有良好的乡村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这对于乡村同样适应。净化乡村政治生态,建设乡村政治环境,关键是要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向农村基层延伸和全覆盖,既强力反腐败,又强力反侵权,依法打击歪风邪气,着力张扬社会正气。切实加强现代公民教育,保障公民权利,提高乡村现代政治文明程度。
二是建设乡村文化环境。缺乏文化支撑的乡村,也就失去了人文情怀和精神家园。建设乡村文化环境,振兴乡村,必须振兴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环境,必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世界的共同价值结合起来。几千年来,中国乡村有历史悠久的自治传统和自治文化,有深入人心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道德传统和道德文化。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大力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使我国优秀的自治、德治传统与现代文明中的民主、法治价值实现有机结合,从而建设新型的中华乡村文化,开创新型的中华乡村文明。
三是建设乡村生态环境。人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产物,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也就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家园。工业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能忽略的。农村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不能忽视。在新时代,我们必须超越传统的工业文明,坚持绿色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必须改变浪费自然资源、破坏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决做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只有在健康优美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推进乡村治理,才能实现文明的永续发展。
《检察风云》: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您认为该如何实行?
张英洪:一是要从发展地方自治的视野看待村民自治,大力加强地方自治立法。我国村民自治已经实行30年了,应该说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村干部的小官巨贪。经过30年的实践,应当对村民自治进行认真总结和提升,实现自治的新跨越。关键是要从地方自治上看待村民自治,既要推进村民自治下沉,又要提高自治的层级与水平。
二是要从建设法治中国的高度看待乡村法治,切实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要从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高度,加强乡村民主法治建设,重点是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实现乡村善治的法律法规体系,全面实现乡村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为此,我想强调三个重点:
第一,“三农”工作要把加强乡村民主法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要使广大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既过上富裕的物质生活,又享受现代的民主自由。第二,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围绕乡村的民主法治建设加强立法调研和立法工作,切实改变乡村民主法治制度供给短缺的局面。第三,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民主法治意识。改变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在宏观上拥护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在微观上却违背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象。
三是要从建设道德中国的目标看待乡村德治,不断提高道德文明水平。第一,必须建设一个讲正气、守诚信、重品德的政府。政府的品德决定和影响社会的道德风尚。第二,必须建设一支讲道德的领导干部队伍,营造有道德的社会精英群体。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以及社会其他精英群体的道德水准高低,直接影响整个社会风气的好坏。
采访:文涛
《检察风云》:现在乡村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谈乡村治理,要注意哪些特点?
张英洪: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年发展,中国乡村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化。有些基本的体制结构值得我们注意,比如集体所有制。20世纪50年代,中国乡村建立了以土地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
集体所有制本质上是一种财产归社区公有且由国家控制的产权制度安排,其基本特征是产权的集体性、社区性。这是乡村治理的一个产权基础。使集体所有制适应市场化、城市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是新时代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
《检察风云》:乡村治理要取得实效,该怎么办?
张英洪:我认为,乡村治理至少要在以下三个领域实现新的开放。
一是集体产权改革要确权开放。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或转让。例如,在承包地上,已实施“三权分置”,承包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土地经营权可以对外流转。这就实现了承包地产权的开放。而农村的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集体经营性资产的股权等,在产权的改革开放上需要迈出新步伐。
二是公共事务管理要民主开放。农村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封闭性,不适应市场化、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需要。在市场化、城市化进程中,因人口的快速流动,中国农村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村庄,一种是大量人口外出的“人口空心村”,另一种是大量外来人口聚焦的城乡接合部“人口倒挂村”。新时代的乡村治理必须突破乡村社区管理封闭的格局,实行开放式的民主治理。要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乡村社区公共事务由社区全体居民共同參与的新格局。
三是公共服务供给要补齐开放。乡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短缺,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最突出问题之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建立健全城乡均等、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国家的基本职责所系,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所在。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全国统筹、自由接续转移和开放享有,实现农民进城有社保,市民进村同样享有社保。
新时代的乡村治理,我觉得要重塑三种环境,否则就没有良好的乡村治理。
一是建设乡村政治环境。没有良好的乡村政治生态,就不可能有良好的乡村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这对于乡村同样适应。净化乡村政治生态,建设乡村政治环境,关键是要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向农村基层延伸和全覆盖,既强力反腐败,又强力反侵权,依法打击歪风邪气,着力张扬社会正气。切实加强现代公民教育,保障公民权利,提高乡村现代政治文明程度。
二是建设乡村文化环境。缺乏文化支撑的乡村,也就失去了人文情怀和精神家园。建设乡村文化环境,振兴乡村,必须振兴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环境,必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世界的共同价值结合起来。几千年来,中国乡村有历史悠久的自治传统和自治文化,有深入人心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道德传统和道德文化。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大力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使我国优秀的自治、德治传统与现代文明中的民主、法治价值实现有机结合,从而建设新型的中华乡村文化,开创新型的中华乡村文明。
三是建设乡村生态环境。人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产物,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也就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家园。工业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能忽略的。农村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不能忽视。在新时代,我们必须超越传统的工业文明,坚持绿色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必须改变浪费自然资源、破坏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决做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只有在健康优美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推进乡村治理,才能实现文明的永续发展。
《检察风云》: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您认为该如何实行?
张英洪:一是要从发展地方自治的视野看待村民自治,大力加强地方自治立法。我国村民自治已经实行30年了,应该说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村干部的小官巨贪。经过30年的实践,应当对村民自治进行认真总结和提升,实现自治的新跨越。关键是要从地方自治上看待村民自治,既要推进村民自治下沉,又要提高自治的层级与水平。
二是要从建设法治中国的高度看待乡村法治,切实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要从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高度,加强乡村民主法治建设,重点是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实现乡村善治的法律法规体系,全面实现乡村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为此,我想强调三个重点:
第一,“三农”工作要把加强乡村民主法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要使广大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既过上富裕的物质生活,又享受现代的民主自由。第二,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围绕乡村的民主法治建设加强立法调研和立法工作,切实改变乡村民主法治制度供给短缺的局面。第三,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民主法治意识。改变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在宏观上拥护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在微观上却违背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象。
三是要从建设道德中国的目标看待乡村德治,不断提高道德文明水平。第一,必须建设一个讲正气、守诚信、重品德的政府。政府的品德决定和影响社会的道德风尚。第二,必须建设一支讲道德的领导干部队伍,营造有道德的社会精英群体。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以及社会其他精英群体的道德水准高低,直接影响整个社会风气的好坏。
采访:文涛